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优秀6篇】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一

生态美学是在现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平衡。本文将探讨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以及其理论内涵。

生态美学的产生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

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美学强调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与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其次,生态美学关注自然的美感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界充满了各种美丽的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欣赏和保护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生态美学也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认为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平衡。最后,生态美学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我们应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遵守环境伦理,尊重自然界的权益,不滥用和浪费资源。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理论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注意环境问题,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生态美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自然界的美丽。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生态美学的研究和应用,为构建美丽的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二

生态美学是一门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兴学科,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探讨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以及其理论内涵。

生态美学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

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美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与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其次,生态美学关注自然的美感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界充满了各种美丽的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欣赏和保护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生态美学也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认为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平衡。最后,生态美学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我们应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遵守环境伦理,尊重自然界的权益,不滥用和浪费资源。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注意环境问题,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生态美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自然界的美丽。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生态美学的研究和应用,为构建美丽的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三

  生态学概念是由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我们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由于与生态学相关的各种边缘学科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纷纷出现,生态理论甚至成为一种基本的学术精神;并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显露,一种新的文明开始产生了。生态美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科已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的情况下形成的。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而正是在这种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也随之而发展。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审美意识不只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更是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生态审美不只是主体情感的外化或投射;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的融合,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关爱,也超越了役使自然为我所用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对象的生命世界和谐交融。

  生态美学认为“生”,不仅是生命的存在,更是生命的更新;“生”是螺旋式的上升的动态过程。生态美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美在生命的更新、发展。因此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理解,是以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和运动作为其出发点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必然成为生态美学的一个基础。总之,生态美学从生命的普遍联系来看待生命。

  生态美学所主张的天人一体、万物一体的整体性,并不是理性主义所说的那种抽象本质的同一性,也不是那种非本源的、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结构整体性。生态美学是一种向本源性回归的美学,这种本源性回归使美学的基础从天人二分、主客对立回到天人一体、万物一体的本源性上来。生态美学主张超越人与自然的两分对立,回归于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主张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成的整体和谐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消泯,而是说比对立更为本源的是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一体化关系。

  生态美学是在当代生态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兴的跨学科的一种美学,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初创性。这一学科是以生态美范畴的确立为核心,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目标。它体现了对人的当前生存状态和终极走向的关怀,它希图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四

  前言: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经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已经逐渐渗入到了其他学科之间,特别是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创作包括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其中的一度创作指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表演者的再创作,三度创作指欣赏者的内心再创造,其中的一二度创作在整个音乐活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在生态学的视域下加强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已经成为音乐研究领域当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音乐界的工作者对于生态学在理论层面所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多,对一二度创作的研究成果也要相对较少,为此,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特别是民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学视域下对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

  (一)拓宽音乐美学研究论域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不仅可以拓宽音乐美学的相关研究论域,还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对音乐创作行为和成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使得音乐工作者对歌曲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具有着丰富的生态意识资源,利用当代生态文化观对歌曲进行分析,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之上,将其纳入到生态学的研究视域当中,会使得人们对歌曲产生新的认识。例如,使用生态学的理论对我国民族原生态民间音乐和器乐作品等进行剖析,对于歌曲的内涵会实现更加深入的领悟。

  (二)改变创作者主体思维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生态学视域下的研究应该突破主体二分二元对立的固定认识论思维模式,并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关系作为原则,以此来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主客统一的有机整体观念。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帮助推动音乐工作者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健康生存价值观的确立。音乐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坚持这种和谐的心境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其在音乐创造和理论研究上都会取得较大程度的飞跃。

  (三)丰富音乐教育理念和强化教育成效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丰富音乐教学理念和强化教学成效之上。对于音乐教学而言,让学生对具有生态美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表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观,教师在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立美予以高度的重视,能够使得学生立于生态学实践当中,对于学生树立生态文化观与价值观,成为具有生态人格美的新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基于生态学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还能够扩展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生态学研究的多元化。

  二、一二度创作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一、二度创作的概念

  在音乐美学领域当中,将音乐的创作活动主要分为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这三大部分,其中的一度创作指的是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的是表演者对歌曲的演绎,三度创作则是指欣赏者在内心层面之上对歌曲所进行的再创造。

  对于一首声乐作品而言,词曲作者所完成的完成的谱面的艺术表现是“一度创作”的过程,而要把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用声音和情感将其准确和传神地表现出来就要依靠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实际上指的是在把谱子上的标记和基本情绪唱对的基础之上,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还表现出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具有差异性的艺术个性,使得歌曲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活动。

  通常情况下,如果将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比作是盖房子,那么”二度创作“就是对盖好的房子所进行的装修,实际上演唱者对听众实现征服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不但包括了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而且还包括了演唱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类新创作的声乐作品、戏曲、民歌等。

  (二)一、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

  对于声乐作品的演绎来说,表演者一方面要完成乐谱谱面的视唱,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内在含义准确且有效的传递给听众,在揭示歌曲所具有的深层内涵的同时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使得听众不仅能够感知到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艺术上的满足。对于声乐作品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当中:

  其一,二度创作应该充分的忠于一度创作中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不能与之实现相分离,也不能对声乐作品的内容和基调进行随意的歪曲,与作者的创作初衷相背离。一度创作是二度创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一度创作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其原有的主题。

  其二,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该对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民族风格等实现充分的尊重,不论演唱者的演唱有何特色,都不能超出声乐作品的民族、地域和时代风格的范畴。

  其三,二度创作需要在表演者自身技术能力的许可范围之内,要想将歌曲演绎的淋漓尽致,就需要进行与演唱者自身技术能力和创作意图相匹配的二度创作,否则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生态学视域下音乐一二度创作的实践

  (一)音乐一二度创作立美实践中的生态学思想

  从生态学的视角去认识音乐创作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别:一是明确传达环境保护思想和生态学观点的歌曲,例如《山丹红花开》、《爱伊河之歌》等,其中都情真意切的表现出了宁夏回族地区的风景之美;或者是《六盘山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都属于这一类的范畴当中。二是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和热爱,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音乐作品,例如《罗山初恋》一曲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人类融合于自然怀抱中的喜悦知情。三是通过对当代噪声盈耳的实际环境的表现来折射出人类失调的心理环境,表现出对和谐生态环境的一种追求。四是专门设计的环保音乐,在美妙抒情的音乐当中加入了自然的音响或模拟的自然音响,使得听众在其中感受到置身田野、回归自然的平和心态,增强听众热爱自然和保护生态的观念。五是原生态的民间音乐。

  一度创作者的自身形成和发展了生态学观的观念,其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个就会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并对与生态有关的题材予以高度的关注,且能够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在音乐作品中构建生态美。二度创作的表演者在对歌曲进行演绎的时候能够积极的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因素,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所具有的鲜明特色,通常会给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二)音乐生态美创造与欣赏本土化之间的协调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将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放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范围当中,实际上也就是对具有生态文化传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特有生态环境、制度文化、语言、风俗等和音乐创造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来看则是对民族心理结构对音乐生态美创造的影响,特别是民族及地域的审美习惯等方面。另外,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生态学也是世界性的一个概念,这样来看在立美、审美的创造活动中则具有了共同的心理基础和共性。例如宁夏回族地区的音乐,从大文化背景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穆斯林是中国的穆斯林,宁夏回族是用汉语对其音调进行演唱,如六盘山地区的“山花儿”和宴席曲等;从题材来看,一些民歌是以往西北地区和汉族之间所共享的,因此其在一二度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所交融的地方。

  (三)基于一度进行二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

  首先要对歌词进行析。对于声乐作品而言,其基本上都是通过音乐语言和文化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出人性和情感等主题,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的。歌词是表现声乐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歌词实际上是对声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浓缩,且每个字都抑扬顿挫,每句都起承转合,因此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对歌词语言进行反复的推敲。例如,宁夏地区特色歌曲《罗山初恋》,其中的“多年以后我再回到这宁夏的山川,大漠的风光依旧美丽我想起了从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其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其次,要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声乐作品张包括了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速度、音色、节拍、术语、调式、力度、音区、调性、曲式等,因此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需要准确设计和把握歌曲的基调、层次等。例如宁夏回族地区中原生态的“山花儿”,其在创作的过程中继承了《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等,体现出了生态学中的继承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要对歌曲的风格实现较好的把握。每一部声乐作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思想表达方式、创作意图等,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要想对歌曲的深刻内涵实现较好的呈现,就应该对其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和流派风格等实现全面的把握,然后再结合演唱者的自我体验和艺术技巧来对其实现展现。例如抒情歌曲较为舒展流畅,颂歌较为庄严热烈,叙事歌曲较为形象生动,而小夜曲则柔和甜美。

  (四)生态学下一二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要注意对音色的调整。音色是对歌曲情绪和情感实现基本定位的主要方式,对于不同的歌曲应选择不同的音色来对其进行二度创作;一般情况下,如《花儿与少年》、《妹妹的山丹花儿开》等表现快乐和幸福等情感的歌曲其音色应偏明亮,而《穆圣赞歌》、《劝善歌》等表现祈祷、理想等情感的歌曲音色应该比较圆润,略带一点暗色。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对歌曲中高潮点、静点和转折点的把握,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感染。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宁夏回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实践为例,以生态学视域为基础,对音乐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拓宽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歌曲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歌曲创造者和演绎者的主体思维模式更新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还使得音乐教育的理念得以丰富,强化音乐教育效果。

  (2)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一度创作,要求创作者自身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态美学观念,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对生态美的相关题材予以关注,从而体现出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生态美。

  (3)对于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二度创作而言,要求表演者能够对一度创作中的生态因素实现发现和挖掘,并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中所具有的鲜明的生态特色,通过全新的演绎来带给听众别样的感受,使其接受生态思想的影响。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五

  车尔尼雪夫斯美学所具有的革命性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处在新世纪之初,当人们再次重温车氏美学观点时发现,在其众多美学观点中,都含有对“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极其深刻的思考,这非常有助于人们认识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自然美的人性本原以及自然性成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因等诸多问题。人本生态美学是一种富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美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它以实践论人类学为理论基础,强调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在此,本文就车尔尼雪夫斯“美是生活”的美学观点中所包含的人本生态美加以阐释。

  一、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看

  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可以深切体会美与生命的紧密关联。

  文百事通心理学对生物反应功能的研究成果表明,生命诞生本身就意味着第一个生物反应形式-感应性的出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有其他更高级的反映形式都在感应的基础上产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分别接受各种不同的“波”即“节律”。人通过这些感觉获得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在节律感应中引起生命节律状态的相应变化。正因此,视觉和听觉才成了动物和人最重要的反应-感应器官,而能接受节律信息的触觉和运动觉则具有辅助的作用。

  生命无疑是世间最丰富、最复杂和最敏感的节律性存在,生命之花也就成为最生动多彩的美。正因为如此,“美是生命”。无论是从动物的美感活动还是人类的审美实际看,这个命题的真理性都是无可置疑的。

  二、从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看

  审美活动通过节律形式为中介的节律感应作用于主体的生命体验,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上补偿生命体验的不足,可以在感性与理性的互补互动中改善生命质量,实现不同层级的生命(文化)整合与提升,直到影响人格生成,调适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归根结底是为了调整和维护、修复和优化人性及其环境的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生命的生态化生存,其具体内涵就是“生”、“和”、“合”、“进”四个方面。审美活动这种积极的生态功能,正暗合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 “美是按照我们的理念应当如此的那种生活(生命)”。

  “生”即是生命、生存、惜生、护生、创生。审美活动具有鼓舞生命意志、优化生命状态的生态功能。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作为原始艺术主题的生殖崇拜和各种艺术在人类“性选择”活动中的作用就是明证。一切以荒诞、丑、庸常化为取向的审美观念,在带来“美”的内涵多元化的同时所导致的“美”的消解,就是极好的反证。 “和”是和睦、和谐、和而不同。和谐的生态环境才能带来生命的愉悦与发展。审美活动就是要调适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合”是综合、整合、融合、合作。审美活动具有“启迪综合意识,培养整体精神”的生态功能。生命、生物在综合中进化,社会在合作中存在发展。审美活动的深层作用在于启迪和培育人的生命整体观念并把它推向社会及自然,树立生命整体观念,超越知性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综合观念、整体意识,应该是今天我们重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思路,也是我们改造文艺学、美学的新路向。“进”是进化、进步、进取和超越。审美活动具有“高扬崇高理想,促进人性生成”的生态功能。人在与自然、社会、文化的生态系统整体关系中不断生成,这个过程暗合了人本生态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生成本体论”的学术理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我们更能理解其深刻用意。

  三、小结

  生命存在的形态各种各样,究竟什么样的生命才是真正美的呢?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家,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奴们的实际处境出发,认为人首先要活着才是美的,进一步要像劳动者那样健康而富于活力的生命才是真正美的,这样的生命才能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给予深刻的触动。可见,对于“美的生命”车氏是有明确而深刻的界定和意蕴揭示的。所以,“美是生活”内涵的深层次意义在于:“美是一种存在,我们从中能看得见生命,并且是按照我们的理念应当如此的那种生命”。“美是这样一种事物,它自身就显现或提示生命”。美是健康、向上的生命,美不断促进生命体“生、和、合、进”。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然生态万物,也包括人类自身。由此,蕴藏着生命内涵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人本生态美学也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乃至将来的美学观念。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 篇六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不管是在认知还是在思想上均在不断完善与成熟,生存在不同时代下的人对美的定义、追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主要从生态哲学、美学的理论入手,阐述了生态哲学背景下的美学理论,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为生态哲学、美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哲学;美学理论

  美学思想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审美实践,简单而言,美学思想可以左右人的审美行为。在美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哲学思想也会受到影响。在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生态哲学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原本单一的发展模式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影响了美学理论,使得审美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相关学者、专家在美学理论的探索上也不断融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全面的审美体系、审美理论得以呈现。

  哲学是在后现代阶段才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哲学,在此理论上推出了敬畏生命思想,并在传统思想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全新的理论,整合了传统哲学中的优势,将阻碍哲学发展的机械主义思想摒弃,全面推崇整体系统思想。随着社会生态的不断发展,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互,相互融合,才能够推动生态哲学获取全新的发展,并转变人们的审美思想与审美观念。

  在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想要获得可持续化发展,就必须要转变生态观念,同时树立全新的哲学认知,逐步形成全新的生态哲学形式,为美学理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美学理论

  在美学理论的引导下,能够强化人对自然的认知,并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以此推动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生态系统内的平衡性。促使人在自然活动中能够不断去追求美、探索美。这些变化无疑不是在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能够创造出更多不同的艺术作品,以此推动美学领域的全面发展,为后期美学理论与生态哲学理论的融合奠定基础。

  三、生态哲学背景下的美学理论

  (1)扩展审美价值

  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具有较为明显的单一性,主要提倡的是无害审美理念。无害审美理念对美学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学者康德的再次强调之后,在后期的近200多年发展中,无害审美属于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无害审美理念中,认为美就是美,与其他的物质、因素没有任何关系存在,使得美以个体存在,促使审美呈现海市蜃楼的趋势。在西方的相关资料中,指出无害审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一理念距离真正的审美认知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是与伦理、生命、真理、生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此阶段的审美才是真正意义上,深层次的审美。

  生态审美思想不仅对传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化,同时还扩展了审美价值,从本质改变了传统审美的单一性趋势。构建了多元化的生态美学,在审美活动中增加了生存、实践、精神文化、科学认知、艺术活动等,在审美中也逐渐重视“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实现了审美价值的综合,进而使得全新的生态审美价值得到应用。

  (2)扩展审美方式

  传统美学思想,认为审美属于一项静态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只能扮演远观者,传统审美强调在其审美活动中人与自然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提升审美体验。实则不然,审美者与被审美的对象两者间是独立的个体。在参与美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周围的环境入手,并深入分析审美活动,并在审美过程中不断融入系统性哲学思想,以此确保审美活动的连续性。在学术界也有很多的理论,这些理论均是在强调,审美活动中人不仅仅扮演者见证者,同样也是参与者,人必须要正确定位自身,才能够获取更好的审美体验。

  以此同时,人只有融入在生态景观中,才能够更好的体验自然环境中的场景、事物,不断深刻自身的美学印象,同样提升自身的审美领悟能力,确保审美活动的连续性、整体性,以个体身份去看待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调动自身的感官去欣赏,感受,全面提升审美体验。

  (3)扩展审美目的

  传统审美活动需要人的感官感知得到,通过获取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能够给人愉悦的精神体验。依据相关专家研究显示,通过对美学的不断研究与探索,能够实现审美目的的扩展,确保审美活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栖居理论中,曾提出过人只有与天空、大地生活在一起,才能实现最终的审美目标。栖居理论的大力推广,全面推动了美学的发展。中国相关学者认为,将审美与审美人生相互重合,才能够在实现生存目标的同时,不断优化周边的环境。通过将人、自然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构建完善的审美人生,促使人能够居住在优质的环境中。

  (4)强调和谐相处

  生态哲学思想与美学理论的结合,构建出来的生态美学,本身属于绿色世界观,生态美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关联,重视的是人与自然两者间的和谐相处。提倡人要与自然、世界建立亲和的关系,提倡人以温和的态度去看待生态景观,并逐步走向自然、尊重自然,依据自然的生长、发展规律,逐步发展生态关爱思想,强化人文关怀理念。生态美学能够将人的精神情感转化为生态理性、生态精神,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对生态环境的关怀凸显出来,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美学观,以这类生态美学观念,去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促使生态意识、生态理念能够与人的内在情感相互融合,解决人与自然、社会、自身之间的冲突,进而推动美学的发展,实现美学理念的不断深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能够影响人的因素也逐渐增加,使得人们对事物认知也在不断转变,也开始更加深入的研究哲学理论。随着人们对审美认知的变化,严重影响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学与哲学两者之间是不断完善,不断影响,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成熟的理论。通过深入研究与探索美学理论,能够为生态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推动美学的发展,實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文.生态哲学背景下的美学理论探析[J].艺海,2017(05):144-145.

  [2]唐虹.生态哲学背景下的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2):54-58+69.

相关文章

语言毕业论文范文(最新3篇)

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
论文2019-02-09
语言毕业论文范文(最新3篇)

化学与人类生活小论文【推荐3篇】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离不开物质,任何物质与化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与人类生活小...
论文2012-05-01
化学与人类生活小论文【推荐3篇】

英文学术论文格式【优质3篇】

导语:英语论文提纲页包括论题句及提纲本身,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英文学术论文格式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文学术论文格式 语言和内容是评判一篇英语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但是,写作格式规范与否亦是一个不...
论文2012-07-07
英文学术论文格式【优质3篇】

网络营销毕业论文【经典3篇】

电力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电力市场竞争已成为现有的机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 要】 电力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电力市场竞争已成...
论文2016-08-04
网络营销毕业论文【经典3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的【最新3篇】

在我们大学中,经济学作为我们其中一项专业,其中涉及了许许多多方面内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中部地区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根据沪深两...
论文2014-06-09
经济学毕业论文的【最新3篇】

浅谈中国式的教育【优选3篇】

一直想写一篇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文章,可是没那个胆量,可能认为自己写议论文的功底还是“菜鸟”。在拟这个题目之前,我一直在犹豫,因为文章一旦涉及“国”,那将会很难下手。但是既然拟了这个题目,那我就会...
论文2016-08-06
浅谈中国式的教育【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