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论文(精选6篇)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论文 篇一
幸福教育是一种致力于提升学生幸福感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内在价值观、积极心理状态和个人发展,以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幸福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幸福意识、情感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技巧。通过幸福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和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在幸福教育中,学生不仅被视为知识的接收者,更被视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幸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学术成绩的追求,而忽视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幸福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情绪管理和生活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幸福不仅是个体的追求,也是社会的共同目标。通过幸福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内在价值观、积极心理状态和个人发展,并致力于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幸福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幸福,更是为了建立一个幸福的社会。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论文 篇二
幸福教育是当代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和综合素质,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幸福。那么,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满足感和积极心态,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内在满足感。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满足感。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内心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关键。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并从中获取成长和幸福的机会。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自我实现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目标设定能力,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享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下,学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满足感和积极心态,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幸福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幸福,更是为了建立一个充满幸福的社会。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论文 篇三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历史上伦理学者的幸福理论,探悉出幸福论的焦点由“物”到“神”再到“人”,由“人欲”到“人心”再到“人伦”的秩序,认为幸福是人的全面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与教育之间因人、人生、人性而相互交融;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教育幸福人性人生
教育,本意在于发展人的本性,为人造福。然而,现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陷于有可能受惠于、也可能受制于教育的摇摆境地。其原因,最基本的在于我们对教育的模糊认识:是让孩子吃穿无愁,校舍繁华?是让孩子高兴愉快,拥有欢乐的学生生活?还是让孩子服从于集体、贡献于社会?——如果不了解幸福在教育领域中的意味,教育本身不仅失去意义,还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失落甚至是不幸。本文试从论理学者的幸福理论中感悟幸福的含义,探察教育与幸福的交融性,以及幸福对于教育的意义。
一、幸福的伦理学解读
幸福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追问、探询、争论。康德曾慨叹:“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和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1]。显然,形式逻辑的定义法对于“幸福”而言无能为力。关于幸福的结论,必须从伦理思想史中古者的声音开始考察。
(一)历史的启迪
翻开伦理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对幸福问题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有人说:“拥有最多的东西,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死去的人,……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衔”[2]。而有人却说:“给人幸福的……,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3]有人说:“人类的幸福,决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4]而有人却说:“幸福是连续的快乐”。[5]有人说:“幸福就是离开尘世,进入天国”。[6]而有人却说:“一个人的幸福好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如此对幸福的不同回答源于不同阶级地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哲学派别的人们不同的理解,由此难免呈现繁杂甚至矛盾的状况。经过对诸多幸福论的分析梳理,本文认为幸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
“物质”幸福:最早的、古代雅典政治家梭伦从重视物质生活的原则出发,指出:谁“拥有最多的物质财富,并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地死去”,谁才能“戴上幸福的头衔”,这种幸福观宣扬“财富就是幸福”,“幸福”是与物质生活相互联系。这是个人以及社会的需求,且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对于物质的追求势必导致人们对物欲的崇拜,从而对人生充满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对幸福感到迷茫、困惑。社会也因此缺乏生气,走向没落。
“理念”幸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幸福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中的幸福,尤其物质生活的幸福,不仅不是真正的幸福,反而是对幸福的阻碍;只有进入“理念世界”,才能得到幸福。这在人们没有更多精力思考精神追求的时代具有其特殊价值。实际上,这一幸福的提出意在调节贫富冲突,挽救城邦没落。它否认幸福与现实生活、物质利益的关联,同时也倡导精神上的无欲无求,虽然其程度不及神学界宣扬地那般赤裸,但也蕴含着禁欲意味。
“神道”幸福: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家们,大力称道尘世生活不能有任何幸福,而将人的幸福及与幸福有关的一切问题,统统拿到“上帝”和“天国”中去解释。所有的基督教伦理学都根据《圣经》,主张生命的唯一价值在于忍受种种痛苦,顺从、忍耐、禁欲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这种禁欲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幸福观无疑扼杀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力。然而,它在创拟虚幻精神境界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幸福论在精神方面的探讨,这是宗教神学家未料及的。
“人欲”幸福:文艺复兴初期,思想家们开始借以“人权”的旗帜,向宗教神学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时的幸福开始从宗教神学那种虚幻的精神境界中返回到现实人间。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明确指出:“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在中国,清代哲学家戴震也发表过相似的观点:“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血气心知之自然也”,肯定了人是有欲、有情、有知的自然实体。
“人心”幸福:文艺复兴运动于后半阶段转入解放人的心理、精神属性的主题。其间,理性幸福论崇尚自然科学,倡导通过认识改造自然对象而使人由上帝卑微的客体变成主宰自己和自然的主体,从而感受到幸福。而非理性幸福主义者将幸福由理性方面转向了非理性方面。最早由叙本华喊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主张将对客体的认识、改造变成服务于意志、满足欲望和幸福的手段。
从“物”到“神”,幸福论游离与人之外,不可能让人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由“人欲”到“人心”,幸福最终指向了人,然而历史的局限造成片面的人性观念,难免使人的幸福得以沉没。
(二)幸福的含义辨析
首先,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幸福的获得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最终是出于人自身的感受和态度。人们是根据自身认同的观念来感受幸福的,外界的物质标准并不能衡量幸福的程度,而强加的价值观念也无法让人产生幸福的体验。费尔巴哈说:“一个陈腐的真理是:我们并不把经常不断享受的东西感受为幸福,并加以珍重,一个陈腐的真理是:为了认识某种东西是幸福,最好我们先丧失了这种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幸福是基于主体价值观念的主观感受。
其次,幸福是人性受到全面肯定。
人性即人区别于动物、物质、神的社会属性,以及其必不可缺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是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反映在幸福问题上,幸福不只意味着对人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需要的肯定和满足。实际上,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纯粹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对于某一属性需要的满足,都具有整体的效果。正因为如此,马斯洛说:“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不存在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要,而只有这个人的需要,并且是约翰?史密斯而不是他的肚子要吃东西,并且,感到满足的是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他的一部分”。幸福的体验如是:某一属性需要的缺失,都意味着整个人的缺失;而某一属性需要的满足,也具有整体的效果。
二、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
(一)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
教育在以人的生活为目的主题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或者与生活浑然一体,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或者指向人的精神属性,为有闲阶级进行个人精神修养服务;或者只联系于人的社会方面、物质方面的生活,忽略人作为个人的本质。应该说,这些教育并没有完全背离“以人的生活为目的”的宗旨,但生活是一个整体,与片面生活相系的教育最终都远离了甚至残碎了生活。
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则必须以全面的生活为目的。陶行知认为生活是“生活主义”的,“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即生活包含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存,是个人与社会的交融。现代教育必然要与全面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创造生活。
(二)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为了幸福,“食物和饮料实值上是追求幸福的对象,实质上是与幸福和健康有关的”;人的爱情是为了幸福,没有它们,人的生命、生活幸福就是残缺的;道德生活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因此他反对那种无条件地以自己不幸福使他人幸福的道德。可知,人的一切活动都与需要有关,而人生的目的无非是满足需要、追求幸福。
(三)幸福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纬度、多层次系统。教育有短期认知目标、情感发展目标,也有长期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教育有可能是出于升学、就业、提升社会地位等功利愿望,也可能是为了发展身心、陶冶情操、丰富情趣。而人的幸福正是由这些具体的目标构筑起来的:若没有世俗愿望,人性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幸福便是空中楼阁;若不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活动,幸福无从谈及;若不能在认知、情感上得到发展,幸福也无从体验。幸福是属于世俗生活的,我们不能拒斥这些世俗内容而妄谈清高的幸福。
反向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必须是幸福的。抛开幸福的终极意义而陷于这些目标体系之中,教育将失去意义。教育不能为了认知而认知,不能为了情意而情意,也不能为参加社会活动而参加社会活动。幸福是所有教育目的的终极目的。
注释: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66页。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89页。
[3]冯俊科,《西方幸福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76页。
[5]转引自冯俊科,《西方幸福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6]凡?希尔安:《基督教的训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3页。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论文 篇四
摘要: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幸福感的提升?这不仅是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渗透在其他课程中。作为一名创业课程的教师,尝试在塞利格曼的PERMA理论指导下,总结在创业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方法。
关键词:
创业教育;幸福感;积极情绪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人们追求幸福的各种活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人的所有活动都朝向一个终极的目标就是幸福———不管是基于本能的享乐主义或者基于反思的理性主义。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也成为教育的自然诉求。幸福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学方面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欢乐和幸福”。根据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理论,即幸福感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Positiveemotion)、投入(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构成,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这种全面而持续的幸福感呢?创业教育是有效的途径。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
一、让学生感受积极的情绪
受传统吃苦思想的影响,过去的创业教育多强调克服艰难困苦的过程和决心。但这种创业教育对“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来说,吸引力越来越小了。现在的创业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创造快乐创业的氛围。例如很多学生对创业的期望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不合理地高估,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弃,詹姆斯提出了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即在相同的成功水平下,对自己的期待越高,自尊心越低。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以及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就会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升自尊心与幸福感。
二、鼓励学生投入到创业中
创业是一个坚持的过程,需要学生更持久地投入和付出。这就需要创业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创业,从内心深处认同创业。不仅如此,还要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要突出创业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密切联系。曾经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更容易通盘考虑问题,在公司里更加适合担任管理岗位。由于自己的创业经历,对老板的不易有切身体会,较少与老板对立,而更容易理解公司高层管理的难处。因此,也更容易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通过突出创业与其现在和未来的密切关系,提升学生的卷入程度,让他们更努力地投入到创业学习中来。
三、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创业教育尤其需要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通过心理及性格的测试,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也存在着缺点,这种缺点有赖于合作伙伴的弥补,而每个成员对团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游戏融入自己的团队。随后在调研、选择项目、撰写设计书、答辩等各个环节都发挥集体优势,通过这些活动让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同时让学生也学会如何在创业过程中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在团队中营造合作共赢的氛围。同时在创业课之外,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开办创业社团、创业俱乐部、创业论坛等形式,让学生在朋辈的创业伙伴中寻找价值感和认同感。让有志与创业的学生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共同的理想让他们在踏上社会后仍然可以互相扶助,提升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四、让学生的创业活动更有意义首先,是对个人的意义。
创业不仅是工作后的事情,很多西方的孩子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创业。这并不代表他们要放下学习去创业,而是因为创业的经历对每个学生未来的职场都是很重要的。你未来在哪里取决于你现在的思想在哪里,如果一个学生拥有了老板的心态、老板的眼光、老板的胸襟,他想不成功都很难。其次,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对国家社会的意义。且不谈创业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等宏观的意义。仅仅从创业课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树立奉献社会的精神,让创业活动具备更多的积极意义。中国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偏低这是饱受诟病的,也容易让社会对商人留下唯利是图、为富不仁的负面印象。在创业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如何处理这些收益,这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奉献的好机会。鼓励学生将创业所得捐献给社会上的困难人群,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创业伊始就懂得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创业活动具有更强烈的价值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让学生树立健康合理创业观的重要途径。
五、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成就感幸福感不仅是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它更应该表现在客观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中。
一个生活中一直处处碰壁,仅凭快乐心态的人很难获得长久的幸福感。而具体到创业教育中,给学生树立合理清晰地创业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成就感的重要方式。创业教育不仅是教授给学生的一门课程,更是教会学生一种生活和思维的方式,在目前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论文 篇五
摘要:
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审美力、创造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技能,幸福感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关键词:
音乐教育心理体验幸福感
幸福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它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其中重视自己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和塑造自己的人格,即让自己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和接纳别人并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地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得到获得与付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带来正向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在完善个体人格、提升能力和自我认同等这些正向情绪体验中获得。
一、合适的音乐教育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接受”和“参与”两方面,它的主要内容是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
1.“接受”音乐的实践与提高大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
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
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
①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
②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
③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
④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
⑤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
2.“参与”音乐的实践与增强大学生沟通能力和提高团队精神
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
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
①演唱。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或某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唱,能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使他们对作品有更深的体验。
②节奏参与。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和基础,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奏,感知音乐韵律,很容易让欣赏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③结合体态律动辅助欣赏。体态律动是对听到的音乐做出即兴的动作反应,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情绪等都非常有利。
④多声部训练。多声部训练是学生对两部或两部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时进行的训练,这对于掌握音高、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在训练中感受音乐和声及织体的变化。
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享受多声部训练的快乐,积累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团队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二、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在心理发展意义的幸福感研究者看来,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幸福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表现为一种社会认同感,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对人生的目的与自己存在价值的追问,它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作为一种体验,幸福感既包含了认知的成分,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幸福感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是可以感知的,音乐是有内容的,借助于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能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随着学生知识、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
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能生动地审美,同时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幸福感实现的过程,是人们在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时不断出现的种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美好、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己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玲著《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曹理、缪裴言、廖家骅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日)野村良雄著《音乐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论文 篇六
摘要:
随着初中生物教学的开展,其教育上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教育界的学者提出了初中生物应满足幸福感教育。就初中生物幸福感教育的开展做了一些具体分析。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幸福感;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革。伴随着现如今教学体系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得以培养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在教学工作不断开展的同时,一些教学上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种教学上的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力图研究各种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品质的方案。今天我们就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展开详细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学学习的现状
初中生物教学为什么要强调幸福感教育呢?首先,幸福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之所以强调幸福感教育是与现在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现状分不开的。由于受到中考的应试影响,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晦涩难懂的生物知识,到了课下学生就被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科目的作业练习,尤其是到了考试前期,学生不得不响应老师的题海战术,每天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考卷而奋斗到深夜。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开展严重打击了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就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学生每天疲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和练习,根本不会考虑到学习生物真正的目的是为将来做生物研究,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因此,想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并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就需要开展初中生物幸福感教育。
二、初中生物幸福感教育的作用
开展幸福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态度,从被迫学习到自主学习,从完成任务到兴趣驱动。生物的幸福感教育开展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让学生爱上学习。幸福感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不仅学生可以感受到幸福,老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以及事业上的成就感。关系到师生的幸福感教育可以令生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生物幸福感教育的实施手段
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初中生物的幸福感教育呢?笔者就此问题作出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1.老师的幸福感教育
幸福感教育并不仅仅只针对学生,对老师也同样起作用。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结合展开的,只有学缺乏教,即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也不见得最后一定可以学有所成,老师的教育对学生的进步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才能让老师在教学中获得幸福感呢?首先学校要保证老师的薪资,能够给老师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以及办公场所。只有当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后,老师才会愿意开展教学工作。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一个人在工作中“保健”因素被满足后,人只是感到没有不满意,没有真正感到满意,这是因为还有“激励因素”在起着作用,“激励”因素是指一个人从工作本身获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人最终在工作中获得满意的感受。老师工作也是同理,物质条件的满足只是“保健”因素,真正能让老师感到幸福的是工作本身的成就感。据此,学校可以多召开教师会议,让老师共同商讨教学制度,自主制订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得老师从完成工作和目标中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2.学生的幸福感教育
老师的幸福感教育是一方面,而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就是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学生的幸福感教育要求,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以前在课堂上老师是课堂的中心,都是老师在进行灌输式教学,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而现在这种教学方式应该得以改变,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上课发言的机会,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因为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生物”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出现的一些绿色植物,仔细分辨植物的根茎叶以及花果实种子,以便上课与学生共同分享。要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做更多分享就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做更多的知识调查,这种知识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完如何使用显微镜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和研究自己想要了解的其他动植物的构造。学生学习生物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变成自己主动探索和研究,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幸福感。初中生物的幸福感教育不但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配合满足,同时还需要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老师的工作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肯定,也是对师生幸福感的一种提升。老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努力学习并从自身的努力中取得成果就是一种幸福,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伟,陈胜良.快乐生物课堂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
[2]冯莉莉.教育何以让人幸福:浅析中小学实施幸福教育的策略[J].青春岁月,2012(23).
[3]贾晓琳.新课程背景下幸福课堂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