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传统戏出年画的画面特点(精彩3篇)
浅议传统戏出年画的画面特点 篇一
传统戏出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画面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传统戏剧的独特美学,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丰富内涵。
首先,传统戏出年画的画面特点之一是色彩的鲜艳丰富。在传统戏出年画中,常常运用鲜艳的颜色进行描绘,如红色、黄色、蓝色等。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能够吸引人的眼球,还能够表现戏剧人物的特点和情感。比如,红色常常用来描绘喜庆的场景,黄色则常常用来描绘皇室贵族的形象,蓝色则常常用来描绘悲伤的情感。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传统戏出年画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戏剧的情节和氛围。
其次,传统戏出年画的画面特点之二是线条的流畅优美。在传统戏出年画中,常常运用流畅优美的线条进行描绘,如曲线、弧线等。这些线条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还能够表现戏剧人物的姿态和形象。比如,曲线常常用来描绘舞蹈的动作,弧线则常常用来描绘戏剧人物的身体曲线。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传统戏出年画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戏剧的动作和表情。
最后,传统戏出年画的画面特点之三是构图的独特巧妙。在传统戏出年画中,常常运用独特巧妙的构图进行表现,如对称构图、层次构图等。这些构图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画面的稳定感和层次感,还能够表现戏剧人物的位置和关系。比如,对称构图常常用来描绘皇室贵族的形象,层次构图则常常用来描绘戏剧人物的位置关系。通过运用不同的构图,传统戏出年画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戏剧的场景和人物。
综上所述,传统戏出年画的画面特点主要包括色彩的鲜艳丰富、线条的流畅优美和构图的独特巧妙。这些画面特点不仅展示了传统戏剧的独特美学,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丰富内涵。通过欣赏和研究传统戏出年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浅议传统戏出年画的画面特点 篇三
浅议传统戏出年画的画面特点
摘要:戏出年画的画面具有记录性、灵活性、独特性、装饰性特点,是对戏曲艺术的图解和固化,反映的是大众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别具一格的风貌。
关键词:记录性;独特性;装饰性;灵活性
一、戏出年画概述
戏出年画是描绘戏曲舞台画面的年画。在戏曲艺术行话中,一个独立剧目称为“出”,年画中所呈现的戏曲故事,正是某剧中的一出,“戏出年画”因此得名。
在过去,戏曲是人们的主要学习、娱乐形式,过去大多数百姓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庙会戏曲、茶馆评书等通俗文艺活动的熏染,而且这种熏染往往是从幼年就开始的,影响人们的一生,因此戏曲在人们生活中占有者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戏曲资源丰富,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和民间传说,许多神话传说、演义小说等也借戏曲这种表现形式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戏曲名段,因此戏出年画的表现题材也极为丰富,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杨家将》、《红楼梦》、《牛郎织女》、《白蛇传》、《精忠全传》、《隋唐演义》、《西厢记》等。戏出年画将年画所擅长的二维平面造型与戏曲所擅长的三维空间表演相结合,不但充满情节性、趣味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使居室内平添喜庆气氛,成为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因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大众青睐。
二、戏出年画的起源
戏出年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从存世绘本和出土文物来看,“戏出年画”的说法并不准确,其更偏重于“戏曲绘画”,绘本并不多见,多存在于砖雕、壁画中,流传较为广泛,绘画重点在于对演出实况的摹写。元代杂剧盛行,戏曲绘画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壁画和山西芮城县永乐宫旧址出土石椁上的《元人杂剧图》最具有代表性,这时的戏曲绘画较之宋代更加生动,人物表情各异,色彩鲜艳。明代南戏、传奇以及当时木版画和戏曲插图艺术的繁荣,推动了戏出年画的成型与发展。清代道光年间,京剧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咸丰之后,京剧成为风靡全国的流行曲种,戏庄、戏园林立,京剧名家辈出,曲目繁多,戏出年画借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一时期的戏出年画品类、印数之多,刻印技术之高,制作之精美,成为年画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
三、戏出年画的特点
戏出年画以戏曲形象为创作题材,忠实地记录了当时戏曲舞台面貌。例如清末杨柳青的戏出年画都是作坊老板聘请一些画师到戏园中看戏作画的。画师将戏中最精彩的场面现场草草勾出,后期再进行整理加工而成。舞台上的台柱楹联、戏班海报,甚至舞台上的一些“歌舞升平”、“千古”等字样都会被收入画面之中,对我们研究当时的戏曲舞台形象有着极高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戏出年画的这种记录性,探寻当时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另一方面戏出年画也在演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例如“马”的形象在戏曲舞台上是不存在的,仅靠马鞭和演员肢体动作来表现,而目前所见的戏出年画多有将“马”的形象搬上纸面,在戏曲实况的基础上加入了独特的韵味。同时,戏出年画还会将一出戏中几个不同时出场的典型人物集中到一个画面中,借此突出戏曲冲突;同理,戏出年画艺人有时也会将舞台上的一些次要人物省略掉,在强化主要人物的同时也无损画面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时,还可以将多幅戏出年画组合表现,可分可合,分开是一幅幅单独的戏出年画,合起来为多条屏。这种改动,在不损伤戏曲韵味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变换表现形式,灵活性非常高。
戏出年画内容丰富,范围宽泛,地域文化色彩浓重,有着很强的独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各自相对应的文化地理空间,每个文化地理空间里都有着该文化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集从。文化集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当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作为一个文化单位发挥作用,在功能上是一组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质从体”①。戏出年画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也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也指出:“艺术的地理分布方式可能反映了不同传统下知识控制的不同方式。”②
戏出年画内容大多取材于当地广为流传的戏曲种类,例如滑县戏出年画多取材于当地大弦戏、大平调、豫剧等曲种,朱仙镇戏出年画多取材于豫剧,武强戏出年画多取材于京剧和河北梆子等,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个剧种都是在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之紧密相连的戏出年画更是这种独特地域文化环境的直观表现。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各方面都会对戏出年画的表现产生巨大影响。离开了这种独特地域文化环境,则戏出年画的独特性无从谈起。
戏出年画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以杨家埠戏出年画为例,当地戏出年画多取材于京剧,画面风格重写实,重视舞台效果的完整性,人物描绘细腻优雅,墨色线板手工着色,线条干净利索,善于将工笔画的工笔重彩技法运用其中,色彩丰富,晕染自然。杨家埠的戏出年画构图以人物为主体,服饰、动态、脸谱等均保留完整的戏曲特点,善于利用色彩的均衡分布来寻找视觉上的平衡。同时,注重对戏曲人物个性程式化特点的描绘,在人物旁边还多附有角色名字,以便观众识别。
戏出年画与其认为是戏曲艺术载体的移植,不如说是对戏曲艺术的图解和固化,反映的是大众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别具一格的风貌。
注释:
①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4.
②罗伯特莱顿(英).艺术人类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3]罗伯特莱顿(英).艺术人类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杨连启.戏出年画考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5]张道一.年画论列[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6]王东明.浅谈清代的戏曲年画[J].西北美术,1998(03).
[7]凌清.明清戏曲年画初论[J].东南文化,1996(04).
[8]杨连启.戏出年画考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