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经典6篇】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 篇一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教育理想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首先,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术表现,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然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因此,我希望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帮助学生在学术、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的教育理想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并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我的教育理想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勇于尝试、勇于创新。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艺术创作、项目研究等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规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通过开展道德教育课程、道德模范的宣传和榜样的示范,我希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总之,我的教育理想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通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我相信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 篇二
教育是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希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我的教育理想之一。创造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因此,我希望通过开展创意思维训练、艺术创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和尝试。
此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我的教育理想之一。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不平等等。因此,我希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关心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我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爆炸和技术进步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具备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我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我相信我们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教育理想而不懈奋斗!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 篇三
在我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所思考的就是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定位什么样的学校,培育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我认为,学校应该是乐园型的,孩子们乐学,老师们乐教,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都感觉到温暖,个个都神采奕奕,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充满笑容。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习是第一位的,而带动学习氛围形成的主要是教师,教师的正面影响力对孩子而言是巨大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让孩子们在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学生应该是自主型的,主动的获取,自主的选择,有主见的学习,在孩子们眼睛里能看到闪动的灵性,在孩子们脸上能看到满足的笑容。所以,我提出了打造和谐纯净的乐园型学校、轻负高效的学习型教师、乐学高能的自主型学生的目标,这9个词来既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也是不断衡量、对照、总结、提升的办学标准。下面我用3个关键词来诠释我的教育教学思想:
关键词一:和谐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环境问题,我们常说的学校风气就是教育环境的主要体现。在这一问题上,我主张用和谐一词来概括。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我在20xx年提出了“家园”的办学理念,把打造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学校全面成长的基础。
家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和谐,学校、家庭的和谐,学生、教师的和谐,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一个具化性的载体,那就是家园,在家园的诠释上,我确定了三个更加具体的目标方向,家园教育、家园文化、家园精神,把感恩、承担、分享的育德教育和表达、思考、创造的育智教育作为家园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爱的文化、美的文化、情的文化作为家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把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团结合作作为家园精神的核心内容,形成明确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工作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劲往一处使,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二:实用
我们培养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现在能考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将来孩子的发展走向,我们应该把教育的眼光放得长远,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成才,这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孩子们将来能够在社会立足、能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我认为就是三个:表达、思考和创造能力,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合作、沟通的必备素质,也是呈现、释放、展示的基本条件,小学阶段是人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应该在各科教学中都要进行培养;思考是一个人做出选择和判断而付诸于行动的前提,也是一个人以上中作重要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则是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素质,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们的这三种素质。也许我们所需要的素质很多,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看到孩子们所需要的核心素质,所谓花多不艳,我们关注的多了反而都不会精致,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有所明确,更好的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三:规范
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习惯,兴趣需要保护,需要我们创造培育学生兴趣的空间,习惯需要养成,需要我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体系环境,所以,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做事情的规范,也就是一个依赖的标准,学校的管理需要一个标准,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一个标准,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也需要一个标准,如果我们按照标准去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孩子们的兴趣就能得到培育和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习惯就会健康的养成。
我觉得,规范一方面是一种条文式的规定,反映到实际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一种体系化建设,让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够形成一个系统,一种体系,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制,学校这个大系统就能自动健康的运行,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能够自觉自愿的接受良好的训练,得到健康的发展。
制度化建设,我觉得包括制度、规范、办法三个层面,制度是具有约束力的,学校这样的环境,更多体现的是人性化的教育,在于引导,允许犯错,不易用太多的制度去约束,我更倾向于制定规范,就是告诉孩子们对与错、好与坏、丑与美、从小建立起道德的标准,引导孩子们在不断自我判断、自我修正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系化建设则是趋向于工作的习惯,在学校,德育体系、教学教研体系、艺术教育体系、文化建设体系、学校管理体系是主要的内容,在各个体系中,又要形成多个系统,就德育体系而言,就要形成德育培育系统,让德育教育者能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不断增加教育的技术含量;德育活动系统,从班队会、大型活动、常态活动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避免各种变化对活动效果的干扰;德育媒体系统则是一种宣传表扬、承认肯定、正面引导的有效手段,相对固定的专题、形式、选题方向、宣传取向都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评价系统更是弘扬正气、健康行为的重要方面。
也许用这样短短的时间难以把我20多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表达全面,但只要抓住核心、具化内容、科学操作、长效坚持,我们的教育理想一定会成为自己教育人生中开得最艳的鲜花。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 篇四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代课题
1.在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领域空前频繁的相互交流与激烈碰撞。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样加剧了我国思想理论界与世界的融会与交锋。其利无须赘言,其弊便是致使价值选择的茫然甚至混乱,这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其一,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促使当代大学生要在多种价值判断中进行选择。这使青年学生避免了改革开放前价值选择一元化所带来的僵化,但同时又面临丧失价值选择标准的危险,我们跳出了“没有选择的标准”之禁锢,但又可能进入“没有标准的选择”之歧途。其二,青年学生对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认识局限。由于青年学生在理论修养与社会实践上的欠缺,面对复杂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求新追异成为其群体性特征,却很难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加之,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超越传统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没有理清这些先进理论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理论关系。没有清晰地向学生表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对其超越的?在理论尚未澄明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也只能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难以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反思与批判,难以使理想信念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因此,如何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借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进步意义有目共睹,但同时也伴随着种种转型的阵痛。这反映在高校中则表现为:青年学生身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这三对矛盾的挣扎之中。从理论层面看,上述三对矛盾本身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物质利益、个人选择与现实问题的偏执与贪求,抑或是在这些矛盾的挣扎中茫然不知所措。这表面上看来,是理想信念的日益个体化与多元化,但实际上却是对这一问题偏激化或虚无化的理解。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其价值判断中,仍然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机械思维方式,或者什么都不是的虚无主义倾向。从教学实践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与日俱增、个体选择的日益丰富,只是偏重于后者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其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性判断产生某种隔膜。而如何统摄理想与现实,帮助学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样是当代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3.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普及也使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面临着挑战。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与便捷性的特点,这就加速了前文所述的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增加了价值选择相对主义的可能性。其次,互联网信息发布方式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倾向,也就是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并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导致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的价值选择标准,甚至不乏较为极端的价值判断与虚假的信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一方面易接受这些混杂思想的影响,使价值判断进一步模糊化;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占有者与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是将何为正确者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互联网使获取信息日渐高效便捷,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远远超过教师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能够传达的关于某一知识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信息占有不对称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日渐由教育实践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导方。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由传递信息转变为甄别信息的方法,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使其获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前文提及的三方面变化虽然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又存在一个共同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维方式局限,即缺乏辩证的理论反思能力。而要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则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调整的探讨
1.充分利用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适当强化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的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思潮以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倾向为己任,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如果说近代自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理性主义,是为了消解宗教意义上的神祇、政治意义上的帝王将相,以彰显人类的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确证人的尊严与价值,并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价值。那么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是要消解“理性主义”本身神圣的光环,即消解文化意义上的圣人圣言。在他们看来,“理性”本身已经异化为新的神祇,在理性的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的统治下,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和丰富性与无限性的可能,甚至威胁人类存续本身。不论是人本主义将这种理性称作冷酷的、无人性的理性;还是生态主义声讨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进而对自然进行无休止掠夺,导致生态危机等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不能否认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现实生存危机的思考。但我们也应看到,他们在消解一切神圣形象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类对于神圣与崇高本身的追求。他们对崇高的否认也必然导致价值判断上的相对主义,甚至理想信念上的虚无主义。这既体现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上,也体现在相对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意义缺失、崇高失落所导致的'整体迷茫之中。
2.理清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对他们的超越。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将消解“理性主义”对人的异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理论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理论起点之一。但与它们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以一种抽象的“理性”反对另一种抽象的“理性”,不是以具体性对抗普遍性、以独特性对抗统一性、以相对性对抗绝对性,而是将它们统一于人类不断发生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以实践辩证法来展现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世界、人与人类社会之间丰富的矛盾性,即“用‘现实的理性’(实践)去批判‘抽象的理性’(绝对精神),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理解”。这样,马克思主义至少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社会思潮的三个超越。
(1)近代西方社会思潮仍然用矫枉过正的态度来面对理性主义的神圣化与绝对化,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走进了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误区,而马克思主义则以实践辩证法将两者加以统合,在批判它的同时,也看到这种绝对化与神圣化表征着人类对于终极价值孜孜不倦的追问,这不仅仅是人类理性的狂妄自大,也不仅仅是普遍对具体、集体对个体的吞噬;也同时是人类不断突破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期实现整体人类的“类生命”的永恒性所做的努力,也是人类追求生存的意义、人生之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看到“理性神圣化”对人本身的宰制,也看到了其蕴含的价值追求。
(2)马克思主义在消解了“抽象理性”的神圣性后,确立了“现实理性”——实践的重要意义。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时代性、历史性、生成性的过程,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理性及其确立的规则与规范也应具有上述特点。正如马克思将表征人类思想反思的哲学称作“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不是永恒的真理一样,人类在不断追求神圣与崇高的过程中,不断在确立时代性、历史性的真理,又不断对这一真理本身进行反思,达到人的进一步解放。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解“绝对”的过程中,不断确立“相对的绝对”,这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而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在抽象的反对绝对化时,脱离社会实践的生成性,必然导致在相对多重的价值选择中徘徊而无所适从。而这相对的绝对正是时代性的理想信念的价值所在。
(3)承认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就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推进社会实践、发展真理。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对反映时代精华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定的信仰,还要不断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让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也正是我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调整的探讨
1.高校两课教师应达到对辩证思维的理论自觉。教师本身应对马克思主义以矛盾性原则、历史性原则与否定性向度为导向,以超越性和解放性为价值旨趣的辩证思维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避免价值判断的单向度与相对主义。所谓价值判断的单向度,是指要么偏向极端的理想主义而忽视社会现实本身,要么偏向与极端的功利主义而导致崇高的缺位。而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则是指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走向价值的虚无主义。其次,辩证思维中这一否定批判精神并不是要我们一概地反对事物,而是对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前提性的批判,也就是确立这一价值观念的根基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青年学生对其进行正本清源的思考。虽然这种前提性批判一样会导致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一追根溯源的思考过程本身已是一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再次,这种批判不是对一种思想观念彻底的抛弃,而是我们常说的“扬弃”,既要肯定它存在的历史性价值,又要实现对其的超越。这就会使我们既不会盲从式地跟随短暂的、流行的价值风潮,也不会变成简单化的怀疑主义者。而是在不断澄明各种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始终为反思保留空间,既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可以为人生、为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可能性提供前提。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真实内涵,还要避免将其庸俗化的理解为一种思维工具,而是要不仅将其理解为我们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还视其为一种既包容通达又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现实的思想困惑与理想信念的动摇往往是由“人的思维与现实生存环境的矛盾结构”导致的,它体现为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之间巨大的矛盾张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化解这些矛盾,不单纯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而是要在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之中,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想信念不可能在随遇而安的坐享其成中实现,其中的挫折与失落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战胜挫折的智慧,还要有跨越困难的勇气。包容通达的人生态度,可以避免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中的偏执与迷茫;刚健有为的价值取向,可以赋予当代青年以勇于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促成理想信念变为现实。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使用辩证思维方式进行自我批判的能力。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被教育者必须对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的内心确认,否则只是外在强加的规则,而不是理想信念本身。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进行自我反思批判。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在中西方教育史上被视作奠基人的两位思想家苏格拉底与孔子。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反问,诱导学生找出自己思维的盲点与疏漏,却基本不为学生提供确定性的真理,而通过对话使学生自己探索真理之所在。而这种通过对话而不是宣称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对事物的深入认识的方法被其称作“助产术”。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并未将自己视为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平等地通过对话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是学生自我反思的结果,而不是苏格拉底外在的给予,因此他将自己的工作称作为“助产士”,这种对话的方式也被哲学家称作辩证法的原初形态。而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理性信念的确立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内心确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思想观念的自我反思过程,也就是不自觉地在使用辩证的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将这一思想方法内化为自我思维方式的过程。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 篇五
摘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此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参与型的教育模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优势,以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理想信念;参与型;改革育人
理想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令人堪忧。可以说“迷茫”、“无目标”是当今很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态。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国际环境逐步趋于和平稳定,很多青年人因而丧失了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国家荣誉而奉献自己力量的热情与信念,集体意识趋于淡薄,个人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校育人的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抱负,能真正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重担的人才,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并身体力行。
一、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解的误区很多
大学生认为新形势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乌托邦”式的。由于现在的80、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学生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又多为独生子,让很多学生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和不愿奉献,看重名利,贪图享乐的思想。有些学生满足于现实的物质生活,认为理想信念遥不可及,可有可无,甚至价值取向扭曲,唯利是图,缺乏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华南师范大学对该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仅占32.2%;
“信仰国外某种主义”的大学生占4.2%;“信仰中国古代的儒、道、佛教”占11.6%;“没有信仰”占27.6%;“想要建立某种信仰,但未确立”的22.3%;“信仰其他宗教”占21%。想要建立某种信仰但未确立的大学生与没有信仰的大学生,两者之和几乎要占大学生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远。
此外,很多高教教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也存在着误区。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者,或者“两课”老师的事情,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传授学生知识,思想教育跟自己无关,而将大学校园变成了培养“机器”的“工厂”。孰不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教会他们本领,即所谓的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而育人既是教书的前提又是教书的目标。
(二)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走学工路线,依赖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完成,通过党课,始业教育、“两课”等途径来完成教育任务,模式过于传统和单一,思想教育和学业教育分离,思政教育带有强制性、套路性,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另外,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以“两课”教学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对本校学生调查后的结果显示,72.7%的大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单调,枯燥乏味;71.6%的大学生认为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65.2%的大学生认为学生对“两课”没有兴趣;38.7%的大学生认为内容抽象难懂。
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基于参与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
民办三本院校灵活的教育机制使得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凸显特色,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有很多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开拓创新,通过建立参与型的学风建设体系,使教师和学生有机融为一体。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课内外教学融为一体,突破了以往的思想教育和学业教育分离的状态,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参与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参与学院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通过师生的相互参与,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细化于生活的点滴。
这打破了以往靠政治理论课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通过教师和学生全体参与,覆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阶段,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在管理层面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学院通过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个人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有志于向管理方面发展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院成立了学生助理班,选拔一些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组织管理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同学,通过培训协助工作任务较重的老师完成一些工作。学生助理人选的确定要经过个人申请、组织考察等严格的程序,被选定的学生有很高的荣誉感,也因此在学生中间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风。做了教师助理的学生通过协助老师完成一些教学工作,增加了和教师接触的机会,在工作中受到了教育,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感受到了教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增加了对教师职业的尊敬。有部分同学树立了以教师为职业目标的理想,而他们也带动和影响了周围的同学一起进步,营造了非常好的尊师重教学风。教师也通过让学生参与自己的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实际工作中,更多地通过“身教”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和别人相处,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此外,学生座谈会也有助于学生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学院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参与到学院的教学管理,通过听取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的意见,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要对自己负责,要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另外学生座谈会也让学生建立了自信,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学业目标。
(二)在教学层面营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
课程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分院抓住课程教育的有利途径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外语学院突破了依靠“两课”来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统,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英美文学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会侧重一些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和坚定个人信念的材料。
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 篇六
行医既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职业,又是一个需要学习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掌握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职业,同时医学关注健康、生命至上的社会属性需要从医者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水平,这些都对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让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真正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
一、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理想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德国戏剧家、诗人歌德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理想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是悬在人生之路上的明灯,指引人前行。作家高尔基曾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理想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理想会给予一个人向善的力量,同时也会赋予其拒恶的勇气,人的一生,难免有坎坷,有挫折,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胸怀远大理想的人,不会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不会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放弃自尊。
(二)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是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就是个人渴望达到的医学职业境界,是对未来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医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医学职业精神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敬畏和人类健康的珍重,就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注病人的健康,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在专业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试验的开拓创新,在操作规范指导下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防止差错事故,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职业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就是在未来从事职业过程中所追求的贡献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
(三)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医生必须有理想信念的力量支撑
当下,自然科学属性领域均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发现、新疗法等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仅一个《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每年增加的文献量就达40万余篇,这就要求从医人员必须终生坚持学习、艰苦探索。
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其社会科学的属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现代医学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对生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内外环境、心身的统一,从而使医学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两者互相渗透和促进。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其人与人互相关怀的人文属性,人们对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等的追求,给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生命系统的复杂和奥妙无穷,注定了医学的复杂和困难。作为医学的实践者,医生被赋予了极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除此之外,医生的价值理念还要与人们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吻合,只能在奉献、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医生往往是在被患者认可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精神的满足,这对个性张扬的年轻人无疑是个挑战,也难免会让医生遭受更多的误解、挫折。
二、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大医精诚的理念
我国古代孙思邈著述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思想精髓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医乃仁术,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又说“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还说“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务工作者要做“苍生大医”,“广施善术”。
医者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必须具有“志存救济”、“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的崇高思想境界。“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
医者要有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气魄,恪守“淡泊明志”的道德理想。医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不得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佊法规,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
医者必须勤学不倦,虚怀若谷,力求达到医术医德的完美统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必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务须刻苦学习,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努力探求至精至微之医理,掌握至纯至熟之医术。
医者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尊重同道。孙思邈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对待患者,“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冷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对待同道,则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肓也。”这种注重自身修养爱护病人尊重同道的精神,堪为后世医者之行为准则。
(二)医师和医学生誓言
医师的誓言就是医师对自身行为规范的承诺,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公认的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认可和追求。西方医学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明确了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两千多年来,其基本精神一直被视为医生行为规范被广泛接受,直到今日,在很多国家的医学生入学时还要学习该誓言,很多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庄严宣誓。1984年,世界医学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宣言》,它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首要关心的、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医务人员应坚持医学事业光荣而崇高的传统职业道德,其基本精神与《希波克拉底誓言》一脉相承。在1988年的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爱丁堡宣言》,该宣言指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发表,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在内的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
该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签署该宣言,加入推行《医师宣言》的活动,中国的医师承诺的誓言包括了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等六个方面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医师的职业精神和要求。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以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医学生誓言》,它是在充分吸收了国际上公认的几个誓言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而制订的,它既是对医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他们未来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要求。
三、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自我认知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对生命奥妙的探究、对疑难杂症的攻克、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等等,决定了从医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另外,在普通人心目中,医生和医学往往被一厢情愿地理想化,求生的本能使得病人总是希望医生能为他做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医学也是个与环保类似的工作,投入大,见效慢,学习的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就比别人多,五年的时间已经比一般大学多出了25%的时间成本,之后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又是一个漫长的熬的过程,病人是随时都会出现的,工作的时间和强度往往也不固定。因此医生这个行业,所得的收入往往与各种付出不成正比。对于把医生作为谋生行业而不是人生理想的人来说,当医生所挣的钱也许永远低于自己的预期。医学生必须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我的兴趣、能力、特长、对未来的期望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自我的理想必须建立在社会的职业理想之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成,也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最终才能真正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2、培养学生具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
医学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日新月异,涵盖范围广,信息量与日俱增。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全方位的历练积累,医学生的学习任务艰苦而繁重,2007年颁发的教学计划,临床医学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功课近100门,还要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医学生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来完成学习任务。而等你毕业进入职场,又发现所有学到的知识还不够用,面对病人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还要再学习,再研究,也就是医生必须终身学习,必须一生都刻苦钻研。
3、培养学生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
没有一个病人是按照医生上下班的作息时间来生病的,也没有病人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描述来生病的,医生在付出休息时间、付出超出常人的精力、体力来工作的同时,还要对病人付出关爱,给予人文关怀,在筋疲力尽的工作之余,还要对各种各样需求的病人及其家属做出耐心细致的解释、再解释,医生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依然会招来抱怨、辱骂、打击。所有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都指向医院、指向医生,医生既要面临职业带来的风险,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崇高的职业理想,对职业的热爱就是强大支撑。
4、培养学生具备不断完善道德的追求
一个好医生,首先是个具备很高道德修养水平的人,这种道德修养是需要不断修炼而来的,一方面,追求幸福、享受快乐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和权力,医生当然也不例外,按照传统儒家文化的观点,一个人有了很高的修养境界,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另一方面,医学面临的许多现实常常充满了情理、伦理的矛盾,充斥着物质、名声、荣誉等等诱惑,还要常常面临生离死别的悲情和爱莫能助的绝望,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品质,做到这点,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培养这种修炼道德的勇气。
(二)激励医学生追求崇高的从医境界
医学作为人类最崇高的职业之一,要求从医者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水平,在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中,应当激励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历练提升自己的从医境界。
1、对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
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对健康的渴望、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伴随而来的新技术、新发现、新经验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时,社会的人文属性也在发展变化,人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变化,病人、病情也在发生变化,医生永远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对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是每一个医师应有的境界。
2、患者至上、守护健康、敬畏生命
以患者的利益为重,时刻把患者安危放在心上,尊重患者的隐私,遵从生命至上的理念,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教授提出的从医必须做到“戒、慎、恐、惧”四个字,就是我们医师的思想境界。
3、勇于奉献、胸怀坦荡、担当责任
医生的职业,是服务人民群众的职业,是需要奉献的职业,我们面对的病人无关贫富贵贱,吴阶平的“医学技术回归医学人文关怀”,钟南山“一切从病人出发”,裘法祖“在服务中学习”,吴孟超“仁德济世”等等,一个个医学大家正是在践行服务、奉献的理念中变得崇高和伟大。人类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总有其局限性,在诊疗中一定会面临风险,出现差错或不当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医生要有担当责任、纠正错误或差错的勇气,没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对差错遮遮掩掩、推脱责任,对一个医生来说是很危险的。
4、哲学修养
学习哲学能使人头脑更聪明,自古以来,医学与哲学形影相随,难舍难分,哲学可以给医生明晰病情,科学决策,正确处理医学与伦理、社会、法律等问题提供有效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医生最需要辩证法,也最容易懂辩证法”,这一点,在吴阶平院士的经历中表现得最充分,也是获益最深的,他在学医初期就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以后又不断地深入学习思考,吴院士一生经历了许多特殊的时期,面对复杂的局面能应付自如,出色完成了各项特殊的医疗任务,与他结合实践学哲学、用哲学是分不开的。哲学修养的境界,还有助于面对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劳动的医生,正确面对压力,调整情绪,从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三)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载体
1、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职业理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我院紧密结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探索出一套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的模式,打造了一批学生乐于参与并、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并将其作为长效机制长期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围绕做一个“有理想、有榜样、有目标、有行动”的医学生这一主题开办学生讲坛,由学生自行组织具体演讲内容和形式,自己主办讲坛;开展专业外语讲课比赛,让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展示其医学专业外语的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解医院,接触病人,了解社会的实践平台;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文体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各班学生做到每节课向老师问一声好、送上一杯热茶和一张消毒湿巾、提供一本学生点名册,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风气;开办系列讲座,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大力开展榜样教育
医学的职业和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榜样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围绕“学习实践白求恩精神,争当优秀医学生”这一主题,注重引导学生寻找榜样、学习榜样,向医界名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专家学习、向周围的同学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模仿。按照人类学习的客观规律来看,模仿是生物进化的源泉,是社会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医学最终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的探索过程,其知识的获得,医学专业技能的提升,更离不开模仿。
经验传授。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强调身教重于言传,医学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积累了广博而精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一个医生的成长,不但需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专业技能的运用,更需要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临床与科研的思维能力,这其中,老师或前辈的经验传承不可或缺,对医学生的行为习惯、临床思维、医德医风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榜样感染和激发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医学生在选择学医时,对医学这一职业的认识通常只停留在表面,或者是家长的意愿,而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决定了医学生很难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到师长人格魅力的影响、亲身经历了救死扶伤的历程以后,逐步树立起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医学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类越来越精细,医学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团队互相配合、互相学习的过程,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这种团队协作配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要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