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优秀3篇】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篇一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法治社会是一个以法律为准绳,以公正、公平和公开为原则的社会体制。实现法治社会需要一个健康、积极参与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市民社会的培育对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市民社会的培育能够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市民社会是一个公民自治、自主参与的社会组织体系,它要求公民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通过参与市民社会组织的活动,公民能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他们会更加重视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不轻易违法犯罪。同时,市民社会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公民能够通过讨论、协商等方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其次,市民社会的培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市民社会是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组织体系,它鼓励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爱、支持和合作。通过参与市民社会组织的活动,公民能够建立起密切的社会关系和信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信任的增加,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市民社会的培育下,公民不仅关心自己的权益,还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他们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市民社会的培育能够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它能够为法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市民社会的培育下,公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法律权威,为法治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市民社会还能够通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推动法治的进步和完善,促使法律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公正公平,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综上所述,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通过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为实现法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市民社会的培育,积极参与市民社会组织的活动,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篇三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内容提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关键词:市民社会;市场经济;政治国家;法治;基础
从资本主义法治的发展历史来看,市民社会的培育是观念性法律文化产生的基础。法治的一切价值准则和理论原则,都是在市民社会中培育出来的,纵观法治发展的历史,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形成,对法治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作用。1、市民社会的概念
“市民社会”(civilsociety)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自古就有,但含义变化比较大的词汇。从19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束缚中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与
政治国家相对应的领域。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正是从这一含义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最早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并把它归为在摆脱封建伦理、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种种束缚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以独立自主地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①“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②由此可见,所谓“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摆脱了封建的政治、伦理、道德和宗教等束缚及人身依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市民”个体所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合,它们体现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自主的个人(“市民”)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特别是财产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和历史经验的证实,商品经济的出现并逐步取代封建自然经济,是市民社会产生并最终从中世纪封建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形成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对立统一的前提和条件。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作为这一目标在社会组织方式上的反映,就必然是市民社会的形成。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载体,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与政治化社会密切联系的)。当然,正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样,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也有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这就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在拥有充分的独立性的同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了平等,这与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财产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具有根本的不同;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两者的矛盾是对立的。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基本理论,是其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虽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上提出来的,但其一般规律仍然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市民社会。
2、市民社会与国家和法的关系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总的说来是市民社会产生和决定政治国家,政治国家则是市民社会为实现其共同利益而采取的政治组织形式。
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治国家产生于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国家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③第二,政治国家的性质是由市民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恩格斯指出:“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④“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决定的。”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