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生须先养德【推荐3篇】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 篇一
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养德,则是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养德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养德是养生的基础。
首先,养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然而,道德是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只有通过养德,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在追求养生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其次,养德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道德修养可以培养我们的情商和智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而情绪问题往往是导致身心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养德,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宽容、包容和理解力,从而减少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保持身心的健康。
再次,养德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忽略了内心的寻求和满足。然而,只有通过养德,我们才能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养德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最后,养德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功,更在于对他人的奉献和社会的贡献。通过养德,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所在。只有通过养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综上所述,养德是养生的基础。通过养德,我们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身心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我们在追求养生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只有养德与养生相结合,我们才能过上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 篇三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
摘要:养生是现今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文章以古论今,阐述了养生与养德的关系。养生重在养德,养德可以养生,要做到养生与养德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生命才有意义。关键词:养生;养德;修养;关系
养生,是时下人们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是当今国人普遍的追求。养德,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养生要先养德,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方是上策和首选。
一、养生与养德古已有之
重温古贤在养生与养德方面的教诲与实践,在今天不无意义。
关于德与寿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意思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活了101岁的唐代药圣孙思邈也说:“德行不高,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系.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对此,我国大文豪鲁迅的观点更加明确:“无论古今,谁都知道,一个人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十恶不赦,就是天天喝三鞭酒也无效,简直非‘寿终正寝’不可”。
这些先哲的论断不无道理,经受了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由此可见,养生与养德的关系极为紧密,养生必先养德,养德可以养生。
二、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德
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养生。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服药求汗,或有弗胜;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嚣然思食;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说明中枢神经的作用远远大于医药。这与科学研究也是完全吻合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亦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因为健康既涉及体能方面,又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强调了健康的人,或者希望自己健康的人,要注意自身道德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