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的出路(精彩3篇)

中部崛起的出路 篇一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中部地区的积极努力,中部地区正在逐渐崛起,并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出路。

首先,中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中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建了一系列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了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通。这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其次,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中部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例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中部地区的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了竞争力。这些举措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中部地区还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但近年来中部地区加大了对城市化的推动力度。通过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本流入。中部地区的城市也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些举措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中部地区的崛起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利,这给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其次,中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这也给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此外,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高附加值产业相对较少,这也是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个短板。

综上所述,中部地区的崛起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部地区的积极努力。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等举措,中部地区正在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但同时也需要解决一些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增加人力资源供给,促进产业升级,才能实现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好地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

中部崛起的出路 篇二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然而,中部地区也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正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

首先,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适宜发展农业、水产养殖等产业。同时,中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为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部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科研力量。中部地区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中部地区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将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此外,中部地区还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中部地区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中部地区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这为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会。

然而,中部地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交通不便利,这给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制约。其次,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这也是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个短板。此外,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通过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努力,中部地区将逐步实现经济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和中部地区的积极努力,共同推动中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的出路 篇三

中部崛起的出路

摘要:中部崛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在对中部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为中部的发展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制造业;区位熵
  
  近年来全国经济保持了新的快速发展势头,但是,地区经济越来越显露出新的发展不平衡格局,曾经设想的经济发展的东、中、西“梯度递进”的格局并没有形成,相反中部经济却有“凹陷”之忧。如何发展中部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中部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主要从制造业角度为中部崛起找寻出路。
  
  一、 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1. 经济增长缓慢。GDP、投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6省在这三大指标上与沿海发达省市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作为全国重要“双基地”的优势急剧减弱。
  首先从GDP来看,2001年~2003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低于东部1.8个百分点,低于西部0.4个百分点。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
  其次,反映在投资增长速度上,2001年~2003年,中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已由22.3%下降到21.6%。
  最后,在居民收入方面,2001年~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国平均水平的85.3%下降到8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由全国平均水平的92.2%下降到了90.8%。
  到2004年,中部经济发展速度略有提高,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这些重要经济指标仍远远落后于沿海省市,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协调等方面。
  首先,表现在产业构成方面,总体看,中部的产业结构层次已越过“一、二、三”,“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但第二产业的优势不明显。2004年中部6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17.8∶47.7∶34.5,与全国的15.2∶52.9∶31.9比,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突出地反映了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内部矛盾突出。第一产业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粮食生产类型,难以形成产业化。第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缺乏后续和替代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虽有所提高,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
  另外,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比较慢。2004年中部非国有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9.4%,明显低于全国平均57.6%的水平;国有工业企业数量与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之比偏大。
  3.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2004年中部城市化水平为36.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5.7个百分点。中部六省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待提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实力和辐射能力的大都市,难以带动和整合区域的资源和优势。2004年中部地区城市数量16

0个,其中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有41个,超大、特大城市只有1个。在2004年我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中部排名最好的武汉和长沙分别列于24名、25名,远远落后于沿海一些大都市。(2)中部地区都市圈中极化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健康的城市生态群。例如,现正在构建的武汉“1 8”大都市圈,仅武汉一个城市的GDP是其它8个城市中最高GDP的'近4倍,是最低的91倍,这种极化现象严重影响都市圈内部产业转移及下一级城市的接收能力,导致都市圈内缺乏合理分工合作关系,难以形成连接整个地区的产业链。
  
  二、 中部崛起的必要性
  
  中部崛起不仅仅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必然延伸,更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文章

广告创意论文【经典3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
论文2012-03-01
广告创意论文【经典3篇】

硕士论文答辩(精彩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硕士论文答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硕士...
论文2019-04-09
硕士论文答辩(精彩5篇)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经典5篇)

小学教育论文得参考文献不知道你能找到多少呢?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 [1] 彭玉琨,张捷,贾大光. 教育平等理...
论文2019-02-05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经典5篇)

城市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时氨氮去除(最新3篇)

摘要:污水回用中氨氮去除有许多方法。当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时,利用冷却塔的曝气作用,控制pH7.0~8.0,污水含氨氮20~50 mg/L,浓缩倍数为2的条件下,可使循环水的氨氮浓...
论文2016-01-06
城市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时氨氮去除(最新3篇)

煤矿机电职称论文(优选4篇)

煤矿中的机电设备很重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煤矿机电职称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煤矿机电职称论文一 1煤矿机电安装技术的创新 1.1煤矿机电安...
论文2011-06-06
煤矿机电职称论文(优选4篇)

碳减排的不确定性与政策效率分析(精简3篇)

气候变化及大气中 CO2浓度的不断上升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全球经济动荡及碳市场发展的滞后性,使得气候政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文中通过文献回顾,分析碳减排不确定性的内涵与本质,剖析不确...
论文2011-04-07
碳减排的不确定性与政策效率分析(精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