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诗词中的云雾书写【精选3篇】
徽州诗词中的云雾书写 篇一
徽州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也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在徽州的诗词中,常常出现云雾的描写,将徽州的山水之美和文化氛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徽州山水秀丽,云雾缭绕是它独特的魅力之一。徽州的山峦起伏,群峰叠嶂,常年云雾缭绕,如同一幅仙境画卷。徽派建筑雅致精美,与蓝天白云、苍翠山峦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山水风貌。在徽州的诗词中,云雾常常被用来形容山水的美丽、神秘和深邃。比如明代文人徐祯卿在《天目山》中写道:“群峰云返白,孤树雾藏青。”这里的云雾被写成白色,如同群峰的衣裳,将山峰装点得更加美丽。而另一位明代文人杨慎在《黟县云门山》中写道:“玉城烟雾浓,石壁凤凰雄。”这里的云雾则被写成浓密的烟雾,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除了山水之美,徽州的云雾还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徽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不乏以云雾为题材的作品。徽州的云雾给了文人们无尽的灵感和想象空间。他们用诗词来描绘云雾的形态、色彩和变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徽州的山水之美,也表达了文人们对徽州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徽州的云雾书写不仅仅局限于山水诗词,还体现在徽州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中。徽州的云雾舞是徽州传统舞蹈的一种,以模拟云雾的姿态和变化为特色,舞者们身着云雾般的白色衣裳,舞动起来如同飘飘的云雾,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展现了徽州的民俗风情,也体现了徽州人对云雾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总而言之,徽州诗词中的云雾书写展现了徽州的山水之美、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云雾的描写给徽州的诗词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也让人们对徽州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徽州诗词中的云雾书写 篇二
徽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徽州的云雾给徽州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表现形式。徽州的云雾透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息,使得徽州的诗词作品更加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徽州的云雾在徽派山水画中常常被用来描绘山水的意境。徽派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以它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而闻名于世。在徽州的山水画中,经常能看到云雾的出现。云雾在画中被绘制得飘渺而丰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徽派山水画家常常用云雾来表现山水的深邃和神秘,给人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云雾的画法在徽派山水画中被称为“云水法”,它通过变化多端的笔法和色彩运用,使得云雾在画中呈现出层次分明、丰富多样的效果。通过云雾的描绘,徽派山水画家将徽州的山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山水画之外,徽州的云雾还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徽州的文人雅士常常以云雾来比喻自己的思绪和情感。他们用云雾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忧愁和迷茫。比如明代文人杨慎在《黟县云门山》中写道:“云雾飞天外,寂寞滞人间。”这里的云雾被写成寂寞而滞人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而另一位明代文人黄宗羲在《听雨》中写道:“云雾悠悠,千里迢迢。”这里的云雾则被写成悠悠迢迢的,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
总而言之,徽州的云雾在诗词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徽州的诗词作品增添了浪漫和诗意,使得徽州的文化底蕴得以更加丰富和深厚地展现出来。同时,云雾也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无尽的遐想空间,使得徽州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徽州诗词中的云雾书写 篇三
徽州诗词,在其多云雾气象特点的影响下,呈现出与云雾形态相一致的意境风格,而云雾形态自身也在诗词中得以丰富和升华。这些诗词有的是徽州本土诗人之作,亦有许多外地和本地文人的游览之作,尤其是在黄山地区的游览诗。
在徽州本地民间诗歌中,诗人常用云雾意象的描写表现隐居山间生活的悠闲自得。如程瞻的《卜居》中“鸟声花坞静,云影竹窗虚”就以“云影”一词的意象来衬托全诗静谧、自然的意境;程圮实(明)《山中》“云来松叶暗,雨果药苗新”中的“云来”一词赋予云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一个“暗”字虽是写松叶,但其对云的形态和意境的展现与之前的“云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其《睡起》“满地残红散落英,飞云挟雨过山城”中的“飞云”一词虽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对云的动态美加以展现,但在这首诗中,“云”不再是轻薄飘逸的形态,而是选取了“飞云挟雨”的意象以配合上句“残红落英”的情感意境。另外程圮实(明)《春日园居》中“卧榻云长在,闲庭草不除”,此句仅将云以其客观形态进行描写,但结合前后诗文,仍旧能看出云所代表的悠然飘逸的意象形态。在徽州云雾气象特点的影响下,诗人将云雾的意象贯穿到诗文中所描写的日常生活的景象中,使其以安宁淡泊的意识形态代表诗人自己的志趣意向。
徽州本土诗人对云雾意象的使用不仅仅在于描写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诗人还运用云雾意象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方回(元)生活于宋末元初之际,社会动乱,晚年罢官后致力于诗文创作,在其《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韵赋十首》中有:“今日见此山,明日见此山。又时或不见,乃在云雾间。”看似是以直白的语言表现出徽州多云雾的气象特点,实则是在通过云雾的变化无常,隐喻世事无常的人生感慨。在诗人程嘉燧(明)的作品中也有诸多体现,如《山居秋怀》“凉风四起秋云急,门巷萧森鸟雀飞”中就在“云”字前加“秋”字以符合全诗的意境,使云原本飘逸悠闲的姿态,表现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意境,而《纟互云诗八首次韵》中“绿云一散寂无声,此际何人太瘦身”作者又加一“绿”字,以绿色承托云雾的意象,描绘出如梦似幻般的场景,与诗末句“可能空逐梦中行”相呼应,全诗呈现出一种“茫茫然”的忧思别绪。
前往黄山的游览者中不乏诗人学者,当其身处黄山云海之中,心灵缘物而动,便以诗
文抒发情感。在描写黄山的诗词中,云雾形象使用频繁,而这些描写云雾形象的诗词大多是作为游记用以表现黄山壮丽景色,直抒胸臆,以纪实景物描写为主。此类诗词多以“游黄山”为题,如元朝郑玉的《游黄山》“几千百涧流苍玉,三十六峰生白云”就是对黄山景色的写实描述,明代程信《游黄山》中“黟山深处旧祥符,天下云林让一区。千涧涌青围佛寺,诸峰环翠拱天都”是对黄山祥符寺云海景象的描写,而明代陈继儒的《送友游黄山》中“十步一云,五步一松。松埋云上,云掩松中”则通过更加简洁明练的句子对黄山的云雾进行描写。但同样以《游黄山》为名,明代梅鼎祚的“中天三十六芙蓉,闻道轩皇此御龙。温水尚传丹液结,真符犹遗白云封”和明代冯梦桢的《初霁登炼丹峰》却是通过对黄山“三天子都”的传说和对“白云封符”的侧面描写来丰富和突出黄山的云雾景象。
相比于远到而来的游客,徽州本地诗人也常常登临黄山,观高峰雾绕,书文人情怀。清石涛在《前海观莲花峰》中写道:“云开峰堕地,鸟阔树相连。坐久忘归去,萝衣上紫烟。”描写在黄山观景久坐忘归,而雾气沾身的画面。又有清代梅请《月中看海歌》“君不见黄山六月如初冬,坐来暝色惊朦胧”和“忽然老衲一声吼,白云万顷奔腾走”,对云雾倏忽变化的生动描写。
清胡与高《霞海》一句“是时黄海之云未争雄,千百里内苍翠浓。轻烟倏起若传烽,倾境尽出何匆匆。前云后云络绎从,如车如马如艨艟”,写尽了黄山云雾由轻转浓,形象各异,变化万千之态。原本万里无云可见远处青山苍翠,转眼间云雾便络绎而出,何匆匆。
四、结论
气候的影响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这种云雾意象的体现也无处不在地存在于这片土地的整体文化气质中。本文研究发现,在元代至清朝间徽州本土诗人以及黄山游览的异地诗人,在其诗词中有大量对云雾的描写和借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徽州地区的气候形态对于当地的人文气质存在着影响,如徽州多云雾的气候特点在其诗词作品中得以体现。气候类型的改变是相对稳定的,而这种影响也是对一地区文化气质的深层影响,因此,尽管徽州已经被“废除”多年,但在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区域文化特点却不会轻易“废除”。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内容之丰富、类别之多样可想而知。本文难以全面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调查、取材,仅以有限的资料和对徽州诗词小范围的分析,论述其云雾表达的特色及风格,但这一此特点并不仅限于文中所述内容,徽州文化仍有诸多与云雾相关的方面,都可作为徽州文化受气象影响而产生的、特殊的云雾意象表达风格。此外,云雾意象的表达风格,作为徽州这一地区历史传承而来的文化特色,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以及作为地区文化特色,其风格传承是另一个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M].徐继增,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45-152.
[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4.
[3]刘勰,著.杨明照,校注.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294.
[4]李忠明,朱秋娟.气候灾异与吴嘉纪诗歌风格的形成[J].阅江学刊,2009(3):68-74.
[5]王东.气象书写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的意义[J].名作欣赏,2012(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