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推荐3篇】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 篇一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虚静”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它强调对内心的平静、对外界的冷静观察,通过抛弃杂念、消除干扰,达到灵感的迸发和创作的高效。本文将从“虚静”思想的内涵、作用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虚静”思想的内涵。虚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不受欲望的困扰;静指的是外界环境的安静和冷静观察,不被噪音、杂念所扰。虚静思想注重通过冷静观察和内心的平静,去感悟生活、洞察人性、把握真理。它强调人们要摒弃喧嚣和浮躁,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从而达到思维的清晰和情感的深入。
其次,我们来分析“虚静”思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首先,“虚静”思想能够帮助作家保持内心的平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灵感。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需要冷静观察和思考,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够更好地捕捉到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真实。其次,“虚静”思想能够让作品更富内涵,更有思想深度。作家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沉思和对外界的冷静观察,能够更好地揭示人性和社会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最后,“虚静”思想还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在作品中融入了“虚静”思想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虚静”思想在实际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应用。首先,作家在写作之前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来达到这种状态。其次,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冷静的观察力,关注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真实。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交流等方式来获取素材和灵感。最后,作家在作品中要融入“虚静”思想的元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综上所述,“虚静”思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作家保持内心的平静,把握灵感;使得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时候,应该注重“虚静”思想的运用,才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 篇二
“虚静”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理念和表达方式,它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虚静”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发、表现形式和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虚静”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具有启发作用。它要求作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冷静的心态去观察和思考。在作家内心平静的状态下,才能够更好地感悟生活、洞察人性、把握真理。作家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冥想和对外界的冷静观察,可以获得更深刻的思考和洞察,从而启发创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其次,“虚静”思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在小说中,可以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冷静观察来展现“虚静”思想。作家可以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在诗歌中,可以运用冷静而深沉的语言,表达内心的平静和对世界的观察。在绘画和音乐中,也可以通过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展现“虚静”思想的内涵和美感。
最后,“虚静”思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能够产生良好的创作效果。首先,“虚静”思想能够使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思想深度。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冥想和对外界的冷静观察,作家能够更好地揭示人性和社会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其次,“虚静”思想能够提高作品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在作品中融入了“虚静”思想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富有内涵和艺术感染力,触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维。
综上所述,“虚静”思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启发作家的灵感和创造力,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深度,同时提高作品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因此,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虚静”思想的运用,以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 篇三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
论文关键词:虚静 无己 游心 大明 文学创作
论文摘要: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首倡“虚静”。这一学说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的理论学说一一虚静说,其形成之后便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后经历代文人稚士的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虚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心里概念和人们所追求的思考潜想的至境。我们应该认真梳理老庄有关“虚静”的观点及论述,剥离其中的虚无、迷离的消极意识,进而去研究虚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探索艺术创中构思阶段的独特规律。
“虚静”思想是老庄学说的核心概念,庄子和老子都有相当多的论述。首先是老子对“虚静”和达到这种境界途径的解说。老子为排除外物与杂念的干扰,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致虚极”,强调了惟虚方能容纳万物,使万物自由运行其中。惟虚怀若谷,方能宽宏大度,容人之过,不责于人。“守静笃”,讲的是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守住“静”字不放,这是得道的不二法门。老子认为只有做到这六个字,才能体认到宇宙本原的“道”,才能保持人的心境永远处于虚静状态老子是虚静说之首倡者。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离也。《天道》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虚静,就是要达到一种纯洁无杂、忘物忘我的空彻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意会认知深人不下去,甚至会偏离正确方向,走到斜路上去。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虚静状态呢?在《庚桑楚》篇里,庄子写道:“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需则无为而无不为也。mf ai<rs 63、这可以说是达到静虚心境的具体条件。如何才能其备这个条件,庄子认为最根本的办法是“无己”,即忘记自己,从精神卜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摆脱一切“物役”达到独立无待。在他看来,“无己”而后才能“无待”。“有己”就会使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对立差异,就会有物我之分,是非之知,形成种种苦闷纷争。所以只有忘记自己,才能保持内心宁静不受外物是非好恶所限制,完全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己之人,是谓人于天”。可见,“无己”实际上就是自我与道的结合。庄子认为这要有个循序渐进的修养过程,为此他又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以完成这个过程。所谓“心斋”即是一种摒弃情欲,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认为道是不能靠耳目感官及心智把握的。只有精神保持静态,才能为道归集,悟得妙道,即靠直觉才能认识道。所以他又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免。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世间)))懂得“心斋”这个道理,心志保持专一虚静,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坐忘”,也即彻底忘怀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生命,身心完全与道合一。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修养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大宗师》里庄子通过颜回向孔子讲述自己进步的故事,说明了这一境界。颜回首先忘了仁义,后来又忘了礼乐,最后达到“坐忘”。在庄子看来,要与无限的“道”本体合而为一,人的心灵必需经历儿个阶段的精神修养。首先,要消解人作为生物性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使人不做本能欲望的奴隶。其次,要消解知性对于精神的束缚,不让由知识活动带来的是非、得失、荣辱等等烦扰心灵。最后阶段则是能在心灵绝对自由解放中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首先从“虚静”的现实层面来看,文学创作需要高度的投人和忘我的专心专心致志。大家知道,在《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技艺的寓言故事。《达生篇》里有四则寓言,分别是“拘楼承绸”“操舟若神”“踏水如履平地”“梓庆削木为糠”。庄子利用这些寓言故事说明“达生”之“道”在于“斋以静心”。尽管这些寓言故事的宗旨是阐明体悟大道的途径,不是讲述艺术创作的方法,但却对人们认识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许多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者都把它引申为庄子对于文艺创作问题的见解。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应排除庆、禄、爵、赏等一切杂念.甚至“忘吾有四枝(通肢)形体”,以绝对的献身精神投人艺术创作。以高度的审美态度对待所描绘的事物。纯一不杂,恬淡虚无,使自己达到“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这种亢奋的创作态度是收获艺术仕作的基本前提。庄子还强调精神专一,在“询楼承惆”的故事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够全身心地进人创作状态,像厄r解牛那样“官知止而神欲行”。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文学家全身心地和自己的故事和人物融为一体,他们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呕心沥血地写出了动人心扉的、独特的典人物,如汤显祖写杜丽娘是如此,写到赏春香还是旧时裳,竟悲痛至极,不能自己,躲在柴草里长哭不止。老巴尔扎克也曾有过山于对自己所描写的人物过于憎恨,一直怠慢了自己的来访朋友,闹出了笑话。
其次,“虚静”中的聚精思索是创作灵感显现的最佳契机。我们知道,老子“涤除玄鉴”的含义,在庄子那里得以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即游心于“道”的命题,并予以较为完整的理论阐述。所谓“游心”,是人的心灵在自己内心比界、精神世界中的遨游。“游心”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再联系到刘腮的“神与物游”,这正是文学构思中的灵感思维。实际上灵感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在一种高度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倏然所出现的奇思妙想,是对所久久思索的艺术形象的明晰化的意象产生,在艺术创作中在灵感的支配下会创造出非常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灵感现象的到来需依靠什么烟酒之类的刺激,这的确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在进人创作时,能够全身心地投人,保持一种专一的、抛却俗务的“虚静”的状态则对于创作灵感的触发有着重要作用。
再次、“虚静”思想是孕育了田园诗的自然美。老庄的“虚静说”直接促使了魏晋六朝美学理想由“错采镂金”向“初发芙蓉”之美的转变,对于魏晋人那种“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观点的形成,产生了不一言而喻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来观赏陶渊明诗中那清朋的山水画面,恬淡的田园风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
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暖暖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