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推荐3篇)
浅谈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 篇一
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小学德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教育理念不够明确。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方案,让德育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德育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德育教育应该涵盖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但是目前德育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应该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德育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的德育教育往往只停留在讲道理的层面,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际操作来锻炼自己的德育素养。
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展望
针对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中小学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教育能力。同时,要加强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加强学校管理。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加强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学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案,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再次,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管理和加强家庭教育等措施来提高中小学德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 篇三
浅谈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 困惑 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道德概念的思想起源及其功能,然后从三大方面分析了当代德育教育的窘境和困惑,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小德育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德育的新思路,以利于道德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促进我们和谐。
一、道德概念的思想起源及德育功能
道德,神圣地矗立在那儿,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充满神秘感。《说文解字》称,“道,所行路也”。后来,“道”逐渐被引申为事理,引申为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法则、规矩和规范。“德”在《卜辞》中写为“值”或“惠”,从“直”从“心”,意思是人做事要站得直,把心放得端正就是“德”。
德育能向人们传递不同形态,如人们如果拥有好的道德素养,就会有拥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还可以传递深浅不同层次的规范文化,如我们学生的班级纪律、日常的意识,深层次的文化。德育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负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
二、当代德育的十字路口选择
1.当代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价值观使得人们丢失了德育的意识。我本身也是一名党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按照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积极地要求自己,并做出有利的选择:有些人信仰基督教,这也是让人从善,积极面对人生的.一种信仰,能够按照基督教的精神去行动;但是一部分人并没有自己的信仰,不知道生活何去何从,再加上现代生活的物质化追求,使得他们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走向了错误的方向,而德育在这些人面前的监督效果显得有心而无力。这样由于不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原本的德育显得无能为力。
2.利益为上,金钱第一的,使得当代德育教育弱化。在计划的时代,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着“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我们更主张“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帮助其他人富起来。”这样势必出现贫富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越拉越大,就会使得人们有着难以平衡的心态。这样有些人就会想到“急功近利”的挣钱手段,比如在地铁上、街道旁、经常看到乞丐,而且花样多样化,有年迈的老人,有年轻的残疾人。让人看了心痛不已,这些人很多都是“职业乞丐”,在乞讨“别人的同情心”,却忘了自己的道德。又比如假冒伪劣商品充满了,消费者尽管睁大“火眼金睛”,也会上当受骗:更令人失望的是在学业上也有“急功近利”现象发生,学生开始找人帮考,这些学生似乎忘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个职责。与
此相反的是,很多人有钱,却不懂得怎么花,怎么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而是不断地挥霍,忘了人性,忘了向善的本性,忘了本真。3.多元文化的时代使得道德教育再次走上了迷茫的道路。在全球的冲击下,在文化出现的危机的情况下,更要发挥出德育的引导性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爱国之心,提高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而不能一味地效仿国外,是德育面临的紧急的任务。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一)学校文化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同学校的改造联系起来,努力创造理想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就是一种学校文化,是指“在各自的学校里。洋溢着巩固学校统一、鼓舞学校精神的某种风气、氛围”。形成校风的要素就是学校的办学精神和传统,也包括庆典和活动。例如上海师大有“学思节”,华东师大有“丽娃河节”。在中学可以开办广播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也可以每周创办“彩虹周末”,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自己的知识才华,并从中体会德育意识。
(二)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相互促进
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借助各科教学,才能培育学生形成敏锐的知性与丰富的道德情操。形成深厚的文化能力。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和保证,就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态度、道德行为。智体美等不仅具有同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可能性,而且应当尽量使这些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教学都是说教式的教学,各门学科实现本学科固有的教学目标才是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国内外知识。为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知识能力。学校道德教育有两个要点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关注的:一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让学生不仅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能达到德育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与德育的紧密联系性。二是日常生活良好习惯的形成。这两个方面既是生活的问题,又是道德教育的问题。例如日常乘车时,给老弱病残人让座,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生活中学生爱护财物,就会促使他们学会为他人着想,这也是德育的育人功能,能够使人从善,从美。缺乏这两个前提就不会有好的教学。
借助道德教育的这种促进作用,学科教学在成为出色的教学的瞬间也就产生了逆向的促进作用——出色的学科教学也有助于道德教育。这样,两者便处于良性循环的相互作用中。会利于促进学生——将来的社会成员的心灵和谐,使他们拥有一种静心智慧的魅力品质,使他们达到一种高雅脱俗的境界。有了心灵和谐的人,何愁没有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董秀娜,《道德讨论策略及其对我校道德教育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2004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2003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