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通用3篇)
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篇一
古籍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于基层图书馆来说,保护古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因素、人为破坏等。因此,基层图书馆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基层图书馆应加强古籍的防火与防水工作。古籍保存环境对于其长期保存至关重要。基层图书馆应定期检查火灾防护设备的完好性,确保古籍馆区的消防设施运行正常。此外,图书馆应定期检查古籍馆区的水管和防水设施,以防止水灾对古籍的损害。
其次,基层图书馆应加强古籍的鉴定与修复工作。在古籍保护过程中,有些古籍可能已经损坏或破损。基层图书馆应聘请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对古籍进行鉴定和修复。鉴定工作可以帮助图书馆了解古籍的价值和保存状况,修复工作可以有效地修复古籍的破损部分,延长其保存寿命。
此外,基层图书馆应采取措施加强对古籍的防盗工作。古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上,也体现在其实物上。基层图书馆应加强古籍馆区的安保措施,如安装监控设备、加强巡逻等,以防止古籍被盗或损坏。
最后,基层图书馆应加强对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是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层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古籍转化为电子文档,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数字化还可以使古籍更加便于研究和利用,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加强古籍的防火与防水工作、鉴定与修复工作、防盗工作以及数字化工作。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文化遗产,让古籍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篇二
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瑰宝,对于基层图书馆来说,保护古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然而,由于基层图书馆资源有限,保护古籍工作常常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基层图书馆应加强对古籍保护意识的培养。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基层图书馆应通过开展培训班、举办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员工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同时,图书馆应加强对读者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的重要性,增强对古籍的保护意识。
其次,基层图书馆应加强对古籍馆区的管理和维护。古籍馆区是古籍保护的核心区域,其环境条件直接关系到古籍的保存状况。基层图书馆应加强对古籍馆区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古籍馆区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符合古籍保存的要求。同时,图书馆应加强对古籍馆区的清洁工作,定期清理灰尘和虫害,保持古籍馆区的整洁和卫生。
此外,基层图书馆应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古籍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基层图书馆可以与博物馆、大学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古籍保护工作。例如,可以请专业人士对古籍进行鉴定和修复,也可以向相关机构借阅古籍进行研究和展览。
最后,基层图书馆应加强对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是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层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古籍进行扫描和录入,将其转化为电子文档。数字化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播古籍,也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阅读方式。
综上所述,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加强员工的保护意识培养、加强对古籍馆区的管理和维护、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加强对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文化遗产,让古籍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篇三
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就基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提出引进“寄存制度”,改善珍贵古籍的保护条件;突出珍贵地方史料的保护,将***早期文献定为古籍四级,同时有计划、有选择地影印出版,有利于地方珍贵史料的抢救和保护以及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关键词]古籍保护 古籍治理 古籍普查
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由于诸多原因,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题目,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等…,全国几千万册古籍,生存状况实在堪忧。调查显示,国家图书馆古籍的PH值已降至6—6.5,一旦降到5以下,就无法使用,古籍保护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加强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古籍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同年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
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对全国古籍收躲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预备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对古籍分级保护,并公布了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868部;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制定《古籍特躲书库基本要求》,命名了112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职员;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一系列举措,为古籍保护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是,中华古籍浩如烟海,数目至少在3500—4000万册以上。除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收躲,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和个人手中。且不说民间和个人的收躲条件,单是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基本处于无专人、无专门书库、无专门经费的“三无”状态。由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循序渐进,覆盖到基层图书馆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保护重点首选善本特躲。如“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辑的宗旨是确保珍稀古籍的传承安全,所以第一是“传本”再造。古籍保护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笔者以为,市级以下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不能“等”和“靠”,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古籍保护办法,多渠道改善条件,改变现状。
1 引进“寄存制度”
“寄存制度”人们日常社会活动中常见,如宾馆个人物品寄存、银行珍贵珠宝寄存等。“图书寄存”在我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业务中已经出现,即外界(机构或个人)将收躲的图书免费寄存在图书馆,通过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读服务。图书馆负责保管,“如有损坏,罚赔。”1910年清学部在其拟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中,以法规的形式要求各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并鼓励民间躲书家将自家躲书寄存到图书馆来“扩人问见”。一些图书馆还为此制定了较为具体的寄存规则,如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收受寄存图书暂行规则》和湖南省图书馆的《寄存图书规则》等。早期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的出发点,是将这些寄存图书用来为读者服务,以弥补馆躲图书的不足。后来随着出版物的爆炸性增长,图书馆购书经费也相对稳定,各级图书馆躲书有了大幅度进步,不必依靠寄存图书补充馆躲,图书馆“寄存制度”也渐渐淡化,悄然退出。
1.1基层图书馆亟待改善古籍保护条件
由于现存尽大多数古籍都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轻易受水火、虫霉等各种污染的损害。因此,古籍保护要求较高,需要良好的保存条件和严格的保护措施。根据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躲书库基本要求》,古籍书库应单独设置,并自成一区;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心空调系统,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至22度,湿度控制在45%至60%范围内;设置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等。显然,这些条件和标准在一些市以下基层图书馆很难达到。以南通市为例,六个县(市)馆中没有一家古籍书库达到上述要求的,大部分馆从普通书库中隔出一间房作为古籍书库。如皋市图书馆有古籍3万多册,古籍书库与普通书库唯一不同的是放置了多只脸盆,所谓“恒温恒湿”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