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探讨论文(经典3篇)
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探讨论文 篇一
标题: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引言:
构造柱是建筑结构中起支撑和传递荷载作用的重要构件,其设置和施工工艺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篇文章将对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构造柱设置的重要性
构造柱在建筑结构中起着承重和支撑作用,能够将上部荷载传递到地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合理设置构造柱能够有效分散荷载,减小结构承载压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此外,构造柱还能够划分空间,满足建筑布局和功能需求。
二、构造柱设置的影响因素
1. 结构设计要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荷载要求,结构设计师需要合理确定构造柱的位置、数量和尺寸。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荷载要求会影响构造柱的设置。
2. 建筑布局和功能需求:建筑物的布局和功能需求也会影响构造柱的设置。例如,某些场所需要较大的空间,不宜设置过多的构造柱,而某些需要划分空间的场所则需要设置较多的构造柱。
3.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构造柱的设置也有一定影响。地质条件不良的地区,如软土地基或沉降地区,需要设置更多的构造柱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构造柱施工工艺的重要性
构造柱的施工工艺直接影响到构造柱的质量和性能。合理的施工工艺能够确保构造柱的准确设置和稳定性,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1. 施工前准备: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现场勘察、制定施工方案、准备施工材料等。只有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 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包括构造柱的组立、浇筑和养护等工序。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构造柱的准确设置和质量。
3. 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现场监督、检测和验收等。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的问题,确保构造柱的质量和性能。
总结:
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是建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合理设置构造柱能够分散荷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合理的施工工艺能够确保构造柱的准确设置和质量。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的重要性,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决策和操作。
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探讨论文 篇二
标题: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的优化方案及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构造柱是建筑结构中起支撑和传递荷载作用的重要构件,其设置和施工工艺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本篇文章将探讨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的优化方案,并探讨其技术发展趋势。
一、构造柱设置的优化方案
1. 结构优化设计: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合理确定构造柱的位置、数量和尺寸,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结构荷载和构造柱对空间利用的影响。
2. 新材料应用: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构造柱的性能和抗震能力。例如,采用高强度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可以减小构造柱的断裂风险,提高其承载能力。
3. 空间分布优化: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布,将构造柱与建筑布局和功能需求相结合,最大化地满足建筑物的空间需求。
二、施工工艺的优化方案
1. 施工工艺改进:通过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例如,采用模板一体化施工、自动化施工等技术可以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2. 施工工艺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3. 施工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采用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三、技术发展趋势
1. BIM技术的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和协同设计,提高构造柱设置和施工工艺的效率和质量。
2. 3D打印技术的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构造柱的快速制造,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3. 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提高施工的可持续性。
总结:
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的优化方案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于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新材料应用和施工工艺改进,可以实现构造柱设置和施工工艺的优化。随着BIM技术、3D打印技术和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构造柱设置和施工工艺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可持续化和高效化。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需要不断关注和应用新的优化方案和技术发展趋势,为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的优化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探讨论文 篇三
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探讨论文
1构造柱的作用
在砌体结构中其主要作用一是和圈梁一起作用形成整体性,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二是减少、控制墙体的裂缝产生,另外还能增强砌体的强度。在框架结构中其作用是当填充墙长超过2倍层高或开了比较大的洞口,中间没有支撑,纵向刚度就弱了,就要设置构造柱加强,防止墙体开裂。
2构造柱的设置
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也要设置构造柱。
3工程量测算
混凝土工程量:柱高*断面面积*柱根数=(m3);式中:柱高为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面高度,或自地圈梁顶面至屋顶圈梁顶面高度。钢筋工程量:一般为主筋为4C12;箍筋为6@200;主筋:主筋长*根数*比重(kg/m)*柱根数=(kg);箍筋:(柱断面周长-8*保护层厚度+2弯钩增加长度)*((柱高-2*保护层厚度)/箍筋间距@)*比重(kg/m)*柱根数=(kg);式中主筋长=柱高+伸入地圈梁长+上下的直钩长+42.5dn(n为层数)。有马牙槎的构造柱:有的构造柱有马牙槎,其宽一般为60mm。其模板面积=(构造柱宽+马牙槎宽)*柱高。混凝土体积=柱底面积*柱高=【(柱截面长+边数*马牙槎/2)*墙厚】*柱高。
4施工工艺
构造柱是在主体框架与砌体工程完成后浇筑的,施工操作工艺比较困难,构造柱砼容易出现蜂窝、露筋及端部砼不密实现象,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质量控制。
4.1砌体施工中预留构造柱位置
与构造柱连接处的墙应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应超过300mm或5皮砖高,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应先退后进,进退相差1/4砖。砌体砌块普遍使用蒸压加气砼砌块,加气砼砌块模数高度为250mm高,刚好作为一个马牙。砌筑时第一块砖应为凹入,谓之咬脚,然后按顺序同进同退砌筑马牙槎(若底部采用灰砂砖砌筑,也应视为一个马牙槎凹入咬脚)。不论马牙槎凹入凸出,同时都要用线坠吊垂直,马牙槎砌体界面应放整砖面,砌块切割面应放在里侧,确保马牙槎美观。
4.2钢筋安装及预埋砌体拉结筋
纵向钢筋顶部和底部应锚入混凝土梁或板中。浇筑主体砼时应准确测量构造柱纵筋位置,确保插筋位置准确。为确保钢筋位置准确,可以采用后植筋法预埋构造柱纵筋。若采用后植筋法施工,钻孔深度60mm,植筋前先用吹筒吹净孔内粉尘,然后注满结构胶液或环氧树脂液,再植入钢筋。砌体与混凝土构造柱之间应设置拉结钢筋。拉结钢筋应沿砌筑全高设置,拉结筋间隔不应超过600mm设置2Ф6拉结筋。蒸压加气砼砌体的拉结筋埋入深度宜为700mm,且拉结筋末端应加弯勾,放置拉结钢筋的.砌体水平灰缝厚度应比拉结钢筋直径大4mm。
4.3模板安装与混凝土浇筑
为保证浇筑构造柱混凝土时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便于小型振动棒插入,构造柱模板的对拉螺杆宜设置于构造柱两侧的砌体上,不宜设置于构造柱中。若对拉螺杆设置于构造柱中,会阻碍振动棒的插入。模板安装可分三种方式进行:①构造柱顶部梁高≥800mm的,模板可以满封,端部一侧模板装成喇叭式进料口,进料口应比构造柱高出100mm,浇筑柱砼时应把进料口也满浇,拆模后将突出的砼打凿掉即可。这样能保证构造柱顶部砼与顶梁之间没有空隙。②构造柱顶部梁高<800mm的,模板一侧满封,另一侧模板应预留缺口作为进料口及小型插入式振动棒使用,即浇筑构造柱端部还剩一小截混凝土没浇,必须进行二次补浇。拆模时满封一侧的模板不宜拆除,作为二次补浇模板,有缺口一侧的模板应拆除。二次补浇混凝土应制成较
干硬性砼(如面团状),二次补浇砼塞满后再钉模板,拆模后砼二次浇筑外观迹象较模糊,观感较好。③对于顶部没梁的构造柱,施工方法比较简单,可在楼板开口浇筑。不论采用何种施工方式,浇筑构造柱混凝土一定要用小型插入式振动棒(直径3cm),才能保证混凝土密实。若沿砌体马牙槎凹凸边缘贴上双面胶,则封模更加严密不漏浆,拆模后构造柱与砌体界线更加美观。整个浇筑过程加强施工监督管理,特别是在支模和拆模过程中,避免施工损伤,确保施工质量。作者:徐秋生 白晓东 单位:1.沈阳双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辽宁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基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