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忠信”与“忠恕”在宏观层面的区别【实用3篇】

论“忠信”与“忠恕”在宏观层面的区别 篇一

忠信是指对于事物的真实性、真诚性的坚守和信守,是人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物和所持有的观点的真实和可信的表现。忠恕则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人们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所展现的仁义和宽容。在宏观层面上,忠信和忠恕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忠信注重对于事物真实性的坚守,而忠恕注重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在社会交往中,忠信体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物的真实和可信的态度。一个忠信的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坚守自己的职责和承诺,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忠恕则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关怀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益。一个忠恕的人,会主动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能够以善意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其次,忠信强调的是对于事物真实性的坚守,而忠恕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忠信要求人们在面对事物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观点,不轻易改变立场。忠信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原则去对待事物,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而忠恕则是指人们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忠恕的人会以善意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最后,忠信强调的是对于事物真实性的坚守和信守,而忠恕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忠信的人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观点,不轻易改变立场。忠信的人会以真实和可信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物,不会随意变化。忠恕的人会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以善意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忠恕的人会尊重他人的权益,不会伤害他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忠信和忠恕在宏观层面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忠信注重对于事物真实性的坚守和信守,忠恕注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忠信强调的是对于事物真实性的坚守,而忠恕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两者在宏观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和要求,但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只有在忠信和忠恕的指引下,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论“忠信”与“忠恕”在宏观层面的区别 篇三

论“忠信”与“忠恕”在宏观层面的区别

忠信与忠恕是孔子的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两个观点。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孔子通过对忠信与忠恕作为儒家基本价值的反复强调,以此来构建推动个人道德理念的原动力、和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黏合剂;更重要的是,孔子在将忠信与忠恕同时纳入其所宣扬的基于“仁”的礼制规范后,在极大程度上整合并模糊了忠信与忠恕两者作为社会性道德与个人性道德(或宗教性道德)的分界和差异。尽管这种社会性道德与个人性道德的整合在三代以前的政治和社会架构中体现出一种政治层面的强制性和必备性(如原始氏族首领的个人道德基准与其统治的合法性及行政的有效性之间所存在的重要联系),但政治制度的改变和生产力的发展使这种类似公德与私德的整合不再具备政治意义上的必备性,而儒家思想自孔子后也因此产生分裂与分流。对于个人性道德的集中性强调由孟子发扬并延续至宋明儒学一脉,而对于社会性道德的强调则由荀子奠基并在其后有机结合法家等流派思想由此构建了二千年政治体制的规范和准则。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种社会性道德与个人性道德在儒家流派的思想层面以及政治体制的某些现实层面被区别和分离,但这两种不同范畴的道德概念在二千年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整合和同化。这使得个人性道德规范往往轻易的入侵至社会性道德的范畴中,以道德主义的名义提出超出一般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而达致相应的政治或经济层面的目的。这种现象的主要负面后果是:个人性道德规范的极端扩大化导致社会对其的认可和接受度的降低乃至表现出逆反;其次,使本可转化为法制规则的社会性道德被打乱,无法保持其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诸多的社会性道德规范始终无法演变发展成有效的且为大众所接受的政治经济规则,也因此无法产生基于法治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由此可见,区分忠恕与忠信对解构儒家思想及其现实影响具有重要的范例作用;前者作为一种超出一般性社会价值的个人性道德或宗教性道德,与属于一般性社会性道德的后者相比,具备不同类型和范畴的社会功能及政治经济功效,而两者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在性质和程度上大不相同。前者所涵载的高标准且理想化的道德理念在树立了一种被上层建筑所认可的价值标杆后,由此获取了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可能,并同时描绘了单体乃至社会公意所应追求的终极理想形态和境界。而孔子对“忠恕之道”的一以贯之,也体现了对这种终极理想境界的追求。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这种一以贯之的态度并非单纯的排斥其他低于理想境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理念。如孔子对“贫而无谗,富而无骄”[1]表示认可的同时,也指出“贫而乐,富而好礼”[2]是更理想的标准。又如孔子在认可《武》形式“尽美”而内容“未尽善”[3]时,指出《韶》乐所体现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见,孔子亦承认在循于周礼而基于“仁”的道德标准之外,同时存在着内涵上或有缺陷,但形式上更具备现实性和操作性、且更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而这类具备广泛认可性和现实可操作性的'理念和行为准则即是前文所指的社会性道德规范。尽管孔子在论述中指出了个人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在境界上的不同,但必须注意的是,孔子并没有对这两种道德加以宏观性的区别,并似乎在理论层面忽略了社会性道德具备的潜在的制度性。而这种潜在的制度性外延恰恰是社会性道德与个人性道德最重要的不同;亦是“忠信”与“忠恕”的在宏观层面上的根本区别。忠信与忠恕均强调“忠”,但忠信里的“信”表示在行为上完成心理方面的“忠”,可以说忠信是理念与行为在同一范畴下的结合;但忠恕里的“恕”则是在“忠”之外提出的另一项价值理念。显然,后者相较于前者具备更高或者更多的道德诉求。如果说前者是理应为大众所接受并遵循的道德准则,而后者则更多的只是作为道德标杆,体现了一种理想中的标准。因此,前者具备了更多的成为制度性原则的可能性。本文认为,被Frederic Maitland称为英国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4]的信托制度可谓是“忠信”这一原则在制度化方面最成功的体现。尽管本文认为孔子因忽略了作为社会性道德的“忠信”所具备的潜在制度性价值,并因此未能从宏观角度区分个人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社会功能。但值得一提的是,观《吕览 - 察微》中所载孔子非子贡赎鲁人不取其金之事,孔子对个人性道德侵犯社会性道德的负面效应是有所了解的。另外,孔子所主张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5]与“忠恕”之间的貌似矛盾则更加确定了“忠恕”具备的高于一般社会性道德的个人性道德的本质;而“以直报怨”则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潜在制度化特性。抒田案:此短文为交予北大中哲班的期末作业,寥寥千字,引玉而已--------------------------------------------------------------------------------[1] 《论语 学而第一 - 15》[2] Ibid.[3] 《论语 八佾第三 - 25》[4] Maitland observed that the trust idea as ‘the greatest and most distinctive achievement performed by Englishmen in the field of jurisprudence’. See A. Scot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ust’, 39 U. Colo. L. Rev. 177 (1966-1967). [5] 《论语 宪问 第十四 – 34》论文出处(作者):黄抒田
论从笔迹研究个人性格与疾病

相关文章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初探(通用3篇)

中医药学概述理论抽象,诸如五脏六腑、经络等,学生没有临床接触,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困难,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医药学概论教学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 对中医药学概论的学习,初学者普感...
论文2019-08-09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初探(通用3篇)

浅谈关中城市群旅游发展的路径(经典3篇)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是陕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它同时也是中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大城市群”之一。该区域为陕西人口最密...
论文2011-01-03
浅谈关中城市群旅游发展的路径(经典3篇)

小学优秀体育论文【优选3篇】

摘要: 新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评价分析摘要:当前,新课改明确指出要积极促进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课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生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正确的认...
论文2013-06-09
小学优秀体育论文【优选3篇】

促进杭州房地产市场和谐发展的政策探讨【最新3篇】

内容 摘要:本文从不同层面对杭州房地产市场现状进行了剖析,认为杭州房地产市场具有房地产区域市场普遍特征。本文着重提出杭州房地产市场和谐 发展 的关键在于对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的关系的处理,并提出了对杭...
论文2013-06-05
促进杭州房地产市场和谐发展的政策探讨【最新3篇】

浅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论文(通用3篇)

“化学”一词,若单是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论文,欢迎阅读。摘要:...
论文2017-07-02
浅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论文(通用3篇)

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收入与负担政策的演变【推荐3篇】

内容 提要:作者以比较翔实的材料,探讨了我国 台湾 工业 化进程中农民收入与负担政策的演变过程,认为其完成了由压挤到优惠再到补贴的过程,值得 总结 与借鉴。关键词:台湾地区 工业化进程 农民负担...
论文2011-01-07
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收入与负担政策的演变【推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