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啃老族”【优质3篇】
浅谈文化“啃老族”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啃老族”这一现象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所谓“啃老族”,指的是成年人依赖父母经济支持,拒绝独立生活的一类人群。这些“啃老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负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们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谈文化“啃老族”。
首先,文化因素是导致“啃老族”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念中,子女应该尽孝道,照顾父母直到他们离世。因此,一些人将这一观念延伸到了经济方面,认为父母应该负责供养子女,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养活自己。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一些年轻人更加倾向于依赖父母,而不愿意追求独立生活。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啃老族”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房价、教育费用、就业难度等问题都让年轻人感到无力应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年轻人选择依赖父母,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提供经济支持。而且,社会对于“啃老族”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一些人对于“啃老族”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认为这是父母应尽的责任。这种社会环境也让一些年轻人更加坚定了依赖父母的观念。
然而,文化“啃老族”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依赖父母会让年轻人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父母的庇护下,他们不必为自己的生活担心,也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努力工作。这种依赖性会让年轻人在面对困难时无法自立解决,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其次,对于父母而言,长期供养子女会给他们带来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虽然一些父母乐于助子,但长期以来承担子女的经济负担也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困扰。
综上所述,文化“啃老族”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于独立生活和自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改变社会对于“啃老族”的包容态度,鼓励年轻人追求独立与自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和有活力的社会。
浅谈文化“啃老族”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啃老族”。所谓“啃老族”,指的是成年人长期依赖父母经济支持,不愿意独立生活的人群。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追求幸福的表现。本文将从经济、心理和社会层面来浅谈文化“啃老族”。
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啃老族”的存在是一个经济负担。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下,父母应该供养子女,但这只是在子女无法自立时的一种临时支持。然而,一些“啃老族”却将这种依赖延伸到了成年阶段,长期依赖父母经济支持。这使得父母的经济负担加重,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而且,长期依赖父母也会让这些人失去经济独立性,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从心理层面来看,“啃老族”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长期依赖父母会让这些人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充满恐惧和不确定性。他们习惯了依赖父母的庇护,不愿意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这种心理依赖会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无法自立解决,缺乏自信和应对挑战的能力。长期下去,这种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遇到更大的困难。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啃老族”的存在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长期供养子女会让父母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在老年阶段,父母应该享受自己的晚年,而不是为子女的经济问题而操心。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社会需要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来推动发展,而“啃老族”却缺乏这种动力,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一定的制约。
综上所述,文化“啃老族”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追求幸福的表现,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改变社会对“啃老族”的态度,鼓励年轻人追求独立与自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和有活力的社会。
浅谈文化“啃老族” 篇三
浅谈文化“啃老族”
昨夜忽一梦,梦中得晋升,高就何位?主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研讨会!
咱的话音刚落,“噌―噌―噌”,跳将过来三位,一开口,笔者乐了,咋?都是“老甘”,争着“饿(我)饿(我)”的,这个讲“饿永靖县,拿3000万元要建黄河三峡孔子大殿”,那个说“饿华亭县,掏3000多万元建秦皇祭天文化广场三期工程”,第三位气魄更大:“饿临洮县,拿 8000万元建老子文化园!”
咱一听,急了。文友都知道,咱是“17岁奔向大西北”呀,做甚?“支援三线”十一载嘛,就在这被清朝名臣左宗棠给皇帝奏折谓之“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陇西县,眼见“第二故乡”三个“国贫县”要搞这样“大手笔文化工程”,焉能不心疼!
于是,咱好言相劝:你们三家原本“体格”很孱弱,连“小康”的门环尚未摸着,竟这般“赶浪头”,如此“大嗓门”,未免……
“咋?体格很孱弱?你知道咋闹的'么,饿的老祖宗都是精英。都是饿们把祖宗撇一边了,没得足够尊重么……”
任他们如何“饿”个不休,咱就是直摇头,咱门儿清,这是真帮而不是真殇他们。
见咱有点儿黑脸,一分不清口音者上台先施一礼。咱自然狐疑:做甚?他款款而述:夜郎自大,您是熟知的,我们要举全县之力,斥几十亿元巨资开发“夜郎古国”,搞成冲出亚洲的旅游文化项目……
你先慢点儿“冲”!这“夜郎自大”国人多耳熟能详,说的是汉代夜郎国(今贵州省西部)“国君”在汉朝使臣面前闹笑话,问:“汉孰与我大?”(你们汉朝与我夜郎谁大呢?)后来用此比喻妄自尊大。搞“夜郎国”,你们是贵州……
不,我们是……
荒唐!又是一个贫困县,竟要拿贵州的“老祖宗”说事,还奉为可脱贫奔小康的“民生工程”,这事怎么听着都不靠谱。
会间小憩,咱无暇“情商”,脑袋转得极速:今时今刻,乃信息如洪流,新名词爆炸,遂生遍地“啃老族”,且从居家生活延伸至社会,从物质延展到文化。看看这文化“啃老族”的新表现、新“奶源”吧:
远的拼黄帝、姜尚、老子、庄子故里,近
的抢曹操、华佗、赵云故园。生发开来,“实”的五省七地抢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两国四地争李白,“虚”的连孙悟空、西门庆、潘金莲这些文学经典中的虚构人物也要争故里。粗粗看去,文化“啃老族”高举的是重视传统文化的大纛,句句不离尊重古代先贤,可是在“复古、尊老”的背后,受利益驱动,盲目开发者有之;追求政绩,只做表面文章者有之;厚古薄今,对当代文化缺乏自信者亦有之……
近期,自称“唐宋八大家后裔”的几位人士齐聚北京,身着汉服,坐在沙发上筹备“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一时,引大江南北一片哗然……
因为姓苏姓韩姓欧阳……便忝列唐宋八大家之“后人”,咱闻之,其不靠谱之程度,比那湖南人要建“夜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作为文化“啃老族”的新范例,当属影视圈的改编经典热、穿越热了。其热度之高,“改度”之大,“穿越”速度之快,实令人叹为观止。改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面对因“啃老”而频频穿帮的编导,人们自会赠言: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