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精简3篇)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篇一
魏了翁是明代著名的易经学者,他对易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了一种将易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强调了易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在他的著作中,他阐述了易学的核心理念,提出了一系列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观点。
魏了翁的易学思想强调了易学的实用性,他认为易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方法。他主张通过研究易经来预测未来的变化和趋势,进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他认为易经是一本能够揭示人类生活规律的书籍,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魏了翁还提出了易经的“内外合一”思想,他认为易经既包含了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也包含了人类内在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而易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魏了翁的著作中,他还提出了易经的“变通”思想。他认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易经可以帮助人们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他认为人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应该灵活运用易经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解决问题。他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总之,魏了翁的易学思想强调了易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他认为易经是一门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把握人类生活规律的学问。他通过提出一系列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观点,为易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篇二
魏了翁是明代易经学者,他对易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易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他的易学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对后世的易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了翁的易学思想强调了易经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他认为易经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还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认为只有将这些知识和观点整合起来,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易经的真谛。他的综合性思想为后来的易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魏了翁的易学思想还强调了易经的实证性和现实性。他认为易经的内容和原理是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的,只有通过实证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易经的含义。他主张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验证来验证易经的观点和理论,这种实证性的思想为后来的易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魏了翁的易学思想还强调了易经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他认为易经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理论,更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实用方法。他主张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他的实用性思想为后来的易学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魏了翁的易学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对后世的易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综合性思想、实证性思想和实用性思想为后来的易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他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篇三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
;; 摘要:魏了翁继承朱熹,兼重象数义理,以辞、变、象、占为《易》之纲领,力图融会程、邵易学。他深研邵雍易学,提出“性善之义具于《易》”,并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学源流及有关分歧作了进一步考证,得出图书相通的结论。魏了翁重世教,学术以济世为旨。
; 关键词:魏了翁; 易学; 图书; 象数
On WEI Liao-weng’s Yi learning
Abstract: Succeeding ZHU Xi’s thought, WEI Liao-weng takes both image-number theory and it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Yi into consideration, and regards the remarks (affiliated t
Key words: WEI Liao-weng; Yi learning; Tu shu; image-number
;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卒谥文靖。魏了翁是继“东南三贤”之后,南宋最为重要的派人物。黄百家称:“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1](卷81)他私淑朱熹、张栻,又与陆九渊之子陆持之成为益友,吸取了心学以心为万事万化本原的思想,同时又“兼有永嘉经制之粹而去其驳”[1](卷首《序录》)。他兼融众家,促进不同思想的融会与发展,洛蜀之争“遂合其统”[1](卷71)。魏了翁在易学上同样如此。
一、承朱熹之绪余,象数与义理并重
; 魏了翁私淑朱熹,早年又受程颐《易传》熏陶,主张自得之余,亦承朱熹融会众家之法,力图集成出新。他认为:“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有不知则义理阙焉。”[2](《中篇》)[3](卷33)《周易·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所以,辞、变、象、占为易道根本,舍其一即有阙失。“《易》书广大包天地,辞、变、象、占都一致。世儒造入各不同,有一于此均为功。”[4](卷6《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以书索题咏》)?繇辞即卦辞,与彖传、象传、爻辞一样是认识、了解《易》的基础,舍其一不得《易经》之全;卦画、爻画、画位及爻之变是认识卦爻象、理解卦爻义的桥梁(按“画爻位虚”,魏了翁于《广平李氏观画所见序》中解释说:“《易》言六画、六爻、六位、六虚,是四者相近而不同。盖爻者动也,专指九六,则父母之策也。画者卦也,兼七八九六,则包男女之策也。总而言之,画即为爻;析而言之,爻与画异。画之见者又为位,爻之变者又为虚,故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位从爻而为虚也。曰六画成卦,六位成章,虚从画而为位也。然其实皆自奇偶之画始,奇偶则太极之分者也。”载《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54),舍其一而《易》画不全,《易》象难明。互体、反对、现于外之飞与藏于内之伏是汉人常用的解《易》方法,不明其义,汉代象数易学不可通晓;阳乘阴、柔承刚、相近两爻相比、内外卦相对之爻相应,是王弼等解《易》的基本条例,不知其理,魏晋隋唐义理易学难明。正因为这样,魏了翁审查《周易》经传及前人解《易》之法,得出象数义理必须并重的结论,并将之作为理解研究《周易》的一条基本原则。四库馆臣据此说:“盖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汉学、宋学之间。”[5](卷3《周易要义提要》);<?XML:NAMESPACE PREFIX = O />
; 将这一原则比况于本朝的情况,魏了翁又得出:“易学则义理、象数俱当留意,合程、邵而贯之,乃为尽善。”[4](卷36《答杨次房少张》)程颐著《伊川易传》,以理学解《易》,为当代义理易学典范。“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4](卷36《答丁大监黼》)邵雍发伏羲之秘,提出先天后天之说,著《皇极经世》等书,为当代象数易学的榜样。“先天之学,秦汉而后惟魏伯阳窥见此意,至华山陈处士图南始发其秘。一再传而为邵子,建图著书以示人曰:‘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于心。’呜呼!众人以《易》观《易》而滞于《易》,邵子以《易》观心而得乎心。滞于《易》则象数、文字然耳,得乎心则天地万物与我一本也。”[4](卷62《书潼川柳彦养墓碑阴》)合二者而一,则融象数义理于一,当代易学亦可得而一之。
; 正因为如此,魏了翁认为程、邵,乃至朱熹均有所偏,指出:
; 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第其间有当用象数、变、互,不容脱略者。如《履》之眇、跛,《屯》之马,《大壮》之羊,此类分明是互体;如三年、十年、三百户之类分明有数,只作义理说固可,若更推明变、互,尤为详密。想老先生非不知此,特欲以遏其流弊耳。朱氏《易》则大概本诸邵子,《启蒙》明述先天图,而赞《易》之词谓“邵明羲《易》,程演周经”,此意可见。曾亲闻辅汉卿广之说,《易》须是识得辞、变、象、占四字,如“初九潜龙”云云,此辞也;有九则有六,此变也;“潜龙”即象;“勿用”即占。人谓《本义》专主占筮者,此未识先生之意。某每以此看《本义》,诚是精密。邵子无《易》解,不过《观物》、《经世》、《先天图》诸书,《击壤》诗中亦多有发明先天处。参以汉上《易》,则程、邵之说尤明。第汉上太烦,人多倦看,却是不可废耳。[4](卷36《答丁大监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