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解析【精彩3篇】
篇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解析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将从校园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网络平台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校园心理咨询服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面对面的咨询,学生可以倾诉内心的困扰,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此外,心理咨询中心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工作坊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提升心理抗压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必修课程中,或者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网络平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和资源。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或者在现有的学生网络平台上开设心理健康专区。通过在线测试、心理测评、心理文章等形式,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获取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此外,网络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为学生解答心理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校园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网络平台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学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微时代的挑战,实现全面发展。
篇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解析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寻找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来解决。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社会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此外,家长还可以给予孩子积极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支持可以来自同学、朋友、老师等社会关系。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来缓解心理压力。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社团和俱乐部活动,提供交流和互助的平台。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心理咨询服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咨询,大学生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解决内心的困扰和问题。此外,心理咨询中心还可以提供心理测评和心理治疗等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心理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社会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才能在微时代中健康成长,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解析 篇三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解析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各类社交软件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被广大用户所喜爱。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敏锐的触觉,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但同时缺乏社会阅历,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因此,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避免信息泛滥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微”时代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微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成为当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动态,而微博、微信作为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巨大,是微博和微信使用最大群体。在微时代下,学生之间加强了沟通与交流,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情况。
一、“微”时代的特点
1、信息发布便捷即时,辐射面广
微时代信息发布快捷、传播速度快,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心情、照片、新鲜事等,也可转发和评论他人的信息,比如作家韩寒开微博,仅仅发了一个字“喂”字,12小时内被转发4483次、评论6646次,粉丝达到7、4万。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用户更新信息后,其“粉丝”可能评论与转发,从而在传播中产生几何倍数的增长,极大地拓宽了信息发布面。
2、用户端广泛,跨媒体传播
微信和微博在开发初期目的是为了用户在手机上方便应用,实际上用户也可以通过PC等多种智能终端发布信息,进行跨媒体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短信、飞信、彩信、Email、WEB网站和WAP网站等网络媒体进行二次传播。
3、信息地位平等
“微”时代网民发布信息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信息交流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灵活的形式,微博和微信使用语言的简短化,更是使“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而不必考虑是否有文采。
二、微时代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现阶段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追求个性独立,渴望受到他人尊重和关注,而微博、微信的产生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和空间。在微博和微信中,他们能够随意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同时也可以得到朋友圈中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另外,通过微博、微信的互动性,大学生可以认识更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在平台上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消极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微博和微信的更新与查看中,过度依赖微博和微信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课外活动丧失兴趣,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厌学的心理。另外,网络信息量较大,其中包括正面和负面信息,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认知偏差,影响
价值观的形成。第三,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能够与人正常交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与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对身边的同学漠不关心,过分沉迷在虚拟世界中,导致一些学生迷失自我,产生自我封闭、迷茫、恐惧的心理状态。三、微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
1、利用新媒介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微博与微信为人们提供交流与分享信息的网络平台,通过微博与微信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目前,从大学生的应用状态与心理分析,大多数学生较为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并对其逐渐产生心理依赖。面对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关注学生动态来了解大家的心理变化。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据统计,学生关注本校微博的数量少之又少,学校发布的内容大部分属于新闻和通知类,所以导致学生的关注度和访问量较低。鉴于此,学校可以借鉴一些当下较为热门的微博方式,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思想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展开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关注班级学生发布的信息动态,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情况,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防线,做好预防工作。对于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博心理咨询
实际上,一些学生在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后,却不愿意参与心理咨询,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让学生难以接受,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学生能够将自己真实的心理问题描述给教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和微博建立公众账号,例如“心灵家园”、“心灵鸡汤”等,利用网络平台针对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3、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监管,形成良好的“微文化”
微时代中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当快,并且信息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一些负面信息与虚假、诈骗信息,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这些负面信息的能力。心理辅导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以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主题,例如“致青春”、“成长”、“爱情”等,通过积极向上的“微文化”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小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04).
[2]丁黎,陈羿江.地方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胡月,戴艳军.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