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看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精选3篇】
从《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看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 篇一
魏晋时期的士人在文化和思想上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这在《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篇文章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王羲之写给好友山巨源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王羲之绝交的决定和对友情的思考。通过分析这篇信件,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
首先,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王羲之表达了对友情的重视和对友谊的执着追求。他在信中写道:“商山之交,岂曰常情哉?然间或有不测之云,黯然以忧,念念不忘,适所以显其深情,见其至心。”王羲之对友情的执着和坚持,体现了他们这个时代士人对于友谊的珍视和追求。在魏晋时期,士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他们通过交流和互动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化素养。因此,友情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王羲之对友情的执着追求是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之一。
其次,《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还展现了魏晋士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追求。王羲之在信中写道:“我欲去与众不同之人居,共乎天地之中,游乎四方之外,而独与君恋恋也。”王羲之表达了对独立思考和个性追求的渴望。魏晋时期的士人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独特性,他们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王羲之在信中表达了对独立思考和个性追求的渴望,体现了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精神的心理特征。
最后,《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还反映了魏晋士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于境遇的洞察。王羲之在信中写道:“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苟能顺其自然,处事从容,守分安命,岂不可乎?”王羲之通过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于境遇的洞察。魏晋时期的士人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现实,他们通过反思和思考来寻找和把握人生的意义。王羲之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境遇的洞察,展示了他们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境遇的独特洞察力。
总之,《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文章展现了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特征,包括对友情的执着追求、独立思考和个性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和境遇的思考和洞察。这些心理特征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独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对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看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 篇二
魏晋时期的士人在文化和思想上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这在《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篇文章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王羲之写给好友山巨源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王羲之绝交的决定和对友情的思考。通过分析这篇信件,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
首先,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王羲之表达了对友情的冷漠和对人际关系的疏离。他在信中写道:“绝交者,痛于心,矣乎哉!予告诸君子:予与巨源绝交矣。”王羲之的绝交决定表明他对友情的冷漠和对人际关系的疏离。魏晋时期的士人由于面对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和疏离。王羲之的绝交决定反映了他们对友情的疏离和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心态。
其次,《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还展现了魏晋士人的孤独感和自我封闭。王羲之在信中写道:“予欲去与众不同之人居,共乎天地之中,游乎四方之外,而独与君恋恋也。”王羲之表达了对孤独感和自我封闭的渴望。魏晋时期的士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通过自我封闭和远离世俗的生活方式来逃避现实。王羲之在信中表达了对孤独感和自我封闭的渴望,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独立生活的追求。
最后,《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还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悲观和失望。王羲之在信中写道:“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苟能顺其自然,处事从容,守分安命,岂不可乎?”王羲之对人生的悲观和失望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心理特征。在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黑暗的背景下,他们对人生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感到悲观和失望。王羲之对人生的悲观和失望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总之,《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文章展现了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特征,包括对友情的冷漠和对人际关系的疏离,孤独感和自我封闭,以及悲观和失望。这些心理特征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特有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对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看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 篇三
从《与山巨
源绝交书》中看魏晋士人的另类心理摘要:《与山巨源绝交书》作为魏晋时期士人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绝交信,不仅言明了嵇康自身的性格志向,从中也反映出魏晋士人不同于古人来者的独特另类心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窥探魏晋士人心理特征,而且可以折射出当时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嵇康;魏晋士人;《与山巨源绝交书》;另类心态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写给好友山涛的一封信,起因于听说对方欲举荐自己代其官职,故写信拒绝,划清界限,言明心志。《文心雕龙・明诗》云:“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清峻”业已成为嵇康志趣与文风的标签,但通过《与山巨源绝交书》整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公认的“清峻”以外,以嵇康为典型的一众魏晋士人还有很多异于常人的性格与心态。下面我们将一一说明文中所反映的四种另类心态。
一、敏感而直率的心理反应
《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之前嵇康并未收到山涛举荐的任何书信,也未从山涛口中听到确切的举荐自己的信息,“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只是听别人说这一消息,嵇康便马上修书一封,而且还是绝交书,这体现出嵇康等魏晋士人心理敏感的一面。在信中一开始,嵇康便反问“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一句话便拉开与与山涛“吾常谓之知言”的距离,直截了当,毫无委婉之意。接下来更是直言自己与山涛的性格不合:“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使得关系更加生疏,最后还不讳地直言山涛升官会拖累自己浸入世俗的污泥,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对好友的晋升竟然不喜反忧,“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与友人书信,没有问候与寒暄,一开始便是直接的质问与决绝,这种直率不顾的心理反应实则是魏晋士人的典型心态。魏晋时期实为乱世,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玄学兴盛,生命意识觉醒,士人群体要求自我解放却困于现实,因此他们与其羁绊与世,不如洒脱于事,敏感而又直率的心理特征彰显无遗。
二、安贫与随性的心理暗示
《与山巨源绝交书》在敏感的质问与直率的拒绝之后交代不愿为官原因,但在阐释原因的过程中却充斥着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通过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和子文所共同的“贱”引出自己的安贫思想,不以卑贱为耻,相反以列举的贫贱之士为荣,有种强烈的安贫乐贱的心理暗示与处世态度,这不仅是嵇康自己的处世哲学,也是当时许多魏晋士人的心态,“安于贫贱”不自觉地与“高洁”画上等号。如果说这种清高的“乐贫贱”是一种魏晋特有的洒脱之势,那么接下来的随性则显出那个时代士人些许畸形和消极的人生观。嵇康先是表明做官理论的缺失“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之后表明自己近乎狂态的.放荡与散漫“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这些举止实则不能成为反常,而是失常,这种异于常人的病态随性又成为魏晋士人的典型标签。执意的安贫与恣意的随性是魏晋士人特有的心理暗示,它一方面体现士人的洒脱不羁,另一方面显露出士人群体近乎病态的日常癫状与消极避世。
三、违礼与维礼的心理挣扎
魏晋士人一方面认同治国与维系人伦的礼法,在理论层面上维护礼法的功用,但是更多时候他们不愿拘于礼法与制度的牵绊,放任自己的性格与志趣,冲破礼法束缚,作出违礼之事。这一点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深刻的体现。嵇康承认礼法存在与必要,“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但是自己却有七件无法忍受的事:嗜睡被唤、端坐办公、衣服齐整、书写公文、抑性随俗、嘈杂入俗、费心费力。这七件事情每一件都与礼法相违,与制度不合,承认有礼法却无法遵从礼法,这种矛盾的心态反映出魏晋士人违礼与维礼之间的心理挣扎,是个体解放与世俗制约的失衡,最后的结果往往任性而为,礼法抛之不顾,这又是士人随性心理暗示的体现。魏晋士人不愿拘束与强迫,信道服药,“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这些道家的术与义与随性的心理相结合,促成魏晋士人对礼法禁锢的挣脱,在心理认同上由承认到拒绝,形成魏晋士人特有的礼法观念。
四、交人与交己的心理异化
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用了很多例子来证明真正的朋友是要支持与了解的,是相知而不劝其不愿为之事的,“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但是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嵇康强调的是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这种交友观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基准,主观寻找“知自己”的人,能够理解自己和包容自己缺点的人,于是与朋友的交往首先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对方“知己”而不是“相知”。嵇康始终强调自己的性情喜恶,要求对方宽释与包容,“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士人的“交人”哲学实则是主体意识、自我独立意识觉醒的表现,于是这种“交人”也就不自觉地异化为“交己”,交朋友的标准是按照自己性格的某些特点去找带有这种性格的“复制品”,与“朋友交”的前提是与“自己交”。魏晋士人这种交人与交己的心理异化具有普遍性,对于反映这个群体的自我觉醒意识也具有普遍意义。
史料匮乏,年代绵邈,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推测中古人的心态,实在是非常不易的事。有史料记载在嵇康临刑前,曾对儿女感叹:“巨源在,汝不孤矣。”据此有的学者曾经揣测,《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是为挚友摆脱牵连而作,并非真心绝交。但这种猜测并无可靠论证,抛开这层异议不论,但就文章的主旨而言,通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散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窥探魏晋士人的某些另类的处世与交往心态,通过这些另类的心态解读,发现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士人特征,以此来体会时代对士人阶层的深刻影响,这对于研究魏晋文学典籍、探究魏晋作家的精神与思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2]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3]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唐长儒.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