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精选3篇)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篇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再融资是指已经上市的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行为。再融资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技术创新、推进战略转型等,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是再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市场容量有限。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债券市场发展不足,限制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规模。其次是再融资渠道不够多样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依靠公开发行股票、可转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缺乏其他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和渠道。这导致了再融资的成本较高,且存在较大的风险。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投资者在再融资过程中难以准确评估上市公司的价值和风险,容易出现投资决策的失误。同时,再融资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不完善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一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信息披露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还存在一些法律法规的制约。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依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但这些法律法规在再融资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例如,对于再融资中的关联交易、内幕信息披露等问题的规定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再融资监管的有效性。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面临着规模有限、渠道不多样化、信息不对称和法律法规制约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大市场容量,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工具。同时,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判断能力。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再融资监管的有效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篇二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行为,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再融资的发展对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和可转债来实现。公开发行股票是指公司向公众投资者发行新股,通过投资者认购新股的方式募集资金。此外,可转债是一种将债券转换为股票的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发行可转债来实现再融资。这两种方式都对于上市公司扩大融资规模、提升资金实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断推出新的再融资方式和工具。例如,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定增、配股等多元化的再融资方式。定向增发是指公司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发行股票,以满足特定资金需求。配股是指公司向现有股东发行新股,以满足现有股东的融资需求。这些新的再融资方式丰富了上市公司融资工具的选择,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筹资渠道。
此外,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断推进再融资监管的改革。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审核和监管,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质量。此外,监管部门还加强了对再融资资金的使用监管,加大了对再融资资金流向的监督力度。这些监管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维护了市场的秩序。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和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在推进再融资的过程中,需加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再融资监管的有效性,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篇三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现状及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80年代末,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后,改制上市成为国企改革最有效的途径,证券市场也成为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下普遍患上了“资金饥渴症”,再融资冲动心理越来越强,融资数量也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一些公司相互攀比的不正常情况(刘天明,2005)。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积极采用内部或债权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以增加企业价值。成熟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已经较少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如美国自1984年开始,上市公司普遍大量回购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却对股权再融资方式偏爱有加,而且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及成因
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灵活多样。上市公司公募资金后,其后续发展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企业再融资的能力。从1998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再融资的热衷,笔者利用经验数据分析后发现,随着监管审核政策的调整,上市公司往往阶段性地表现出对某一类再融资工具的偏好。基本上,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表现出股权再融资偏好
上市公司一直以来偏好于股权融资,相对忽视债务融资。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的统计,从1991年至2002年2月,我国A股市场共筹集资金5951.9亿元,其中配股和增发资金2056亿元,占总筹集金额的35%。配股、增发在我国上市公司筹集资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比例低于国外企业的经验数字。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有:
1.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
融资成本高低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考虑的.重要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在规范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成本Ks可计算如下:Ks=tD/ g
其中,t为公司平均股利发放率,D为公司的盈余水平,P为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f为融资费用率,g表示公司的预期股利增长率。
虽然我们对此无法精确计量,但可以以筹资当年每股股利/每股净筹资额(即tD/)为当年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加以考察。目前,我国股票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一般在30-50倍之间,取中位数40计算,但因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价格要低于股票的市场价格,据统计平均配股价/市场价约为0.8,则配股市盈率为32。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来看,股票的发行费用率约为1.05%,通过计算得出当年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为t×3.16%。由于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较低,并且我国上市股利增长率过低,导致权益资本成本极低,低于债券融资利率,更低于银行借款利率,这是上市公司为何对股权再融资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权融资偏好的深层次原因
一方面,我国现有上市公司中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在经过一系列的“放权让利”改革后,都呈现出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特征(吴敬琏,1995;张春霖,1995)。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致使失去控制的内部人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并安排融资结构。而经理的个人效用依赖于他的经理地位,从而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失去任职的一切好处。如果采用债务融资,不仅会使管理层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且会提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负债的利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负债的利用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削弱了经理人从事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限制了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再融资行为的选择上,必然会表现出厌恶债务融资的倾向。再者,由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再融资行为的决定以及与股权再融资成本密切相关的股利分配方案的决策,都由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既然股权资本几乎是无代价的取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就会产生股权再融资偏好,从而尽可能充分地享受任职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