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最新6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全面成长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和关注学生的需求、权利和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权利。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意愿,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权利。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尊重和关注。
其次,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主思考和创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最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全面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情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交流和情感教育,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权利,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全面成长。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进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
(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
(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
(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
(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
(2)成功地促进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促进者,一是提问者。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重要角色。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自然结果,没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要注意问题的梯度,体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颇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摘要
:在大学音乐教育中,钢琴是一种关注度相对较高的课程。不过大学钢琴教学也经常暴露出许多问题,限制了大学钢琴教学的水平,如教学方式传统、师资力量不足等。为解决大学钢琴在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学钢琴课程就有必要改革钢琴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准。在提高教职人员的素质基础上,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以现代教育论为依据,研究与分析其在钢琴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希望能够给钢琴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发挥大学钢琴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
前言
钢琴是一门同时兼顾实用性、艺术性的乐器,钢琴课因此也同时带有着同样的特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钢琴课程并非是独立的教学活动,而是一种与普通教学活动相近且具有普通课堂特点的课程。钢琴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钢琴独到且特殊的作用在时代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过大的转变。因此,钢琴教育的改革思路应将重点放在教育思想、教育体系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教育理论能够成为钢琴教学改革的辅佐技术。
1现代教育论概念
1.1构建理论
建构理论在现代教育论中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这种理论注重的是知识的建构与探索过程,即要求学习者应当主动、积极地学习。[1]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构建理论为宗旨思想的教学模式应当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的结构中扮演着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教师采用合作方式、情景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完成学科知识的掌握。
1.2认知理论
所谓的认知理论,是一种建立在认知心理之上的理论思想。这一理论包含了童话说、发展理论、发现说等内容。[2]这种理论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需要详细地设计课程,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认知理论的教学原则包括合理融入内容与重视引导。
1.3主导理论
主导理论是在教育理论及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理论更注重教师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了教学的充分结合,积极发挥了师生互动的价值。这一理论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功效。
2现代教育论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
2.1情景教学
钢琴教学大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在短时间内实现教学意境的深化。演奏时学生必须保持高亢的精神状态,学生在进入教学场景的过程中,绝不可以轻易转变学习和对环境的理解思路,否则很容易出现琴声飘散的情况,影响表演发挥的效果。教师在钢琴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教师可以借助情景教学的方式,消除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抵触情绪。比如,授课前教师可以先行引入一段简洁的语言,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回到上一节课的节奏与氛围,回顾之前所学曲子的风格、结构,以巧妙的语言使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情景。[3]授课前教师还可以提前播放一段类似的歌曲,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激活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授课,展示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提高授课效率。
2.2分层教学
为了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能力差异,分层教学经常被应用于钢琴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从中有所收获。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提前拟写教学大纲。在教师掌握每一名学生的个人能力及技巧水平后就可以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在大纲中提前画好难点和重点,选择适合用于提升学生水平的教学曲目。这种教学法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引导下,获得综合成长,赋予钢琴教学实效性价值。
2.3阶梯教学
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职业需求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的内容相吻合。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之后教师将学生按照认知能力与钢琴水平划分为多个小组,最后就每一个小组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加强训练,不断改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与薄弱问题。
3现代教育论在大学钢琴改革中的应用思路
为了在大学钢琴改革中凸显现代教育论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创新思想融入教学活动。第一步是转变教师的个人教学思想,这是发挥现代化理论价值的必要工作。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前,应当详细地了解与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第二步是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与教学素质。事实上,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教师能力的限制,所以学校理应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进修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钻研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教学问题,为现代教育理论提供补足。第三步是创新教学模式。伴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学生都意识到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进步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大意义。
4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教育论在钢琴教学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在钢琴教育改革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价值,现代教育论不仅有助于实现钢琴教学在内容层次上的创新,同时还能转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思想。这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从“生本位”原则,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大学钢琴教育的改革才能够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更新教育观、教育理念,善用情景、分层以及解题等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与主体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钢琴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钢琴教育的创新式突破。
参考文献:
[1]郑云丹.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7(24):44-45.
[2]宋扬.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有效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8):182-183.
[3]王雪莹.刍议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36):35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解决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文章概述了最近发展区的的概念、内涵,着重探讨最近发展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在其理论思想中,最近发展区是核心内容。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阐述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的关系,教学对发展的促进,成人对学生认知的作用、同伴合作对提升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儿童能力发展的潜在性,这些思想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模式。日本学者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点:在学习者发展中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教学必须与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林达认为,“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解读产生了两种不同取向的动态评估:一种取向是侧重于评估的教学整合;一种取向是侧重于教学的评估整合。” 在国内,最近发展区也受到高度的重视,1998年10月 成立了维果茨基研究会。我国对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研究成功主要有:钟启泉(2006)在其《最近发展区新解及启示》中提出了对最近发展区的新解,即由最初的外部教育性影响逐步转换成为个体自己的东西,挖掘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中所蕴含的”内化“。麻彦坤(2005)在其《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下的同伴合作研究》中探讨了影响合作效果的因素,分析了教学、技术和教师在同伴合作中的作用。王颖在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探讨了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内部言语的促进。她认为,“最近发展区和内部言语在发展中相互制约,当儿童发展时,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与他人互动,建立自己的内部言语,成人为儿童发展自己的内部言语搭建各种支架和提供帮助”。
本文拟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内涵进行阐述,并从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因材施教和教学观三个方面探讨最近发展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内涵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称潜在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的潜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潜在水平”则指正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强调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不能等量齐观,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校中各学科的教学对心理过程的引发表现在以下三个事实上:
(1)各学科教学的心理基础具有相当大的共同性;
(2)教学对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3)学科教学可加强各项心理功能的相互依从和联系高级心理的发展是学龄期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成果。它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师不应只看到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那些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水平,这样就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通过教学,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就会转化为现有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又会出形成高于原来最近发展区的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潜能不断得到挖掘。
最近发展区注重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个体的发展有他自身的内部逻辑,教学与发展的速度不一致的,如果教学内容超出学生潜在水平,教学效果是无用的;相反,如果教学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现有水平,那就是保守落后的做法,也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就是指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水平,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发展。
最近发展区的关键在于确定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最容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维果茨基认为,每一种能力的学习都有其关键年龄。在关键期内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就会导致认知能力、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印度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因此,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时间非常重要,任何一种能力的教学应以儿童的成熟为前提,在相应能力的关键期内进行相应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方面
20世纪初期,智力评估与测量运动正式发起,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它作为一种指导教育实践的诊断和预测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对智力静态测量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他看来,西方对智力测量只能测得智力发展的已有结果,无法反映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无视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学不仅主导着儿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学决定着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后,促进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研究,激励了研究者们朝着这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博德欧夫(Bodoff)的研究发现,许多智力分数较低的儿童只要得到适当的训练,他们与智力分数较高的儿童一样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工作者卢博夫斯基(Lubovskii)的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儿童在获得帮助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并且能较熟练地将学习经验迁移到测验情景与课堂行为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弗林(James R.Flynn)在对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的趋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IQ指数(智商测量分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这一发现受到广泛的关注,被称为“弗林效应”(The Flynn Effect),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较多的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些研究都是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智力动态评估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揭示儿童学习潜能发展。
(二)在因材施教方面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小学生因其年龄、性别、需求、动机,教育背景、文化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不同,其最近发展区也不同,正因为他们具有这些个体差异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原则上一直强调要“因材施教”,具体地说,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要求和方法。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面向中间,兼顾两头。即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方面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同时.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给予个别指导。通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审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师更清楚的知道,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更要了解小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三)在教学观方面
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之后学生将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什么,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所谓目标是指尚未实现、没有达到的结果。如果目标设定在已达到的范围,则失去了设定目标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要高于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实现“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但是,在确保教学目标高于儿童现有水平同时,注意目标设定不要过高。用一个形象地比喻,就好比儿童摘桃子,桃子置于的高度需要儿童踮起脚尖就能摘到的位置,在这里,教学目标就如同桃子一样,设置的位置要恰当,既不太高,也不太低,儿童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才是最好的,所以教学目标要设定在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
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认知、态度、能力、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儿童的发展。他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促进发展。他高度重视教学的作用,认为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思想体现的合作学习思想包含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而丰富的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并完善和深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利于将“潜在的可达到的水平”转换为“现有水平”。
总而言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发展、教学及其学习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它能给我哥小学教育教学带来活力,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也势必给教育、教学带来更有益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1、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童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想象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小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具有好奇、爱探索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2、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3、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审美感悟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从了解课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到积极思考、开拓智力、发展能力。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于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陶冶情操渗透审美,能最大效果地培养学生的感悟性。
4、结语
情境教育的出现让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他们可以借助音乐、美术、语言、表演等手段刺激学生,让他们全身心融入课堂。李吉林老师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开创性地提出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本文对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包括:第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第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第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究出一条情境教育之路,摸索出一条相对适合的理论操作模式,使之更好地辅助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