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合并范围变化及国际比较【精简3篇】
新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合并范围变化及国际比较 篇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合并会计报表的准则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新的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对合并范围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了比较。
首先,新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界定进行了明确规定。在过去,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不同公司在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差异。新的准则明确规定了哪些公司应该被纳入合并范围,以及如何处理间接控制和共同控制的公司。这样的规定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真实经济实质,避免了合并报表编制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其次,新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对合并范围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新的准则,公司在决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需要更加注重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这意味着公司在进行并购和投资决策时需要更加关注对被投资公司的控制力。此外,新准则还规定了如何处理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情况,并要求公司及时调整合并报表中的相关信息。这些变化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更加准确和可靠,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更好的信息。
最后,新合并会计报表准则的国际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公司进行国际业务和跨国并购。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并会计报表准则的一致性非常重要。新的准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了比较,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对照。这样可以避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提高国际间合并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总之,新的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对合并范围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了比较。这些变化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更加准确和可靠,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更好的信息。此外,国际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提高国际间合并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新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合并范围变化及国际比较 篇三
新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合并范围变化及国际比较
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跨国上市公司发展壮大的需要,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越来越高,为改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财政部修订并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新准则),并要求新准则从2014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中对于合并范围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10)的相关规定,反映了控制的实质,对会计实践有着更大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控制;合并财务报表; IFRS10
一、新准则合并范围实现的突破
(一)改进控制的定义
新准则第七条强调“控制”构成的三要素为对被投资者的权力、参与相关活动的可变回报以及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这充分借鉴了IFRS10中“控制”的定义。IFRS10 规定:“如果投资者对其所投资的实体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通过其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这些回报,那么该投资方控制该被投资方”。这与我国的现行合并报表准则差异较大,因为我国的现行准则中关于控制的定义是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借鉴国际会计委员会1994发布的IASB27中所规定的“控制”的定义。但随着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控制”的定义也需要进行新的变革。
1、“可变回报”代替现行准则中的“利益”
新准则中的用词更加准确,使用“可变回报”代替现行准则的“利益”,并在第十七条给出了可变回报的定义及基本评价方法。这一改变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的辩证关系。现行准则中的利益不强调“可变性”,利益一般指的就是正收益;而“可变回报”不仅体现正的收益,也包括负的损失。投资方不仅应分享被投资方产生的利益,也应当承担被投资方发生的亏损,即风险与利益并存。
“可变回报”的概念解决了在实务中的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与否的问题。在实务中会碰到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可能是母公司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经销商或配套厂家, 或者具有“壳资源”重组价值。由于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不明确,使得母公司会千方百计支撑这类公司持续经营。这时母公司就可顺利地通过内部交易将成本、费用及不良资产转嫁给子公司,从而夸大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按照新概念也应将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这就有效地遏制了这种粉饰报表的行为。
2、突出“权利”的概念
在新准则中,“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利”是“控制”定义的第一个条件。同时在新准则的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对拥有被投资方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解释,这些解释与IFRS10中的规定基本相同。
新准则第九条中“权利”解释为“投资方享有现有权利使其目前有能力拥有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并指出“而无论其是否实际行使该权利,视为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利”。这里的“权利”突出一种“能力”和“法律或合同赋予的权利(如投票权、潜在投票权、其他合同安排中的权利等)”的权力,即使主导相关活动的权利尚未行使。同时也强调这种权利的“现时性”,只要投资方目前拥有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权利,就视为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新准则第十条强调了投资方所享有权利的“共享性”和“排他性”。两个或两个以上投资方分别享有能够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不同相关活动的现时权利的,能够主导对被投资方回报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的一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也就是说,在众多的投资方中对被投资方的回报产生最重大影响的相关活动的一方,拥有单一控制权,这种“单一性”就意味着只有这一个投资方是对被投资方施加控制的,只有这一个投资方可以将被投资方纳入合并财务报表之中。
新准则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分别引入了“实质性权利”和“保护性权利”的概念。投资方在判断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应当仅考虑与被投资方相关的实质性权利,并列举了判断某项权利是否为实质性权利是应考虑的所有相关因素。因此这就意味着表决权可能不再是控制被投资方的决定性要素,若是投资方的表决权想控制被投资方,那么该表决权必须为实质性权利。如被法院查封的被投资方,法院会主导相关机构去清查账目,尽管投资方拥有多数表决权,也不再具有控制权。
(二)引入实质性控制的概念
旧准则中对母公司控制被投资单位的规定是,母公司要享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或半数以下的表决权但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之一的,也可以认为控制被投资单位。其中第一个条件是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第四个条件是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从此规定中可以看出判断控制权的标准主要还是以表决权来决定的。但新准则的第十四条增加了实质性控制的四条具体内容,前三条与IFRS10中的规定基本相同。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份额的大小,以及其他投资方持有表决权的分散程度;投资方和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被投资方的潜在表决权,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可执行认股权证等;其他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被投资方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其他相关事实和情况。
(三)引入委托代理关系
投资方是通过享有被投资方的权利,主导其相关活动而获得可变回报,这样这种主导作用越大,越能影响对被投资方的权利判断。但是这并不足以判断拥有主导权的一方就是拥有控制权的一方,因为有委托人或代理人的出现,这就引出了一个“委托代理问题”。新准则基本借鉴IFRS10中有关代理人的描述。IFRS10认为投资者若作为被投资单位的代理人而作出的决策,不能将投资人作为权利的拥有者,尽管代理人也能获得可变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