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资源库的设计与展望(精选3篇)
中国地方志资源库的设计与展望 篇一
地方志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记录着中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丰富信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志,中国地方志资源库应运而生。地方志资源库作为一个集中收集、整理和展示地方志的平台,在地方志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地方志资源库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地方志的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地方志也因此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设计资源库时,需要考虑到地方志的多样性,充分尊重和保护每个地方志的特色。资源库应该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方便用户按照地区、时间、主题等进行检索,确保用户能够找到所需的地方志信息。
其次,中国地方志资源库的设计需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成为了地方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地方志转化为电子文档,实现全文检索、在线阅读等功能,方便用户获取和利用地方志。此外,资源库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将地方志与地理空间信息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地方志浏览和研究体验。
再次,中国地方志资源库的设计需要注重保护地方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地方志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因此,在设计资源库时,需要确保地方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资源库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地方志被篡改或损坏,保证用户获取的地方志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最后,中国地方志资源库的展望是实现地方志的广泛共享和利用。地方志资源库作为一个集中收集地方志的平台,应该努力实现地方志的广泛共享和利用。资源库应该与各地方志机构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积极收集和整理地方志,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地方志资源。同时,资源库还可以开展地方志的数字化修复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总之,中国地方志资源库的设计与展望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充分考虑地方志的多样性、应用技术手段、保护地方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实现地方志的广泛共享和利用,中国地方志资源库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志,为地方志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更好的平台。
中国地方志资源库的设计与展望 篇三
中国地方志(旧方志)资源库的设计与展望
一. 中国地方志(旧方志)资源库建库缘起
地方志,也称为“方志”,“志”就是“记”,是记录、记载、记述的意思。顾名思义,“地方志”就是一个地方从古到今,从自然到社会方方面面情况的总览。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色馆藏,就包括1949年以前编纂的地方志(简称旧方志),不论质量还是数量均居海内外各藏书单位之首。对于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保护、利用和推介。采用数字化的形式,整理、加工旧方志资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方志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模式,是建库之初首先遇到的问题。国家图书馆资源库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图书馆发展的脚步,也经历了从传统馆藏资源———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发展三部曲。我馆现在已有的数据库,大多是将传统馆藏经过数字化处理生成的。方志资源库如采用原有的思路,即把志书平行地转换成数字化内容,那我们最终实现的仅是把纸质志书转换成电子志书。就载体形态来说,志书数字化使其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就内容而言,它仅是形式的变化。而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资源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选择信息、使用信息的行为和方式。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以文献为单位,而是希望通过简单、快捷的方式检索到所需文献中的具体事件、数据、结论等知识单元,同时将所需知识单元和与其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方志资源,多角度、多侧面地深入揭示方志内涵,依据信息时代人们的信息需求特点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技术保证,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因此,方志资源库的建库模式应定位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重组与多媒体展示的平台上。在此,先论述图书馆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他几个基本概念。
二. 方志资源库的几个基本概念
1.图书馆数字化:从字面上看,传统图书馆馆藏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和加工,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个过程就叫图书馆数字化。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例如:八十年代后期我们就在M150机上编制“国家书目”,九十年代前期我们开始编制的地方志书目数据库及以后编辑的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数据库,直到目前我们还在做的“古籍书目”数据库以及我们将要建的地方志资源库中的全文影像库等都属于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范畴。其工作对象和结果仅限于传统资源本身,或者说它只是一种载体形式的转换(由纸制品转化成电子出版物)。
2.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把传统图书馆的功能由信息的查询和图书资料的借阅扩展到知识服务的新阶段。其中两个关键的技术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知识的创新。前者就是要依据统一标准,将相互关联的信息资源重新组合
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标引,强调重组后的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和关联性,而后者突出的是知识的增值与创新。如果把前一过程比做物理学中物质所发生的“物理变化”的话,则知识创新所引发的就是物质的“化学变化”。即通过分解、重组,形成了新的信息知识网络,较原来的传统信息资源在功能、用途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有严谨的描述和解释,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通俗一点儿说,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 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内的所有信息资源都经过数字化处理。
(2)服务手段网络化:它借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传播知识(例如互联网、卫星传递等),突破了馆舍的时空局限,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所需信息,是不局限于图书馆场馆的。(3)资源实体虚拟化:它是基于互联网的多维知识网络,突破了传统载体的.限制,延伸、拓展了传统图书馆馆藏外延。它不仅提供传统的基于印刷介质的服务,还可通过跨库检索,对数字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提供重组后的信息服务。因而,它是对馆藏资源的再开发。例如:“昭陵”和“玄武门之变”分别是景观和事件对象资源,它们都与“李世民”相关联,分别收藏在景观库和事件库中,但重组在一个页面里,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展现在用户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