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优秀3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一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很多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不佳。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策略
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然而,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难以理解和应用的学科。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成为了当前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提高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数学相关的墙报、展示数学实践应用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数学竞赛、数学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验、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如数学学习网站、数学应用软件等,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结论: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 数学教育, 2017(5): 25-28.
[2] 张小明.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 数学教育, 2018(2): 12-15.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摘要: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问题解决能力,无法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提出了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策略
引言: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当前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建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引人思考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
二、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分析法、归纳法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和场景
创设情境和场景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际问题、示范解决方法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数学建模、数学游戏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
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如数学学习网站、数学应用软件等,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结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创设情境和场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小华.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J]. 数学教育, 2016(3): 18-21.
[2] 王丽娟.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J]. 数学教育, 2019(1): 9-12.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三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摘 要:目前在中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满堂灌”,课后的课业负担较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根据20多年来亲身的教学经历,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减轻学业负担,规范教学和管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谈了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教学效率
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满堂灌”、课后的课业负担重、教学质量偏低已成为教育界有关人士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要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教师应当采取措施,精心备课,注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减负”不单纯指减少课时、课本内容、作业量,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减少,更是一场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和管理的改革。
笔者在使用浙教版新教材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五方面就如何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总结体会如下。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传统与现代等各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初中生正处青春期,自我表现欲突出,心理呈现出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数学课堂上,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主动学习等现象。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措施
1.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减轻学业负担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减负”这场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的45分钟教学时间应当合理地利用,任何人都不能浪费,所以教师必须下工夫、花气力去认真钻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全面把握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找准每节课的关键,然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好课堂进程的快慢以及课堂教学的时间。
教师备好课,不仅要备教材,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知识情况、接受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因人施教,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课堂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吸收,从而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习的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动力的先导,也是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以生动巧妙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把轻松和乐趣带进数学课堂,课堂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可在讲课前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比如,教学“概率”时,教师可以设置“摸奖游戏”:箱子里有10个白球,10个红球,每个学生可以摸5次,连续摸到4个红球就算中奖。通过对中奖概率的分析,学生更加明白“摸奖”的小概率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被概率的现实作用深深地吸引住了。
(2)教师可以进行情境创设,联系生活实例,或者利用情感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表现欲,适当设置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不同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教学内容增添直观性和形象生动性。
总之,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3.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传统的课堂上,课堂的内容、模式、形式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思考、不会分析、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极大程度地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听明白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却没有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遇到问题时还是一知半解。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目前大力提倡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以探究心理为基础的,所以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就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数学公式或定理,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再比如,遇到难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帮学生解出来,而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以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才可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做学习的主人。
4.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倡导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既要因材施教,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台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并获得同样的`成就感。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因式分解”教学中,我设置了5个台阶:
①(x+3)2=x2+()x+()
②z2-10xz+25x2=()
③(x-y)2-8(x-y)+16=()
④x2y+6xy2+9y3=()
⑤若9x2+mx+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5.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联想,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能力。比如,九年级数学中反比例函数,教师可将其与前面学到的一次函数y=kx+b(k≠0)联系起来,讨论当k分别为正值和负值时两函数图像的关系,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整合不仅指的是课本知识间的相互整合,更重要的是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的相整合。教学过程中所选的题材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学“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其发现历史来讲解,并从生活中找出这一定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将勾股定理与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解决其他相关问题时使用到勾股定理。这样通过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可以使一点一线的知识形成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真正轻松
地学习数学,教师应精心备课,把握好课堂4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