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精简3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一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故事、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例如,在教授道德与礼仪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小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相互尊重和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体验到道德与礼仪的价值,从而增加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思考和讨论,从而增加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公民责任的内容时,可以引入一些关于志愿者活动、环境保护等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也可以通过行动来履行公民责任,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小组合作和竞赛等形式,增加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竞赛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引入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设置小组合作和竞赛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广泛而且抽象,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授公民责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有履行公民责任的义务和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到生活和社会,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家庭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发现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增加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增加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和奖励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巧妙设计和有效引导。通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和问题、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教育理论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认为,在
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也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领学生参观学校或公共场所的残疾人设施。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明白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又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民警,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医院的工作人员,我们生了病就没有地方医治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做为重点,通过播放保安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三、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针对性地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