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优质3篇)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 篇一
在现代社会中,会计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事业单位中不可或缺的职业。因此,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对于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不仅能够展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还能够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具备独创性和创新性。会计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学科,已经有了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要选择一个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方向。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论文的学术价值,还可以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其次,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具备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会计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数据分析。因此,学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且能够准确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另外,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和条理。论文的结构是读者理解和掌握论文内容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应该合理安排各个章节和段落的内容,确保论文的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同时,学生还应该注意使用正确的论文格式和引用规范,以提升论文的整体质量。
最后,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学术交流的基础,而一篇优秀的论文应该能够用准确、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因此,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具备独创性和创新性、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清晰的结构和条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论文才能够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作者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 篇二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它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更是对学生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综合考核。因此,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首先,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学生在写论文时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并能够准确地阐述和解释相关的理论观点。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写出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其次,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具备实证研究能力。会计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以验证和检验理论观点。因此,学生在写论文时应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准确和可靠的数据分析。只有具备实证研究能力,才能够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另外,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会计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信息需求。因此,学生在写论文时应该选择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能够为实际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才能够使论文在学术界和实践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论文才能够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作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因此,学生在写论文时应该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要保持对新问题和新方法的敏感性和开拓性思维。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 篇三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一)物流
物流成本学说权威、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物流成本理论的核心――“物流冰山说”。他指出:企业外包物流成本是浮在水面上的,即为可知;内部物流成本则是水面下的冰山,相互交错,不宜归集。当作为“第一利润源”的生产和“第二利润源”的销售达到一定极限时,人们开始关注“第三利润源”――物流[1].物流是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构筑企业供应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和作用体现在:保证商品的质量和数量,使其在到达客户前使用价值不变;节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克服时间、空间和人的间隔[2].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规定,物流是物品在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3].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成部分。《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将企业物流定义为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单个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是一个采购――制造――产成品(――中间商)――客户的全过程。
随着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使得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3pl)服务市场逐步形成。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包括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
(二)物流管理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二者是不同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组织方式,而物流管理是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支持服务的。企业可以没有供应链管理,但只要采取供应链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就需要物流管理的支持。《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定义,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3].
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企业内外部一系列运输和仓储状态转换过程的管理,所有其它的物流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运输和仓储的转换效率而展开的。这些活动经过抽象和提炼,共同构成物流管理理念的外延,即围绕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和仓储综合管理活动。因此,物流管理涉及到物流成本水平和服务质量水平两个方面[2].正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双重性特点,即由企业内部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的跨边界性和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开放性,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管理有关――实现产品价值的场所,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求客户满意。
二、物流管理会计
(一)现状
纵观我国物流成本的现状,主要症结在于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认识不清,以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缺乏相对权威的行业数据。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成本按照人工和产品来分摊,不设单独的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相关成本都列在费用栏中,所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在财务预、决算表中,物流费用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管理费用,对于企业内部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设备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税费等包含在其它经营管理费用中,没有进行单独核算。
(二)物流管理会计
国内外会计界已经发现,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与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技术冲突: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不利于企业发现物流问题和寻找合理的物流方案,进而难以进行积极、有效的物流管理。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会计方法能够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详尽的物流信息、明确物流责任、考核物流业绩、控制物流成本,这就是物流管理会计。
物流管理会计是一个以物流成本为中心,通过对物流成本的分析,对物流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管理会计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习性的研究、费用水平的推测及控制,以及不同物流方案的比较,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服务,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物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物流管理服务的',它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体现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3].
三、物流成本核算
(一)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财、物的总和。现代物流研究的核心围绕着物流成本展开,所有物流合理化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以最少的物流成本实现预期的物流服务水平,或者以一定的物流成本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对于企业而言,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关键在于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必须以企业整体为对象。
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大致有三种:1.按物流活动可划分为:情报流通成本、物流环节成本、物流管理成本;2.按物流范围可划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3.按费用支出形式可划分为:直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包括人工费、燃料动力费、管理费、折旧费、利息支出及其它。委托物流成本包括运输费、仓储费、保管费及其它[2].
(二)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
企业自产生即发生物流成本,在不同阶段涉及不同的物流活动:1.投资阶段:合理选择厂址、合理设计物流系统布局以及优化物流设备的购置;2.产品设计阶段:产品形态多样化、体积小型化、产品批量的合理化和产品包装的标准化;3.供应阶段:优选供应商、运用现代化的采购管理方式、控制采购批量和再订货点、供应物流作业的效率化、采购途中消耗的最省化以及工效物流的交叉化;4.生产阶段: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安排生产进程;5.销售阶段:订单管理、销售物流大量化、商流和物流的分离、增强销售物流的计划性、实行差别化管理以及物流的共同化。
(三)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是物流管理会计的基础,可分为传统会计方式下物流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法下物流成本核算。
1.传统会计方式下物流成本核算,通过凭证、账户、报表的完整体系,对企业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
(1)独立物流成本核算:1)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按物流范围设置二级科目,按成本支付形式设置三级科目;2)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科目的物流成本,登记相关的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其明细账,进行账外的物流成本核算;3)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没有包括但应计人物流成本的费用,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核算,并单独设置台账反映;4)期末根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汇总编制物流成本报表。
(2)综合物流成本核算:与独立物流成本核算不同,综合物流成本核算是不增设辅助账户,以现有会计科目为基础,按物流范围设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不再设置三级科目。如,管理费用――供应物流成本、管理费用――销售物流成本、财务费用――供应物流成本、制造费用――生产物流成本等。期末再根据物流成本的支出形式对二级科目汇总编制物流成本核算表。
2.物流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库伯和开普兰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abc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与传统成本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使得成本核算更加精确化。
当前,在西方物流发达国家,abc被认为是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法适应物流服务的构成特点,弥补了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这种方法的有效使用有两个前提: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构成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依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原理,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法可分为如下四步:(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涉及的各项活动,典型分析单位有客户订单、渠道、产品和增值服务活动等。(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涉及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各方面的消耗。(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4)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
abc在整个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充当着去除无效成本以及流程再造的角色。这种方法从理论上为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实际应用离物流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四、物流预算控制和绩效管理
(一)物流预算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拥有的物流资源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要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实现尽可能大的物流效果,在进行物流活动时就必须做好物流计划工作。物流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形式反映出来就叫做物流预算。为了合理地组织、管理物流,就必须对影响企业物流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合适的物流预算,把企业的人、财、物及各项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物流活动与其它经济活动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企业总目标。目前,我国企业预算体系中没有完整的物流预算子系统。但物流预算仍然存在,只是没有以一个体系独立存在,而是分散在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原材料预算、人工预算、财务预算中。因此,为了加强物流管理,有必要将上述分散的物流预算部分抽出、汇总,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物流预算体系。
(二)物流控制
在物流管理活动中,企业必须控制物流计划的执行情况,把实际数据同原定的目标、计划、预算、标准、定额进行对比,找出偏差,从中发现问题或潜力,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或修订计划,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物流成本控制是物流控制的重点。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物流支出按预定的目标发生,从而使人、物、财得到合理利用,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标准成本分析。物流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所应有的物流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物流成本与标准物流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三)物流绩效管理
实施物流责任会计是物流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
建立物流责任会计,就是要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去监督、控制内部物流活动,并将物流活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部门和环节为实现企业总目标担负起各自应负的责任,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通过各物流责任中心的信息反馈,使企业物流部门和决策机关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物流责任会计首先要明确物流责任的划分,然后以各个物流责任中心为对象,搜集和报告它们的计划数据和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并加以控制、分析和评价,以促使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相互作用。物流责任中心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控制的物流活动范围,它是指由一个主管人员负责,承担着规定责任并具有相应权利的内部物流单位。通常可分为三大类:物流成本中心、物流利润中心、物流投资中心。
物流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1.事前编制责任预算,将总预算按各责任中心分别落实、重新编制,使各责任中心的负责人了解其在预算过程中所应完成的任务和应控制的事项。2.在责任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对各层次日常业务进行控制,及时予以纠正,保证预算的实现。3.责任预算执行完毕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编制预算报告。
(二)
世界经济竞争已从物质资源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实现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这就离不开人力资源会计。会计计量是会计的灵魂,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运行,同样离不开一套恰当的会计计量理论。因此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理论和计量方法,恰当地反映和计量人力资源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含义
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是对人力资源投资进行计量,对人的劳动技能已经创造或可能创造的价值加以计量。其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是指对人力资源的量、质的现状及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计价和度量的活动,既包括用货币作为尺度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测定,也包括用非货币方法对人力资源及其组织的现状、趋势,从心理、行为、思想、作风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推测、鉴定与评价等定性量度。狭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内容是指用货币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与测定。本文采用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广义的含义。
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不仅要用到精确的货币计量,而且要用到模糊的非货币计量,两者结合使用,以达到对人力资源价值全面计量的目的。
1、人力资源会计的货币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会计的货币计量方法是指人力资源价值计量过程中以货币作为评估的单位,并在评估中以此方法为主的计量方法。中外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人力资源价值问题的理解,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几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模式,现分述如下:
(1)工资报酬折现模型
该模型直接根据经济学概念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认为某一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等于该职工在剩余受雇期内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该模型忽略了职工在其工作期间将会转变角色的可能性,也未考虑企业收益之间的差别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差别而造成的;其次,这种计量方法仅以职工工资作为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但实际上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可能高于或低于其工资。因此,运用这种方法会高估或低估人力资源价值,影响其准确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个别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
(2)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
该模型提出以效率因素作为未来工资报酬的调整值,以调整
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值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效率系数可以用给定期间内某组织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率反映。其优点是:在职工工资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确定关系的假设前提下,能够准确、动态地反映人力资源产出的价值信息。其局限性是它用一个职工在未来5年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代表他对组织的经济价值,在理论上低估了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该方法适用于注重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的企业,如高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等。(3)随机报酬价值模型
该模型理论认为个人对于某一特定组织的价值是由其未来所能提供的价值决定的。而其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未来所处的职位和担任的角色有密切关系。但一个人在一个组织内担当的角色是不确定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个人对组织提供的服务即在这种随机的过程中完成。这种方法较前两种方法在技术上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其结果更容易被接受。但却忽略了其他资产对组织收益的影响,将组织的全部收益归结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因此有可能高估人力资源的价值。
(4)非购入商誉法
该模型是一种将企业的超额利润,按照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它的计算是基于每年的实际收益数额,而且不必对未来收益进行估算,因此它不仅具有更大的客观性,也与现行会计惯例较为接近。但当某一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或小于同行业正常利润时,该企业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这大大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此法适用于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商誉,且商誉较容易计量出来的企业,如在国内外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等。
(5)经济价值法
该方法将组织未来各期的收益折现,然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将组织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该模型注重比较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使企业有限资金用于最佳决策。其缺点是未来净收益是一个估计值,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该方法未反映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即工资部分,因此低估人力资源的价值。此法适用于实行预测制度比较好,并且注重未来收益的企业,如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
2、人力资源会计的非货币计量方法
会计仅有货币计量是不够的,对人力资源会计而言更是如此。人力资源价值的许多特性是货币指标无法表现的,因而人力资源会计必须合理地运用非货币计量方法。常用的非货币计量方法主要有一些表格、指标和文字说明等。
(1)职工技能一览表法
职工技能一览表法就是用表格的方法将人力资源技能信息记录储入信息库,经过整理、归类、汇总后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的评价、管理。表格中将各个组织成员所具备的能力或技术详细地排列出来,其中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等。职工技能一览表可分为职工技能一般资料记录和职工技能专门资料表。还可以建立特殊人才一览表,设置一些所需要了解的项目,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控制和规划等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
(2)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统计法
它是指利用统计方法计算一些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计算和分析的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的方法。指标可根据需要设定,常用的指标有职工离职概率、职工年龄结构变动、人员结构比率等。
(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种综合定量考核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先对被考核者进行要素分析评定,即对每个被考核者的某些方面逐一分析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各评价因素和要素按其重要程度不同,取不同的权重因子,用权重和的方法计量出各因素和要素的分值,并转换为百分制分值,再进一步汇总得出评价总分,从而综合、全面地评定人的表现及能力。
上述各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出现更科学、更合理的价值计量方法。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和管理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合理的计量方法,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正确计量,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