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毕业的论文【通用3篇】
物流毕业的论文 篇一:物流网络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网络的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了物流网络优化的目标、方法和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物流网络优化、全球化、电子商务、目标、方法、应用
一、引言
物流网络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用于实现产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流动的各种物流资源和设施的组合。物流网络的优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
二、物流网络优化的目标
物流网络优化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最大化物流网络的效益。具体目标包括:降低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提高服务水平、减少库存周转时间等。
三、物流网络优化的方法
物流网络优化的方法包括:网络设计、路径规划、运输模式选择、仓储设施布局等。其中,网络设计是物流网络优化的核心,它涉及到物流网络的节点、边和路径的设计与优化。
四、物流网络优化的应用
物流网络优化的应用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物流网络优化可以帮助电商企业提高配送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在制造业领域,物流网络优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五、案例分析
以一家跨国电商公司为例,该公司面临着全球化的业务需求和复杂的物流网络。通过对其物流网络进行优化,可以帮助该公司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配送速度,提升客户体验。
六、结论
物流网络优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对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物流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宇宁. 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与应用[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5, 37(5): 27-30.
[2] 王晓光. 物流网络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物流技术, 2018, 37(3): 56-60.
物流毕业的论文 篇二:物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物流行业也逐渐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物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大数据、物联网技术
一、引言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和优化。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深入和复杂化,物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二、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的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信息流和物流流动的可视化,帮助企业实现对物流活动的全面掌控。
三、物流大数据分析
物流大数据分析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算法,对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并为供应链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物流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机会,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四、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物理世界与网络世界的连接和交互。在物流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流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物流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五、案例分析
以一家制造业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引入物流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供应链的全面管理和控制。通过物流大数据分析,企业还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进一步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
六、结论
物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物流活动的全面控制和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效果,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明. 物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6, 38(4): 43-47.
[2] 王鹏. 物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J]. 物流技术, 2019, 40(2): 63-67.
物流毕业的论文 篇三
物流毕业的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编整理的物流毕业的论文范文,供参考!
物流管理三维一体产学研用实践分析
“产学研用”模式是一种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四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体的新型教育合作模式。要求学校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充分与企业、科研单位、用人单位等机构进行沟通与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各机构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这种模式促使学校打开校门,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室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模式,将学校教育、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满足我国物流行业(企业)对于复合型、综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紧缺人才之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按每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需要25个物流从业人员来计算,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总量为600余万,缺口达60余万。其中大专以上高级物流人才需求量为4-5万人,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仅在7000-8000人左右。
物流人才仍远远滞后于实际发展需要且供不应求。2014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费用9835.27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运输费用为5174.11亿元,增长8.4%;保管费用3647.71元,增长10.4%;管理费用1013.45亿元,增长8.3%。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分别为52.6%、37.1%和10.3%。2014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平稳趋好。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目前物流企业的服务项目、方式和经营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物流需求多样化的发展。面对这种挑战和需求,物流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在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和设施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独立处理业务的工作能力。据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现有从业人员存在“两低一差”现象,即学历低,专业对口率低,综合能力较差。基于这种现状,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是巨大的,物流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1构建“三维一体”产学研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和导师团队建设的思路
以培养物流业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打造基于“岗位维度”、“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三维一体的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等措施,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①“岗位维度”即以企业中
物流相关岗位的设置为出发点,将具体职业管理活动与物流专业教学相结合,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发挥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推动作用。使得物流专业人才能够较好适应行业发展和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使其具备获取物流专业岗位、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工作过程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②“知识维度”即围绕物流业务流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符合物流业务规则的物流专业课程,完善学生学习能力的物流专业教学计划,利用情境教学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法以及社会化的教学资源配置模式等等,实现物流人才教学的项目化、情境化和职业化。③“能力维度”即凸显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既可以服务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港口(口岸)、国际物流及运输企业等,也可以从事物流市场开发、客户服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配送中心管理和统计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工作,而同时具备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2建立“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
根据本专业特点,建立基于“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不仅要用来满足学生的实践、实习需要,而且要把它建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实施、学生“预就业”的综合性平台。实践基地在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合作企业专家的智力资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开发性研究水平。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特色之所在。它不仅是高等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落实产学研教育对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教育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举措。正如高等教育专家所指出的那样,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是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等方而的结合,“其实现途径是学校和社会两个教育资源的合理重组和教育环境的充分利用”。
可以说,它是从科学研究到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由模拟到现实可能的最为重要的实验过程。所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都会非常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科研和技术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转化与技术开发能力。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建设物流实验实训平台,积极推进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自觉承担校内各种能够开展的项目研究。如编写实验、实训教材、开展课题研究等,促进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3建立基于“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导师团队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实践性、交叉性、成长性的特点,应用型高校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主要实现途径在于强化实践性教学,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导师团队建设要有新突破。“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更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充分吸收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拥有的高级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成为兼职教师,同时努力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在产学研用合作基础上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体而言,根据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要重视校外教师的培养。可以以聘请客座教授、校外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等多种方式,引进一些高素质、强能力的校外人士充实高校的教师队伍。
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以及专题讲座可以聘请合作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专家兼职授课,同时将本校骨干教师派往产学研用合作基地或科研机构中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依托合作企业或科研机构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合作研究与攻关等手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取得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各类资格证,提高个人的业务应用水平。促使本校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人才转变,最终形成高水平多元化导师队伍。总之,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来看,加强“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和导师团队建设研究是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前提,需要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中更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物流管理应用型实验教学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民办院校来说,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应基于现代物流业的核心理论和关键业务流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遵循物流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发挥物流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1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部分以培养应用型为目标的院校开始重视实验教学,但培养的学生仍与社会对物流管理本科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从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来看,以传统认识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方式为主;从教学手段来看,以演示、案例、软件模拟、撰写报告等方式为主,从教学条件来看,各院校实验室功能单一,多数实验室只能用来观摩。从实验考核方式看,考核目标没有针对性,考核措施不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
2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看,主要侧重于企业的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规划等相关的工作内容。从这一方面来看,物流管理工作系统性强、环节多、流程复杂、科技含量高。要培育出物流市场需求的人才,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原因的限制,学生不具备到真实环境中进行物流实践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合理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便于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理的实验课程设计,搭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平台,培养学生从事现代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3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在设计时,要结合物流活动的特点,协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问题,解决实验教学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矛盾的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综合考虑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学时,让学生在课堂能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操作,熟知物流新动态。设计实验教学时根据培养目标,围绕当今大学生学习的特色,设置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到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程体系,并配备完善的评价体系。
3.1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设置实验教学体系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以上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才是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即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理论知识,能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针对根源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并能在实践运用的综合性人才。明确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首要因素。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是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驾同行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2围绕当今大学生特色设置实验教学体系
当今大学生强调自主、思想独立、缺乏耐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别人的观点和意见的接受度不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效果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并不合适,当今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因此要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必须紧密围绕当代大学生的特色来安排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实验内容。从传统的教师为核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特色,形成个性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3.3以能力分层培养设计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应介于学术型和操作型人才之间,如图1所示。应用型物流人才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际问题的成因、发展演变趋势准确把握,并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需具备认知能力、操控能力、设计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这五方面能力之间具有层级关系,各层级关系及能力需求如图2所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应有目的性地设计不同的能力层级的实验内容,认知能力层级培养可开设《专业导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技术与装备》等专业课程,该类型的实验课程以现场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操控能力的课程开设《配送中心》、《采购管理》、《第三方物流》等,实验课时占总学时的1/3以上,开设各类实务课程的独立实验。设计能力课程开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等,该类课程即设置课内实验,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样设置综合性课程设计,将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串联成综合性实验项目,进一步加强设计应用能力。协同能力课程开设全实验类课程,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合意识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通过学生各项竞赛和兴趣小组来培养。
3.4设置良好的实验课程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的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中严重忽略的部分,一般只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将考核成绩单独记录到学生的课程成绩表中。因此,无法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实验教学最终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为了形成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除了设置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新颖、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必须配套形成有效的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构建合理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专业核心能力的考核体系。同时根据学生个人特色,给予个性化评价,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及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达到实验教学的良好效果。
4总结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明确培养目标,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出发,把从单纯的验证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转向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当今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培养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