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精简3篇)
试析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 篇一
在小学教育中,代币奖励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管理和学生行为引导。然而,这种奖励法并不总是有效的,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试析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以期引起人们对于教育方式的深思和反思。
首先,代币奖励法可能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外在奖励而忽视内在动机。在代币奖励法下,学生会追求获得代币来换取奖品或特权,而忽视了学习本身的意义和内在的满足感。他们的动机不再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发展,而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回报。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能会受到抑制,长远来看,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利。
其次,代币奖励法可能造成学生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恐惧。在代币奖励法下,学生会努力追求代币的获取,而一旦失败或遇到挫折,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挫败,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无法达到奖励的标准,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这样的教育环境可能会让学生变得脆弱和依赖外界的评价,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发展构成威胁。
最后,代币奖励法可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在代币奖励法下,只有符合特定标准的行为和表现才能获得奖励,而这种标准往往是统一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表现出色,但在其他方面相对较弱,而他们的特长和潜力可能会被忽视。这样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的展现,无法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代币奖励法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它可能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外在奖励而忽视内在动机,造成学生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恐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和调整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符合个体需求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
试析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 篇二
代币奖励法作为小学课堂管理和学生行为引导的一种方式,虽然有其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本文将试析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代币奖励法可能让学生过度关注外在奖励而忽视内在动机。在代币奖励法下,学生的行为和表现会因为外在的奖励而得到激励,而忽视了学习本身的意义和内在的满足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挑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内在的成就感。
其次,代币奖励法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恐惧。在代币奖励法下,学生会努力追求代币的获取,一旦失败或遇到挫折,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挫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鼓励学生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坚韧和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待失败的态度。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
最后,代币奖励法可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在代币奖励法下,只有符合特定标准的行为和表现才能获得奖励,而这种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允许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代币奖励法在小学课堂中存在一些误区,包括过度关注外在奖励、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恐惧以及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兴趣,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发掘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
试析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 篇三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学、儿童学及教学实践,针对小学阶段代币奖励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刀切”“一成不变”和“一言堂”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代币奖励法;目标制定;科学;奖励兑换物
俞国良等人的发现,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20%,30%,30%和20%左右。另有数据表明,小学生中厌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已超过四分之一,其中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导致以上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改掉不良的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美国心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受到强化的行为会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形成某种好的行为习惯或者改变不良行为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代币奖励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行为强化方法。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对儿童进行心理激励以强化其正确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在治疗过程中,直接使用此法的机会可能很少,但是治疗者可将此法交给当事人,或在集体治疗中使用。这就意味着在学校教育中非常适合运用此法。
所谓“代币奖励法”就是指把奖励结果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完成规定的事项后就获得规定数量的代币作为奖励。这里的代币,就像游乐场用来代替货币的铜板,是行为改变和强化物之间的媒介。学生有好的行为出现,就可以得到代币,由此得到强化,并可用代币和教师换取奖励。集齐一定数量的代币以后,儿童就能用这些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实现自己的愿望。
同时,代币奖励法不会产生由原始强化物所引起的厌腻现象。所谓厌腻现象即行为者不断地消费强化物所引起的对该强化物的需要降低。比如,一周内
其次,代币奖励法还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代币奖励法通过代币的积累,换取某种强化物,可以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想要得到的东西或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情况下都能立刻得到满足,久而久之,稍有不满足就要大发雷霆。在代币奖励法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事先约定,代币数量不够时就不能换取奖励物,因此发脾气也没有用,必须慢慢积累代币。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得到了提高,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
再次,代币奖励法还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表现出好的行为时,教师立即给予代币强化,从而使教师更关注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时常与学生进行正向交流,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种奖励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只有走出了这些误区,才能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助一臂之力。
一、走出“一刀切”的误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端正等而实施代币奖励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时常看到代币奖励法的展示台——“班级竞赛榜”上出现“贫富悬殊”的现象,多数的学生在竞赛榜上贴满了代币,而少生只有区区几个,甚至一个也没有。那么代币奖励法对这一部分学生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他们游离于机制之外。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制定奖励机制时的“一刀切”做法。
所谓“一刀切”是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过于单一化。
在代币奖励法的实施过程中,制定目标是首要任务。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一定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定得太低,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达到,渐渐就会失去兴趣。但又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学生会失去努力的动力和信心。多数研究表明,有50%可能达到的行为标准对孩子最有刺激效果,稍稍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使孩子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信心。然而,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同一目标,对有些学生来说轻易就能达到,而有些却非常困难。比如,有教师规定在语文考试中取得90分以上的同学可以在“班级竞赛榜”中直接贴一面小红旗,直接跳过中间的“五角星”“卡通纸”的两级兑换。教师的这条制度,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然而对于中下游学生而言,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学期中,有些学生没有一次考试成绩能达到要求,从而对这条规定彻底绝望,这就是简单的“一刀切”。针对我们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班中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参差不齐的特点,为了使代币奖励法面向全体,我们可以采取阶梯式非单一的目标体系。
例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记字的学习习惯,在三年级的学生中实施了“免抄代币法”。由于班级学生的识字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和学生一起了全体学生的听写情况。经过讨论决定,把学生的识字、记字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教师把总目标定为:生字词语听写连续多项获得满分者,获得一张免抄卡、一张奖状,并免去下一课的生字、词语抄业。在总目标下,具体分为三个层次:识字能力较差的学生,听写连续获得满分两次,能得到上述奖励;识字能力中等的学生,听写连续获得满分三次,能得到上述奖励;识字能力较强的学生,听写连续获得满分五次,能得到上述奖励。
另外,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了使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追求目标,还制定了挑战目标:拥有免抄卡时间超过两周的学生,免除单元复习时的词语抄写任务。
这样一来,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自主寻求适合自己的认字识字方法。一个学期下来,有90%的学生养成了自主识字认字的好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