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精简6篇】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 篇一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情绪、时间和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中职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自我管理能力还包括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这些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都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弱。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他们往往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交能力相对较低,他们对于自我情绪的调控和人际交往的处理都有待提高。因此,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亟待加强。
针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合作,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其次,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自我管理课程,教授中职学生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情绪调控等技巧。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和实践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家长和老师也应给予中职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其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弱,但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 篇二
自我管理能力是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培养方法以及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情绪、时间和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自我管理能力还包括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这些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其次,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校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通过启发式教育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协作与沟通,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自我管理课程,教授中职学生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情绪调控等技巧。家长和老师也应给予中职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某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总是拖拖拉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经过学校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关心,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表等方式,提高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其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通过教育环境的建设、课程设置和个案分析等方式,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 篇三
论文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核心,本文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阐述出发,概述了当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而指出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的现实意义所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
论文关键词:
中职学校 学生 自我管理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事业的深化改革,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学生总体素质的变化,以及受社会的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问题做以下探讨和分析:
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及现状
(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中职生在教师的下,围绕国家中等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在中职学校特定的教育模式中,根据社会的要求,合理地调配自我资源,有效地运用计划、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手段,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职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现阶段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由于中职生大多是14岁~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他们自我管理能力极度缺乏,致使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难题,突出表现有:
1.思想方面: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淡漠,意识、组织观念不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2.技能学习方面: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
3.日常生活方面: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开始谈恋爱,沉迷于网吧,抽烟、喝酒、自由散漫;
4.心理体魄方面:不少中职生心理脆弱,不会与同学相处,有些学生睚眦必报,打架斗殴。不爱运动,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玩耍,影响身体健康。
二、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选择,时代需要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趋势。2l世纪是一个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社会,也是一个网络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鉴于以上所列的目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为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达到管生的目的,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人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提高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实现途径
(一)有效地激发中职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专生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要求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他们渴望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坚强的、高尚的人。然而,中专生自我意识中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自我认识偏差,严重阻碍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帮助他们对自身优势的分析和明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励、督促和引导他们不断战胜自己,激发和推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行班级学生自我管理,使每一个学生从被管理者真正转变为管理者,学生主人翁和意识得到增强,从而焕发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班级的责任感。
(二)为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提供空间和舞台
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自我意识当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教师应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为学生创造自我管理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班级管理、主题班团活动的开展、校运动会的参与、班级间的联谊赛、成果展、手抄报制作等多种活动,教师应尊重和信任学生,坚持让学生担任各项活动的主要角色,从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具体实施再到评价,教师应在幕后支持、指导并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强化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而学生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个体。在班级建设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班级内的所有力量融合并产生一种新的更大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集体和个体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班级管理中,班级奋斗目标的设计、班级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等,教师都要给学生的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认真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宗慧.关于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北京市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1,(04).
[2]文海沧.民主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贯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5).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 篇四
【摘要】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学校的管理、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在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管理 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管理
20世纪9O年代以来,学校文化管理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阶段的明显特点。学校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新理念、新策略,是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伦理的管理、知识信息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专业共同体的管理、学校品牌、形象的管理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整合型管理,具有价值性、伦理性、知识性、人本化、合作性、品牌形象性、整合性等特征,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1]
学校文化管理的推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发挥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特殊作用;二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及其主导作用;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大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自我管理是以自我剖析、自我规划为基础,以自我认知、自我培养、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为核心,加之以公共人际管理的辅助,使个体通过科学的有目的实践,逐步走向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一门科学与艺术,也是充分调动自身心灵的自动调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更有效的发掘和实现自身最大社会价值和责任的一门科学与艺术。[2]
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的实现都应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上。通过自我管理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况的优劣影响到学校文化管理工作水平高低。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在推进文化管理过程中逐渐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部分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自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要求大学生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学校文化管理的价值性、知识性、合作性和整合性等,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进。但就整体大学生而言,仍有较多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如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较突出的个性缺陷,未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自身管理功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生活和工作目标缺失
很多大学生入学后没有考虑到大学阶段的发展规划、毕业后的人生目标,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失去奋斗目标,没能把个人愿望融入学校的文化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中,缺少危机意识,学习、生活和工作缺少主动性和计划性,出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恋爱是主题”、“睡觉第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想法,耽误时光, 甚至出现失落感。
(二)价值取向茫然困惑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90后的一代,个性张扬、追求时尚,许多人持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处世方式,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乏艰苦奋斗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三)自主学习能力弱
大学学习对大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对专业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学习都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而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变得不知所措,不能合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谈情说爱等,学习成了副业,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部分大学生整天埋头学习,一味死读书而不知培养其他能力,不能全面发展自己。
(四)心理问题难以调适
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其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出现不同程度心理的问题:如攀比、逆反、自卑、抑郁、从众心理等。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很多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紧张焦虑、孤僻独处等,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自杀征兆。
(五)自我组织的活动过于形式主义
大学生自我组织的班级、团支部、社团等活动中大学生体现的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宣传,做表面文章,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不能做到活动有始有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活动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学校文化管理下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便能更正确认识自我,实行有效的管理,进而理智而为:主动了解学校文化、社会信息以及社会发展动向,对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从容应对遇到的新情况。针对学校文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而出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进行高效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推进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主旋律,集聚着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品格风貌等,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信念和骄傲,是大学生奋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学校塑造以办学目标、教育思想等为主导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学校精神文化,使学校的人、事、物都要承载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生便可以更全面接触学校文化,处于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潜移默化,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深入感悟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唤起对理想、高尚人格的追求,培养自主、自尊、自强、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自我管理的理念
学校明确大学生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主体,与学生形成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不断引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激起他们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的动机和需要,增强自我管理的原动力。大学生则应逐渐体会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已将自己列入了学校建设者的行列,以“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来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为自己的成才负责努力,为学校的进步献策出力。
(三)优化整合并高效利用学校资源
1、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在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利用校园资源的具体情况,及时提供最新信息,使学校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根据其学习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掌握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大学生在掌握利用资源的方法后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选择选修课,学校利用图书馆、校园网、教务选课培训系统、社团活动等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接触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实践自我管理。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后,老师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自我整合学校资源,从而形成独立个性的自我管理方式。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加导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等。
2、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它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分享学习资源,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通过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能让学习者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相互交流探讨,选择合适的学习组织形式,及时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保证学习者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3、丰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
学校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尽力提供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必要的场所、条件、经费,完善和巩固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自律中心、班级、社团、教室、学生公寓和网络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运作,突出自我教育约束和自我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型的组织建设,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逐步独当一面,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主独立、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生则围绕自身的基本活动建立如学习自律、勤工助学、权益保障服务、公寓管理、伙食管理等组织,通过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和各部门助理等,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兴趣等开展各种社会考察、创业就业等活动,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扩大知识面,增长才干,增强实践效果,直接检验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
在大众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研究,完善基地建设,加大师资,加强由专业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骨干、大学生本人组成的,从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多层次立体服务网络的建立健全。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学生档案,(下转第19页)(上接第9页)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训练教育。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辅导教育能使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环境,确立自我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评价指标付诸于行动,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能使大学生了解自我的心理品质,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完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调适和环境适应能力,保持乐观心境,优化人格品质,科学进行心理自我管理,保证身心健康发展;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与未来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实现共同进步。
(四)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评估体系
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评估,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缺陷进行纠正的重要手段,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努力搭建公开、公平、公正、激励相结合的平台,根据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评价规则、标准和分值,有效量化的考核奖励机制,定期根据监督记录进行考核分析、评奖评优。由来自外部学校管理者、群体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大学生个体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形成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通过大学生个体、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管理者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的自我评价和相互间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结合完善评估体系,实施效果公平化,可以使评价更客观,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进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赵淑敏.论大学生自我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3.
[3]刘凯.学校文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12.
[4]余东晖.大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实施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储志新,王永利,余圣陶.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及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6]姚春芬.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09,12.
[7]刘云,邓玉林,王超,高珍.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大众商务,2009,2.
[8]崔文子,杨俊福.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9]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 篇五
教育的根本不是传递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下是“学生自我管理理论探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教师能够传递的知识是有限的,能够管束学生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随着信息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自我,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此同时,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日渐丰富,使得学生面临更多的诱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变得更加重要。了解和应用自我管理相关理论,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概念界定
概括来说,学生自我管理就是学生在没有他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己管理自己的意思。具体而言,学生自我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就是学生自己理解学校的规则、制度、要求,结合学校的规则、制度、要求和自己的偏好,设定短期和长期的自我管理目标,并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加强对自我的教育,发掘和调动自己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和自我價值要求的个体。
二、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管理学理论
自我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学的概念,是一个基于管理目标、管理计划来开展的管理活动,只是管理的对象是自己。因此,管理学理论对于学生自我管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的。其中,激励管理理论是最重要的自我管理相关的管理学理论。激励管理理论通过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来驱动学生自我努力和自我优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激励管理理论属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分为多种流派和分支,下面对主要的激励管理理论进行介绍。
1.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多个层次,这些层次由低到高,由生理逐渐上升到心理。马斯洛指出不同的个体的主要需求是不同的,而个体的主要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自己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的。基于这个理论,不同的学生、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主要需求各不相同。学校应该在基本的学业要求的前提下,允许自我管理目标的多元化,不要唯分数论,同时给予学生好的平台和机会,使得学生的自我管理目标有机会转化为现实。基于这样的学校制度和氛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够有效激发出来。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把激励因素分为两个部分,有些因素的满足能够对个体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但是有些因素的满足对于个体的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并不大,也就是说,从激励的角度来说,对于个体来说,这些因素是否满足并不是很关键的。学校在强化激励管理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激励因素的多元化、多层次,又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出哪些激励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关键,是真正的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激励因素,并将这些激励因素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够在节省学校资源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抓住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三、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管理是指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只有学生能够自我控制不良情绪,保持理性思考,才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品质。因此,与情绪控制、提升自我认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认知心理学主要就是探究信息从表征到进入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处理、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学生在认知过程的推动和阻碍因素,学校都应考虑到,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信息输出渠道,有效激发促进因素,规避阻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自我存在的问题、找出自我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自我问题方法的能力,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教育学理论
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属于教育范畴,与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也有很多。其中,基于认知心理学而形成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价值。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该理论解释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只有加强自我管理,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和间接经验,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 成长与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2.2.2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3.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还必须坚持不懈、狠抓落实,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纸空文。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2.1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杜绝一些学生走后门等不良行为,克服学生的功利化思想,将那些有热情为广大同学服务且责任心强、思想品德好的优秀同学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对于学生骨干人员,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的磨练,增长其才干,培养其能力,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端正动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3.2.2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如早操、寝室、晚自习、上课考勤、教室、班级等方面的管理,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3.2.3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主动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难尽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应创造良好的竞争与育人环境,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扩大学生干部群体,给全体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机会。高校应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加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力争以心交心,以理服人。
管理活动首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如果在交流中忽视平等性与理解性,管理必然失灵。行政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当考虑的首要关系,学生管理层要简政放权,在学生的宿舍、伙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发挥学生自身作用的同时给予恰当的行政指导及引导,以平等对话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关注正在发展、成长的学生,既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即管理实践中,体验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进而张扬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理论要与时俱进,管理实践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现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鞭辟入里,恰到好处。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把加强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管理活动来教育学生,以育人来促进更好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2]朱文.新世纪高校大学生管理初探[J].前沿,2003,(4).
[3]许明璋,彭卓,张毅博.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5.
[4]赵留舜.高校大学生厌学倾向初探[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3.
[5]杨桂敏.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