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研究论文【精简4篇】

文学鉴赏研究论文 篇一: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学探究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音韵美学是其独特之处。本文旨在探究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学,揭示其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首先,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学体现在其词藻的选择上。古代诗人注重音韵的和谐,追求字、音、意的统一。诗歌中的字词往往具有特定的音韵节奏,通过押韵、平仄等手法,使整首诗歌在朗诵时更具韵律感。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秋夜将晓出篱门,忽觉一枝春欲动。”这里的“篱门”与“春欲动”押韵,使整句诗歌更加和谐。

其次,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学还表现在其句式结构上。古代诗歌多采用四、五言句式,通过平仄的变化和韵律的把握,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感。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的句式短小精炼,通过平仄的变化,使整首诗歌具有流畅的音乐感。

最后,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学还在于其语言的形象性。古代诗人善于通过音韵的运用,创造出具有形象感的诗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景物或情感。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里的“好雨”、“春乃发生”通过音韵的运用,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春雨的美好与生机。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学对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词藻的选择、句式结构和语言的形象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提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研究论文 篇二:《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意象艺术是其独特之处。本文旨在探究《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揭示其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首先,意象艺术在《红楼梦》中的体现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花、树、水等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贾府人物的精细刻画,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意象世界。例如,作者通过对黛玉的描写,将她比作“一枝春梅”、“潇湘妃子”,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其次,意象艺术还在于其丰富的象征性。《红楼梦》中的意象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通过对象征物的运用,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思想等。例如,荣府中的牡丹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富贵与荣华。而林黛玉所爱的薛宝钗,则被比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了她的善良与温柔。

最后,意象艺术还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形象的精心构造,使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更能够通过意象的运用,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对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提升对《红楼梦》的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研究论文 篇三

  中国的电影从其根本的归属上来说,应该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传播技术的革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足以支撑起商品经济中个体的多元化的需求,从而使得大众文化就具有了诸如蕴含内容的通俗、思想艺术的流行、艺术形式的娱乐性等特点,中国文学电影鉴赏改编基于此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基于文学作品基础上的电影改编不仅会得到大量文学作品粉丝的支持,而且还会造成审美期待,产生较好的市场效应,本文是立足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从理论基础、艺术创新,以及前瞻性展望等方面来对本课题予以研究。

  从实质上而言,大众文化就是一种借助于现代传播技术支撑起来的文化,因此将电影等艺术涵盖在内,这就使得电视电影艺术的发展受到大众文化的直接性的引导与决定。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之一的文学作品据此而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互动性的关系,电影的发展一方面会受到文学创作的决定,但是,也会对文学创作起反作用,二者是在互动中趋向于进步。

  一、电影改编的文学性鉴赏的理论基础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的德国,其主要的代表者是H.R.姚斯和W.伊泽尔,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的主观性的感受是艺术作品成功关键,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浅层次的阅读、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对作品社会价值探究等阶段,这就构成了阅读的接受效果,在接受美学理论看来,阅读就是一个互动化的过程,所谓的互动就是指作品的创作者、作品的读者、作品内的主人公等方面的互动与交流,由此形成接受美学“三要素”理论,即文学的创作、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这意味着,接受美学下的文学审美的视角着眼于社会大众,从而使之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价值。

  (二)审美公众理论

  审美公众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夫海纳,来源于其著作《审美经验现象学》,因此审美公众理论又可以被称为审美经验现象学理论。杜夫海纳认为社会公众在审美的实践中并不是没有作为的,作为作品来说,社会公众的认可才是最终的目的,在对作品的审美中,社会公众可以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或是自己的影像,从而将其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从社会公众的视角来说,对作品的审美欣赏并不是固定化与被动的,而是主动性的欣赏,带有自我情感的映照与注入,不同的社会公众基于个人审美水平与审美方式的不同从不同的视角来实践自己的审美活动,从而在事实上形成了对审美对象的多元化解读,

  二、电影改编的文学性鉴赏分析

  (一)电影改编文学性的艺术特点

  电影改编文学性就是在忠实文学作品原著基础上的创新,就本文来说,所谓的忠实就是指对原著中的思想情感与主题的忠实,创新则是对人物与情感的创新,但是这一创新都不能够偏离主题。

  1.忠实性。忠实性就是忠实于文学作品中的原著的思想情感与主题。电影艺术就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正确的传达出某种情感,以此来增加受众的忠实度,这也就成为电影艺术定位的关键,这对于文学电影改编尤其如此,改编文学作品而形成的电影前提就是将电影艺术产品定位为大众化的电影,这一类电影主要是表达社会中的某一普通群体的社会生活与情感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电影改编文学性会大大受制于原著,这是因为文学性的电影改编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原著所积累的大量粉丝与原有的人气,这都是文学电影改编成功的优势之所在,相对于文学作品,电影艺术必须要忠实于原著思想情感与主题,否则就会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的情感需求。

  2.创新性。一是人物的创新。在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中,人物的塑造与情节都需要予以创新,一般来说,在人物改编的层面而言,人物的性格不需要出现大的变化,但是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主题与情感而增加、删减部分情节,或是是将主要人物变为次要人物,或是将次要人物上升为主要人物,甚至于增加具体的形象。二是情节的创新。情节是小说与电影中的关键性的组成部分,在表现主题、体现人物发展的命运、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较好地对情节予以安排就成为了文学作品与电影共同的任务,但是情节安排与文学作品的情节安排是有差别的。电影基于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必须要以流动性的镜头完成主要情节的叙述,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主题表现、情感外泄、形象塑造等目标,电影据此就必须要借助于删减、增加等手段来部分对情节予以改改编,这一改编不但会依据主题与情感,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强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

  (二)电影改编文学性艺术鉴赏

  1.大众化的主题。就我国的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的实践来说,其文学性主要是从主题的视角来分析,大众化的主题将会适合受众的审美期待,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审美价值。就以青春小说类的电影改编为例,青春文学类的电影改编着力于体现出“纯净、唯美” 主题,在受众欣赏电影的时候,电影艺术中的人物的情感与唯美的画面逐渐渗透到受众内心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这是因为, “纯净、唯美”的主题与作者具有直接性的关系,其作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写作的,因此具有直观性与真实性的特点,这自然就会对文学电影的改编造成影响,生活情节与人物塑造可能会发生改编, 但是其中纯洁与朴质的情感却是恒定的,这也就成为其魅力呈现的主要原因了。

  2.超越受众期待视野的电影叙事艺术。一是叙事的风格。我国当前电影改编文学性中的叙事就是一种含蓄性的风格,即在电影的作品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加以放大,从而使得情感可以从电影艺术之中向受众延伸,达到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交融,《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小时代》、等文学电影就是以普通群体的真情实感作为主旋律,其中所蕴含的朦胧的感情、淡淡的忧伤都是这一类电影艺术的卖点。二是叙事法则。我国的文学电影的叙事法则就是简约平淡,在进行改编的时候,就是要使受众在对影片的欣赏的过程中找回自己过去美好的回忆,达成心灵的共鸣,引发受众的感慨,为达成这一要求,主要是子在叙事中娓娓道来,在人物的塑造中则是注重平凡性与普通化,在情感的表现上强调真实与平淡,《我们终将逝去的》中的赵永世永远是一个纯洁而又充满善意的形象,身着白色的T恤衫、牛仔裤,每天都骑着一辆自行车,从主观上总是使人感觉到过于简单,这就与其单一化的思想性格与行为形成一致性。

  3.互动性的影视语言。在本文认为,影视语言就是声音的元素,互动性就是指电影中的人声、效果音与背景音乐会在渲染气氛的基础上对受众产生影响。就以人声为例。

  人声是电影改编文学性着力于体现要素之一,人声就是指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等,借助于对白、旁白或是独白,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旁白就是电影画面中的声音,借助于旁白就可以传达出更加丰富与特定化的信息,其目的就是要对对白或是独白做出必要的补充,从而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性格的完善;对白就是电影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达,可以起到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出人物思想的作用。

  三、提高电影改编文学性的前瞻性展望

  (一)文学电影创作趋于“快餐化”的发展方

  提高电影改编文学性将会对文学电影创作产生直接影响,即电影创作应该以提高大众化文化审美水平作为自己发展的标准,在其创作的实践中,切实把握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与精神导向。就目前来说,70后、80后、90后已经成为电影受众的主体,这一群体具有知识面广、审美欣赏能力强,但是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的特点,因此需要一种“快餐式”的文化,这就需要在文学电影创作的时候,将电影情节的生活化、内容的简单化、人物的诙谐化作为创作的主要标准,从而起到了既娱乐身心,又可以满足对自己过去美好生活回忆的目的,文学电影创作据此就具有明显的发展方向。

  (二)在电影改编中应用新媒体技术

  电影改编文学性的提高还应该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的环境中,立足于现代科技实现文学电影创作视觉转向是促进电影改编文学性提升的经验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视觉转向与大众文化之间有机融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文学电影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主要是将视觉贯穿于主人公的意识流,从而以电影影像的具体形式来予以呈现,给受众以生活的真实的心理感受,这一感受还会大大激发出受众的联想与想象,由此而产生心理的共鸣。

  四、结语

  本文认为:忠实性与创新性是电影改编文学性的艺术特点,在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实践中,通过大众化的主题、超越受众期待视野的电影叙事艺术、互动性的影视语言等途径使得电影文学性凸显,在以后的发展中,为切实提高电影改编文学性,就应该从“快餐化”文化的发展趋向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这两个方面来予以着力。

文学鉴赏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文学教学。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辞》一文中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明确地表示: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他还主张编两种课本:(文学读本》和《语文读本》。他说:话文课一本《语文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双管齐下,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如此高瞻远瞩为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而言之,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文学课的教育目的,是由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是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社会培养人才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所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上文学作品课才能达到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学作品课的教法和学法都要采用能体现文学作品特质的方法,即应采用体现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一,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了解内容,感受形象。卓越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些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能体会到它描写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地体会和对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其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其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只有着眼整体、准确鉴赏局部,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因此,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通过文学这一内容及形象的载体,去了解作品的内容,感知形象。无论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说,或是一篇散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鉴赏者的审美感知,也只有建立在文体的整体把握上,才能了解文学形象,发现艺术美。

  第二,理解形象,探求主旨;发挥想象,再现形象。前面谈及的把握整体,感受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一阶段。而理解形象,并在脑海中明晰地再现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感知是对文学作品表象的轮廓的认识,那么理解这个阶段便是从作品有机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人到作品内部的深层世界,对作品整体的各个层面进行具体化的品味认识。从文学鉴赏的实践看,理解是多层次的,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字面理解,对文章的外观理解。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接受作品的语言信息,包括理解作品的词句、典故、以及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也包括对构成意义的表象、结构、韵律、节奏,以及文章中特定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把握。总之,应启发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对人、事、物是怎样写的。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象征意蕴和文体的结构艺术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对形象的具体化的重建。所以,阅读鉴赏作品重在从把握文学语言切人,在脑海中立体地重建作者所写的人、事、物,进而去理解和把握形象。

  第三,激发感情,独立思考,评价形象;反复涵咏,熏陶情操,创造形象。对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作品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感知作品的基本内容、主体形象和事件。怎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作品内容的展现,探究作品是运用怎样的基本形式和艺术手段,把他对人生的体验传达给读者的,这就是理解形象。为什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的奥秘,进而深悟形象,评价形象。只有实现了这一鉴赏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实现文学鉴赏的优化效应。所以我们认为,文学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人手,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下面简要谈一谈文学作品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段:一、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对于这方面鉴赏,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人手,体会其表现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力量,特别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二、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对于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修辞方法的辨识上,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其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体会其对表现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力量。三、鉴赏恰当运用表现方法的表现力量。好的作品为表达一定内容,往往恰当地选用了一些表现方法。对比、衬托、联想、象征、虚构、夸张、讽刺、渲染、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方法(白描、细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方式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方法。鉴赏时,既要弄明白作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又要搞清楚这些表现方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作品不使用此种表现方法,而用其它的,那么这篇作品能否产生与原来一致的表达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应重视表现方法的鉴赏,因为只有在阅读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写作时主动地积极地选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并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因为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四、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有机作品的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材料的选取(完整事件或片断,现实或梦境,今或昔,人事或景物等),材料的剪裁(详略),材料的布局、开头、结尾,过渡(词、句、段)、照应等,都决定于作品的内容特点和主题。

  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为了深人认识文学鉴赏中的这个根本问题,让我们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作一具体探讨和阐述。这篇散文写的是荷塘及月色的妙境。初读便可让人认识到,作者把荷塘及月色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殷实美与空灵美相融合、互辉映的人化的第二自然。作者笔下的一切,荷塘也好、月色也好;热闹也好,冷静也好;歌声也好,倩影也好;喜悦也好,哀愁也好,全都笼罩在一团烟雾里,隐隐约约,没精打彩,静物的隐秀动静,情感的藏露隐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和谐美和朦胧美的享受。鉴赏至此,仅仅是弄清了怎样写的问题,还没切人文体结构的深层领域,更重要的是还要深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对作品形象作出评价,揭示其艺术结构的奥秘。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具有朦胧之美作者投射于物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便会明白:作者不

满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严酷现实,以及他苦闷、仿徨,希望有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心情便是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因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全都打上了这种情感的烙印。而作品中的我,一个同情革命、要求进步,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回天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便会在读者面前再现出来。同时,读者的情操也随着阅读被熏陶,被升华。阅读进人到了这一境界,才算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精神和形象的深沉底蕴。在文学阅读鉴赏中,感知形象、理解形象、深悟形象,构成了阅读鉴赏的三个阶段,这也正是鉴赏心理的运行轨迹。在文学课教学中,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深人,往返流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深悟形象,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优化效应。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教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无论是朗读、想象、联想还是分析、讨论、评价,抑或是使用挂图、影视手段进行教学,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均可拿来一用。

  参考文献

  1、文学鉴赏中的未定点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探索刘真福课程.教材.教法1999-08-20xx

  2、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矛盾焦点语境差李苏鸣修辞学习1994-08-157

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精彩3篇】

小学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切实抓好小学的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抓好小学教育质量,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
论文2011-05-04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精彩3篇】

浅谈城市内涝防治的思路分析论文(优质3篇)

摘要: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管线越来越密集,部分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排水管道建设标准低、收水口堵塞、河涌水位顶托、管道结构和功能性损坏等原因出现内涝的情况,内涝造成不少街道、商铺、停车场被水淹,...
论文2018-03-05
浅谈城市内涝防治的思路分析论文(优质3篇)

医学护理学毕业论文(经典3篇)

导语:稳定患者情绪,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入院后受医院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使患者情绪不稳定。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医学护理学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参考。 医学护理学毕业论文 摘要:在医学教育中,护理教育是很重要的...
论文2015-01-03
医学护理学毕业论文(经典3篇)

网络的论文【通用3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网络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论文2017-08-03
网络的论文【通用3篇】

浅谈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实用3篇】

一、利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教师的形象、个人品质、师生关系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明显的。现在的学生是一群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的,还没有定型,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群体。教师良好...
论文2017-02-04
浅谈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实用3篇】

学习型组织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优秀3篇】

摘要:概要总结学习型组织起源及基本概念,对目前较为成熟的四种学习型组织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组织学习及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模型 一、引言...
论文2014-01-03
学习型组织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