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理论论文(推荐3篇)
中国艺术理论论文 篇一
标题: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表达与审美价值探析
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意境表达和深厚的审美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本文旨在探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表达方式以及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描绘。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义,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进行精心的构图和描绘,以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共鸣。绘画家常常运用笔墨、色彩、构图等手法,通过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气势和情感意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往往充满着诗意、哲理和思想深度,使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思考。
同时,中国传统绘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的特质和艺术性,它与文化、历史、哲学等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凝聚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例如,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强调虚实结合、留白的运用,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此外,中国传统绘画还注重审美的道德教化作用,通过对人物形象、风景景物等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启迪。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表达和审美价值是相互关联的。意境的表达使得绘画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审美价值则赋予了绘画作品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表达和审美价值的探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字数:619)
中国艺术理论论文 篇二
标题: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认同与创新精神
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袭了传统艺术的文化基因,又展现出了自身的创新精神。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认同与创新精神,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在文化认同方面,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艺术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新解构和再创造,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和表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中国当代艺术家常常将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这种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作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创新精神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创新精神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突破和创造。艺术家通过对艺术媒介、材料、形式的创新,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的独特表达,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和形式,也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认同与创新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认同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创新精神则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作动力。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认同与创新精神的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字数:624)
中国艺术理论论文 篇三
有关中国艺术理论论文
现在因工作关系认识的新朋友,谈起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多半会讲到他们入手的本社图书,几本“中国最美的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其次就应该是这套白色封面的“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很多人会说他们自费买了不止一本。作为这套书的责编之一,每每此时都如沐春风,这样的好时光在漫长枯燥的编辑生涯里如吉光片羽,不多,却重要而珍贵。那已经出版的16册白色小16开本图书立在书架里,已经是苏美社的一道品牌风景。每一个品牌都不是凭空落地的,尤其是在像图书出版这样需要长期投入深耕细作的领域,形成今日这番枝繁叶茂的出版图景,必然需要严格有序的生产养护流程,本文试着从一个参与责编的角度,梳理呈现一条图书品牌成长之路。
缘起:书单就是方向
丛书缘起于2009年初,当时我社开始策划一套“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浙江大学的沈语冰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外版书单,里面包括十余册经典的艺术理论著作。在这套译丛出版3册之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于2012年正式将我社的艺术理论经典图书吸收入“凤凰文库”,设为“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旨在做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理论图书品牌。
最初阶段的选题整合工作,身为执行主编的沈语冰教授贡献良多。在策划案中,关于出版理念是这样表述的:“本系列丛书的书目选取,秉承‘立足当代,传承经典,推动学科建设的理念,有系统、有深度地翻译、介绍西方美术理论与批评的权威著作,梳理其历史和现状,勾勒其演变、发展的地形图,标出其枢纽或重镇,同时兼顾推介国内该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丛书内容涵盖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既有关涉艺术理论的本体研究,又有对艺术思潮的深入透视,还将聚焦艺术与经济社会关系的解读。”和这一主旨相对应的是,沈教授同期为我们提供了在《197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理论概览》(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詹姆斯·艾尔金斯特地为沈教授撰写的文章)的基础上,并综合多种资源,将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的全部材料进行的类目划分。在这份文本上,他逐条进行简明的解释,并指出其代表人物与名著,最后提出需要引进的原版书目。这相当于一份勾画了西方美术理论与批评权威著作重镇的地图,包括形式主义与现代主义、图像学、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的社会史、符号学艺术史、反现代主义、体制批评、关系美学、精神分析、视觉研究等20种美术理论及批评类目。最初的书目几乎可以对应到上述每个类目之中,也就是说,这个初始书目不是随机的经典遴选,而是有布局的精选规划。
在文库的主编人选方面,我们以保证丛书的学术水准及全国性的学术影响力的层面,从学者的学术背景、知识构架、研究方向及个人学术专著等诸方面权衡考虑,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范景中教授担任主编,由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常宁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另不定期地聘请国内艺术理论研究界资深教授或知名学者担任艺术顾问。在现已出版的16册图书中,沈语冰教授执行主编11册,常宁生教授执行主编5册,书目最初推荐者即为执行主编。
丛书策划之初,我社提出了平衡重版书与新书的'比重原则:在重版书的选择上,以“学术价值”为第一准则,从我社自2008年出版的数十种艺术理论著作中精挑细选,保证入选图书的学术质量;在新书序列中,则有近40册相关书籍备选,当时已有十余册已进入翻译和编校阶段。所有书目既包括艺术理论研究的经典文本,又涉及学科前沿研究的最新论著。目前,已经出版的16册图书中,新书为10册,重版书为6册。
上路:一场从引进到出版的马拉松
丛书书目大致的出版流程是:执行主编提供书目、出版社审定并寻版权、版权签约、委托译者、译者交稿、执行主编初审、排版三校、特约审读、执行主编审读、社内三审、付印出版等流程。
在2011年底起草的那份策划案中,第一批出版计划:7册,其中重版书5册,新书2册,均为西方经典艺术理论研究著作。在该计划制定时,我社已经完全拥有了这7册书的简体中文出版授权,同时还拥有另外5册图书的授权。回头再看,5册重版书修订并不难,2册新书出版也是顺理成章,唯有另外那5册作为储备选题的图书,出版流程相对周折。因为前期部分书目在催稿编校中,未来的储备书目在寻版权接洽中,编辑一直没闲着,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已引进版权并签订翻译合约但尚未交稿的书目。这5册书目中,仍有于2010年左右签订版权合约却因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出版的,频繁的催稿,甚至中途更换译者的状况,也不只出现在一本书上,一时间编辑和版权经理都在疲于应对外社的催问和社领导的批评。周折并不可怕,对于所有的开拓者来说,也必然要付出无经验的代价,虽然当时无比煎熬,经过了之后,各种经验和反思,也成为了出版社和责编的工作财富。
丛书自2012年正式立项以来,先后有六位编辑担任责编,三年时间累计出版16册,总版权签约册数将近40册,已经分别向凤凰集团出版部报送了4次选题计划,共计30余册,翻译中和编校中的书目比例约为2:1。
护航:好译者就是半个主编
在文库策划之初,我们就和凤凰集团出版部负责人以及主编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一定要约请国内一流的最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做译者,这应该也是大众普遍的共识,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事非经过不知难”,最初我们计划约请的一批重要学者,得到的回复集中在“事情太多,没有时间”上,据说有些学者的翻译工作量已经排队到了两年以后,我们只能望而却步。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不赞成学者碍于情面接下译事,却因精力有限转给研究生翻译的情况。编辑需要对译者有直观的判定,可以确认对方能够如期保质保量交稿。为此,我们也走了不少冤枉路,所幸的是,在目前出版的16册书目中,除了2册中期更换译者、1册因译稿质量问题长时间返工外,其他均算妥善完成。
目前该丛书的译者队伍,多为高校的中青年学者,相比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他们更有时间和精力苦坐书斋耕耘译事。虽然在目前国内高校的学术评价制度上,专著要远胜于译著,且译著并非评职称的硬性砝码,我社开具的译酬尚不能和他们付出的一两年甚至三四年心血对等,但他们依然愿意参与付出。每念及此,都会想起沈语冰教授发起的“西西弗斯艺术小组”的宣言:“西西弗斯,典出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反复劳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盖因美术学,尤其是现当代西方艺术史论,在国内人文学科领域长期积弱、文献匮乏,小组希冀以西西弗斯精神为勉励,积累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文献,促进艺术知识和学术思想传播,推动当代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所有在当下年代毅然从事学术译事的译者们,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好的译者需要做到“信、达、雅”,道理人人都懂,但做起来千人千面,尤其是在艺术理论翻译领域寻觅良才着实不易。首先是专业水准,我们的首选要求从来不是外语水平,而是艺术理论专业水平,下限是艺术理论专业博士,同时兼具上佳的外语水平,有译著经验者优先,有海外留学背景者优先。仅仅这两项要求还不够,我们还会综合考虑该学者的工作态度、口碑和学术水准,即使专业和外语水平再高,如果做事不靠谱,我们也是断不敢用的。我社之前也吃过译者择选不善的亏,前期烦难,匆忙选定,后果几乎是一本书的灾难史。好的译者不仅能够让一本书平安顺利地在中文大地上生根,也会让原著者的精彩论述再现光华,良好顺畅地实现跨语言文化传播,从这个层面上讲,好译者的作用确实不亚于半个主编。
该丛书的译者中,有沈语冰、常宁生两位执行主编以及丁宁、董强这样的大咖级译者,也有何海、刘凡这样的有一定国际视野的艺术家,有王玉冬、何卫华、匡骁、张晓剑、殷树喜、诸葛沂、冯白帆等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艺术专业骨干青年教师,还有陶铮、金影村、毛秋月等几位沈语冰教授的优秀博士生,丛书主编范景中教授的两位高徒郭亮和梅娜芳也是我们的译者,不一而足。译者毛秋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派赴美交流访学,就是跟随她承担译事的原著者迈克尔·莱杰学习研究,我社约请译者在先,她访学在后,只能说是命运的巧妙安排,有这番背景的译作必然是与众不同的。在《重构抽象表现主义》一书的中文版序和译后记第四部分中,读者们能看到一对有缘万里来相会的中外师徒鲜活的身影。类似的故事几乎每本书都有,此处无法一一呈现,有经验的读者都会仔细去读被精心写就的译者导论或译后记,探寻着每本书的幕后故事。
重复过去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当真是在用做好每一本书的心态在做这套貌似高冷的艺术理论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逐渐看着这件事从一个书单,变成一本本书,进而形成一个图书品牌阵列之后,我们还
需要做的,唯有坚持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