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浅论(通用3篇)
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浅论 篇一
习语是每个语言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反映了该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也不例外,它们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首先,在英汉习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时间相关,例如"Time flies"(时光飞逝)和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些习语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重视和追求效率的态度。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习语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例如"人生如梦"和"千金难买心头好"。这些习语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人情味的关注和对情感的重视。
其次,在英汉习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对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态度。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权力和社会地位相关,例如"To hold all the cards"(握有所有的筹码)和 "To have the upper hand"(占据优势)。这些习语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竞争和权力的追求。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习语更注重团队合作和谦虚,例如"和衷共济"和"宁折不弯"。这些习语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和谐和谦逊的重视。
最后,在英汉习语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不同态度。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自然环境相关,例如"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背后有银色的衬里)和 "To go with the flow"(顺其自然)。这些习语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乐观和自然的态度。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习语更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例如"天人合一"和"众生平等"。这些习语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和平等的追求。
总的来说,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在时间观念、权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态度。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习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同时也能增进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浅论 篇二
习语是每个语言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反映了该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也不例外,它们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首先,在英汉习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社交和人际关系相关,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和 "To break the ice"(打破僵局)。这些习语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友谊和社交的重视。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习语更注重家庭和亲情,例如"家和万事兴"和"亲如手足"。这些习语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其次,在英汉习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态度。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相关,例如"Every man for himself"(人人为己)和 "To each his own"(各有各的)。这些习语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追求。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习语更注重集体利益和共同责任,例如"团结就是力量"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习语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最后,在英汉习语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中西方对教育和学习的不同态度。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学习和知识相关,例如"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和 "To hit the books"(用功学习)。这些习语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习语更注重实践和经验,例如"纸上谈兵"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习语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实践和经验的重视。
总的来说,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在人际关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教育和学习等方面的不同态度。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习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同时也能增进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浅论 篇三
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浅论
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摘要:本文从习语这一语言形式入手,探讨了习语在国民性格、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和民族心理等方面所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关键词:语言;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习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在各种语言形式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习语,因此习语在体现各种文化之间差异的方面也是较为明显的。本文正是从中英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入手来讨论中英两国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习语上的表现。
习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者简而述之。
第一,国民性格方面的文化差异。国民性格方面,中国人朴实、谦虚、宽容、无私;英美人的性格则是开朗、外放、重视自我、用较强的自信心,有时甚至会有些孤傲。汉语习语如“随遇而安”、“适可而止”、“安分守己”等都表现了中国人中庸、知足、明哲保身的为人处世观;而英美人则大胆豪放,喜欢独辟蹊径、追求创新,不安于天命等,如“no money,no honey”,“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此类习语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同,那么源自风俗习惯的习语表达的意思或形式也就不同。从饮食习惯来说,大米和面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汉语中就有许多跟饮食有关的习语,如“偷鸡不成蚀把米”、“吃饭吃米,说话说理”等;英国的主食主要是面包,在吃面包时配黄油和果酱即营养又美味,与面包有关的习语在英语中也是很常见的,如“bread and butter”;“out off bread”(失业)等。
第三,制度方面的文化差异。英中两国不同的制度文化是其不同语言形成的原因之一,对于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来说也是一样的;这一点仅仅从中英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可以看到。例如:“龙(dragon)”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象征着权利、尊贵、吉祥、成功和力量。汉语习语有许多与龙有关,如“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然而在西方龙却被视作一种残暴、狰狞、恶毒的猛兽怪物。西方常称凶狠暴躁的女人为恶龙,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由此可见,制度文化的差异导致同一种动物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使人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联想。
第四,宗教方面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一般多信奉基督教,《圣经》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深刻影响着整个西方文化。因此,有大量习语出自《圣经》,例如:“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Judas kiss”。中国人则多信奉佛教、道教,因此也随之而来了一些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习语,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第五,历史典故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文化信息。许多英汉习语来自典故、神话、传说、寓言等。汉语习语如“匡衡凿壁借光”、“女娲补天”、“刻舟求剑”等。英语如“someone’s name is mud”;“the wolf and the lion”;“An apple of discord”等。这些习语,都与各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只有理解其文化内涵方得其义。
第六,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比较突出的有勤劳简朴,自强不息;务实谦虚,和蔼中庸,热情好客;家庭为重,喜群居;讲究同堂之乐和孝道等。汉语很多习语就有这些心理的反映,如:“细水长流,遇灾不愁”就
体现了我们要勤俭节约;“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则体现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民族心理。然而英国人的民族心理与中国人的则大不相同:孤傲,自大;讲究文明用语,友善礼貌;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不愿被家庭束缚,特别注重隐私;感情冷淡,性格缄默,刻板;幽默,崇尚乐观主义精神;大胆创新,勇于冒险等。在英语中,他们是否定“自谦”这种态度的,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当面对别人的夸奖时,中国人常觉得不好意思,而英国人则会欣然接受,回答说“Thanks”。英国人又非常注重隐私,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经常问的“干什么去啊”、“去哪儿啊”、“你多大了”等,在英国人看来是侵犯他们隐私的。
第七,宠物观念方面的文化差异。中西的宠物观有相同的部分,但更有迥异的部分,而这迥异的部分反映在与宠物有关的习语中,则形成中英习语的有趣差异。例如,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西方人最喜欢的宠物之一,与狗有关的习语自然也是不计其数的,“a lucky dog”(幸运儿),“If the old dog barks,he give the counsel(老狗叫,是忠告)”,“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然而,狗在中国名声却大不一样,人们对狗的理解有时带有讽刺、侮辱的意味,狗常用来比喻自私、卑鄙的人,如“狗崽子”、“狗腿子”、“狐朋狗友”等。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造成了英汉习语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意思上的不同,也因之妙趣横生,而误解和麻烦也可能潜藏其中,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