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综述论文【精简3篇】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综述论文 篇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命科学领域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逐渐受到高校教育界的重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对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进行综述,探讨其教学方法与效果。
首先,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被动接受。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例如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命科学知识。此外,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还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内容较为繁杂,学生容易感到压力较大。此外,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和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总之,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坚实基础。然而,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为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综述论文 篇二
近年来,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进行综述,探讨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
首先,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的生命科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如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等。此外,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通过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其次,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肯定。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命科学知识。此外,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内容较为繁杂,学生容易感到压力较大。其次,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和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坚实基础。然而,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为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综述论文 篇三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实践综述论文
1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合理安排
《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宽广。本着钱伟长校长“培养学生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选择和实践教育能力”教学目标[3],结合上海大学自身的教学管理特色,我们对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调整。首先,从学校短学期制对教学进度的要求出发,综合国内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相关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团队成员自身专业背景的分类,我们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绪论、生物化学、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生态、遗传、基因工程和食品。每个专题由2-3位相关研究领域具有8-10年教学或研究经历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对提交教学团队的教学PPT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和模拟讲授,最终形成课程讲授的统一课件内容标准;其次,根据每个教师的个人特点,开展多人合作授课和一人单独授课的模式相结合;最后,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兴趣点,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其在标准课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和授课形式的变通,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
2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编写新教材
鉴于学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的特点,国内已有的教材很难完全与之配套;因此,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体会以及他们对学校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建议,我们开展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校的教学沙龙的交流,汲取其他院系在开设公共基础课过程中的经验为我所用,组织团队教师和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并邀请知名学者亲身授课,从中把握和提炼出现代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同时,结合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遵循钱伟长校长“大学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4-5],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新教材编写中突出了应用性强,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知识点的地位,同时结合生命科学自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特征,力求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知识性和应用性兼顾,适合学校4学期制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
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地区一所211院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完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我们的课堂同传统的教室,延伸到了整个校园甚至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中。上课内容和课件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利用学校的校内交流平台“乐乎社区”开辟各任课教师的专属在线交流空间,由任课教师每周2次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解决学生在课堂和课外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此外,利用公共网络资源中如QQ、MSN、微博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网络交流工具,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能随时随地将他们的问题和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延伸到了他们的寝室、餐桌、运动场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日常活动中;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根据需要去查找、学习、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知识的挖掘和学习。另外,加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合理安排本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本科教学的教辅工作。公共基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上课人数覆盖全校本
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作业布置、课堂测试或讨论都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十分繁重的课后批改和评阅工作,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生力军,他们平日就活跃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对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把握十分敏锐,由他们协助任课教师进行作业批改、评阅以及与学生互动探讨和交流,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建设中去,而且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生动、更具体地和学生进行详细交流,这也有利于建立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互帮互助,言传身教的帮带互动学习模式。与此同时,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本身而言,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利互补的实践。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如何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特点,这是对我们的又一重大挑战。我们尝试利用学院生命科学中心的公共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申请,任课老师协调,以及中心平台老师配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以及观摩实验的机会,通过开展“学院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实验室,将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验室中去体会和揣摩。同时,我们还计划结合上海大学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环节,在选课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进行独立创新实验的尝试,让他们能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4加强学习,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每门课程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都是不同的,学生既有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都会存在差异,所以必须要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应和解决。在我们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上述的各种日常交流手段收集学生反应的问题外,每学期结束时还实行学生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各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给出的评分和所提出的意见,我们进行汇总,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以及会同学生和其他学院教师共同座谈的形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次课程的开设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此外,选拔若干优秀的教师,通过参加校内的教学竞赛交流以及校外的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以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教学效果与待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应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在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被纳入了学校重点建设行列。但在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授课模式?怎样利用学院实验中心平台服务更多的学生,打造教学实验相结合的课程特色?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课程建设中继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