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6篇)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一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对我们的帮助和启示。
一、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1.1 沟通技巧的运用
心理学研究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和非语言交流等。通过学习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进而改善人际关系。
1.2 冲突解决策略的运用
心理学研究了冲突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策略,如妥协、合作和妥协等。通过了解冲突的本质和运用适当的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冲突,减少矛盾的产生,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二、心理学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2.1 自我认知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自我认知的方法,如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探索等。通过培养自我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2 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健康的保持和提升方法,如积极心态的培养、应对压力的技巧和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等。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人成长。
结论: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我们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并提高生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学的学习和应用,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二
心理学对幸福的影响
引言:
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对于我们的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幸福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幸福的培养方法。
一、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幸福的源泉和提升幸福感的方法。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幸福感与正向情绪、乐观态度和个人优点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培养积极心态和发掘个人优点,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二、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人际关系对于幸福感的影响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关系、友谊和社交技巧等,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和支持,从而提升幸福感。
三、心理学在目标设定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了目标设定的原理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目标设定策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制定可行的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提升。
结论:
心理学对于幸福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我们可以培养积极心态,改善人际关系,设定明确的目标,提高幸福感。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三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现代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现代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现代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现代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现代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四
【摘要】
当前,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实现人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在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还将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本篇论文简单概括了心理健康出现的背景,又主要从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
心理学;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影响及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满足时代的需求,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健康心理学随之而出现。健康的心理表现的是一种持续、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况,在这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并充分发挥自我潜力。但是长期发展以来,人们并没有充分重视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不过,近年来,健康心理越来越受关注。心理健康在保证人类健康的同时,对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显著作用和重要意义。
1.心理健康出现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心理学知识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普及,大家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自身认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都得到长足发展。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并且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这样的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的欠缺及人情的冷漠,也致使心理发病率严重,人们生活中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调,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以满足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我们主要从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
2.1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康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人们保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压力。学生因为压力无法正常学习和完成学业,而工作者则无法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严重者甚至不能过正常的生活。所以,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现代人如果不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及时调整,那么很容易就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亚健康”在全球范围及其严峻的形式下,对于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提供重要保证的就是健康心理学知识。
2.2 对人的潜能的影响
劳动创造了人们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满足生活所需。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越多的物质文化财务,那么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其得到的尊重也就越多。经过现代心理学研究得出,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着个人的创造性,也决定着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心理潜在能力能充分发挥,其工作效率与学习成绩也必然在心理不健康者之上,而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最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坚强、乐观等优秀品质,能够在困境与挫败中成长,激发和挖掘出潜在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
2.3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心理关系,其属于人们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真实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体中深受欢迎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一致。相反在集体中受到排斥的个性品质,也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悖。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与他人相处融洽和谐,其人际关系就好。同时,他本身的个性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也不断完善和变得越来越成熟。总之,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重要前提。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正常的智力状况、情绪稳定和积极乐观、意志力坚强具有良好的克制力,再就是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适度的反应能力。此外,正常健康的心理,还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的相符。
2.4 对事业发展的影响
高智商并不等同于高成就,一个智力高学习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在进入社会后作出一番成绩。这主要和人的健康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受智力因素影响,而其他80%则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则主要指的是心里因素中的调节情绪的能力、自信心与意志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自信心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再就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个人因素都影响到了这个人在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表现。一个人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人际关系存在缺陷的影响要比技术能力的影响严重。因而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与其掌握和运用健康心理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通过健康的心理调节情绪,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的保证事业的成功发展。
总之,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的健康状态中,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保证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有效提高。
3.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
拥有健康心理,掌握健康心理学知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对事物一分为二,对好的方面强调的同时,也要坦然面对不好的一面,一个人在有积极心态的同时,也不否认消极因素,那么在恶劣的情境局势中也能够寻求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建立健康的心理,要彻底将与过去失败有牵连的经验,消除那些影响决策的不良因素;建立自我目标,并持之以恒的去做去实现;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于面对挫败和困难;要多参加活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具体论述健康的心理对于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影响,指出了心理健康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要实现健康快乐的生活与工作,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保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知识极其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孙兴玲.《浅谈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年第15期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d,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4]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黄志雄.《心理学与生活质量关系的浅析》.民营科技.2012年第2期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五
摘要:
教育问题,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最为看重的一个问题之一,也是最复杂的问题让许许多多的家长及老师都伤透了脑筋。现在的孩子想法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更倾向于找到正确的心态,而不是用各种不适应的方式。因此要是把心理学融入教育中,那么教育中的问题就不会变得那样的复杂。
关键词:
贝尔纳效应 尊重心理 换位思考
一、 贝尔纳效应—用身体语言教育孩子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在埋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说什么都不听,怎么说都不听。”然而许多孩子也有很多不满:“爸爸妈妈总是啰嗦,唠唠叨叨都快被他们烦死了”,的确,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家长都是习惯运用语言,习惯通过语言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其实,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不少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只有7%的内容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而55%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体态等等来传达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完全可以将重心更多的放在身体语言上。身体语言更能表现感情,传达出爱。
(一)利用眼神
愤怒、责怪的眼神会让孩子觉得不安,甚至失去信心;而温和,慈祥的眼神能让孩子觉得温暖,能给孩子以鼓励。那么在孩子面前,父母就应该保持信任、亲切、期待的目光,即使在孩子犯错时也都这样做,会比打骂更有效果。因为这会让孩子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的根源,在自我羞愧中改正,孩子能自己看到希望,获得信心。特别在同孩子在谈话时,更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若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或想自己的工作生活,让孩子觉得无法沟通,产生隔阂,不利于以后交流教育的开展。
(二)注意姿态
父母的姿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遇事总是手忙脚乱、暴跳如雷或者表现出不雅的举动,猥琐的行为,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教育无法进行。如果父母在教育时运用的姿态大方得体,自然稳重,会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愿望,他们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姿态不仅本身就能感化孩子,还能让孩子更能明白父母的教导,因为这样是身体力行的。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单亲家庭的原因,女孩很调皮,邻居们常常觉得很伤脑经。并且在女孩犯错时,不会听见从家里传出的打骂声,大家都认为这家人缺乏家教。但是,女孩一天天大了,变得越来越懂事,热心善良,甚至成为学校里的学生榜样。人们觉得很奇怪,就问女孩:“你爸爸是怎么教育你的?是不是很严厉?有没有打骂?”女孩微微一笑说:“爸爸很少骂我,但是他会很直接教我这件事情该怎么做,那件事情这样做是错误的。而且是不是用爸爸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他很爱我。我能从爸爸的眼神里感觉到爱与关心,我很幸福!”所以,当语言变得苍白无力时,父母不妨试试用行动去教育孩子,不要只是局限去“说”,不要迷信去“说”。多用身体语言,更真实的去表达。
二、 尊重心理:保护孩子隐私权
中国父母自古以来都把孩子称作自己的“心头肉”,随时随地都是百般呵护,万般疼爱。但是现在有很多父母过度紧张的去关怀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遇见什么麻烦又不愿倾述,误入歧途。所以便去窥视孩子的隐私,这些父母往往固执的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保持神秘性,孩子的方方面面父母都应该理所当然的去了解,显然这是不明智的。
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位母亲发现在上初一的女儿最近总是心不在焉,面对自己的时候总是有什么话想说却欲言又止。于是,母亲趁女儿上学不在家撬开了女儿锁住的小箱子,发现里面有一封来自同桌的寓意朦胧的信。母亲很气愤,拿着信立即找到了学校,并且马上交女儿带回家进行教育。悲伤的女儿受不了刺激,夺门而出。几天后,大人们在河边发现女孩的尸体,母亲悲痛欲绝,却也无力回天。所以,即便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本着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心,但是一定要选对方法,选好方法,要不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就会出来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的现象。
(一)正确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东西。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也有拥有自己隐私的权利。而家长不要把孩子的隐私看得微不足道,反而要像看待自己的隐私一样去看待孩子的隐私。对待孩子的隐私家长应该以从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从侧面去关怀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一直都是最关心他们的,让他们自愿的去与父母交流,分享秘密。
(二)基本的信任
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不要去干涉孩子自己的个人世界。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成长,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在一些情况下,父母应该充分的相信孩子,让他们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相信他们是有判断力和解决能力的,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相信他们的。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和信任,反而更愿意同父母交流,隐私就不会那么多了。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孩子好,为孩子着想,就可以自私的走进孩子的隐私世界。那样既伤害了孩子的心,也影响着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父母的都需要明白:不要用爱的借口去做伤害孩子的事情,未成年人同样具有隐私权。
三、换位思考:以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经常可以听到许多父母的质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一遍又一遍的强调也听不进去。作为父母其实并不是注意孩子的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更多的是应该去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时候就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但是很多家长制很威严的父母也根本不去重视。其实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父母不去忽略孩子的想法,不去硬将自己的想法强压到孩子身上,做到将心比心,反而会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了解孩子的立场
换位思考,首先自然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一个问题,要给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少父母在孩子同样错误时都采取雷霆般的责骂,或者严厉的质问:为什么不记住上一次的教训,为什么还要犯错,不断的重复这样做怎么不好,那样做如何不对。却不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做这件事情时的想法是什么?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二)不要过高的要求
要做好换位思考,就不能孩子的要求过高。因为也许有的要求家长自己都达不到,又如何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呢?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一个成长的阶段于过程,而各个阶段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父母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用衡量大人或衡量自己的标准去对待孩子。作为父母,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且也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去要求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巴西的球王贝利,自小就是一个踢球很有天赋的孩子,他是父亲的骄傲。但是,有一次在街上父亲看见贝利居然在街上和比他自己大很多的不良少年抽烟。父亲很是生气,心里立即就有冲动要上前教育孩子。但是当然迈出第一步脚时,他在想:儿子现在的年龄正是最要面子的时候,平时在家里也是教育他要独立面对问题,要是马上教育儿子面子上肯定过不去。他把儿子呼唤过来问他:“贝利,我看到你吸烟了,是我看错了吗?”贝利羞愧的低着头说:“不,您没看错。”父亲继续询问着贝利抽烟的时间,突然贝利看见父亲抬起了手,贝利觉得自己肯定要挨打了,但是父亲没有,而是将贝利拉到怀里,认真的告诉他:“你踢球一直都有很高的天赋,将来一定是一个高手,但是你如果继续抽烟、喝酒,那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你将很难再保持90分的水平,这事儿你自己决定吧。”说完,父亲已满脸泪水。从此以后,贝利再也没有抽烟,并且成为享誉世界的球王。但他说:“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父亲那温暖的怀抱!”所以,孩子是有思想的,父母也要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四、总结
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他们想的是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不闻不问,而是在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中找到可以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变得事半功倍了。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个性和天赋,父母应该正视孩子的心理想法,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来自父母真切的.关爱,体会成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参考文献
[1](美)里克·M·加德纳 《日常生活心里学》 2008年7月
[2] 卜鹤 《无师自通—生活心理学》2010年11月1日 新世界出版社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3] 王新波《从“心”生活—学会真正的生活心理学》 2011年10月1日 朝华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六
摘要:
研究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较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近十年来暴发出来的研究生心理危机案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作为一个工科学院,表现出男多女少、总体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特点,而从心理普查结果了解到需进一步筛查的比例为2。6%,应该说整体状况积极良好,但复查中仍然有四例研究生普查结果表现出有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在读研究生出现了多起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试图从学院暴发出的研究生心理问题,对研究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一)形成因素分析
1、学习与科研的压力
部分同学不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产生压力。一部分导师科研教学任务较重从而无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研究生很可能是“一切靠自己”,面对复杂问题难以调节适应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加引起关注,一些硬性指标给研究生带来巨大压力。面对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及满足指标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一些研究生只能选择延期毕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我院一名本校升学的机械专业研究生就因为毕业答辩焦虑而寝食难安,不能自控。
2、人际交往的压力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他们需要建立新的师生、同学室友两种新的人际关系。师生间普遍相处较好,但在同学室友关系上出现问题则较为突出。室友之间在生活上和习惯上会有一些差别,容易产生摩擦,同时研究生活动范围较小,还分布在不同的课题组中,多重压力导致参加集体活动少,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较少,在单独从事科研工作时,长期的压力没有释放,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如果其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则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一名本校考入的学生性格内向,较少与他人交往,在压力之下,由内向、多疑发展到妄想、幻觉,最后不得不休学一年。
3、经济压力
工科研究生较大比例经济状况较差,因经济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异常时有发生。04年由外校考入我院的一男生感觉本科阶段已经花费了家庭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研究生阶段不好意思继续向家里索取生活费,尽管也有学院及导师的一些补贴,但维持生活还很艰难,只能在外兼职打工,却不能兼顾学业,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师与同学的劝说无效,困境中他越来越焦虑,最后只能退学。虽属个案,但工科研究生的经济压力仍然较大,尽管有学校的补助和导师的资助,但繁重的科研任务下无法获得其他的收入,尤其是没有基本奖学金的少部分研究生面临着万余元的学费压力,由此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不小。
4、婚恋情感的压力
研究生对异性交往的需要和对爱的追求显得迫切,在此过程中容易困惑进而影响心理。研究生在恋爱上更加现实,目标很明确,失恋、爱情挫折会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和心理健康。在七起心理问题中,有三起就是因为感情因素,较为严重的一个女生还被送往省人民医院精神科进行治疗。因情感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有的逃避现实、缩小交际圈,不能坚持学习;有的是陷入单恋之中不能自拔,不停地干扰对方,对彼此双方及周围同学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二)学院独有的特征
1、校外生源出现心理危机概率更大。绝对数量上要多(总共7起,校外4起),而且在所占比例上也居多。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学业和科研以及人际交往的压力。校外研究生对本院了解较少,存在着适应的问题,同时人际交往上需要与导师和同学间重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但是面对困难时其化解压力渠道也相对较少。
2、女生多于男生。女生多因情感、家庭,而男生则多因学业等方面因素。笔者大胆推测:在情感问题上,男生相对女生宣泄渠道较多,有较强的社会支持,能及时地化解,而在学业上,男生相较女生对科研的需求更为迫切。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树立危机意识,做好预防工作
1、建立心理建康监控机制。一是进行心理普查,对问题新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必要的治疗;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的管理;三是要有效地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2、发挥导师的作用。一要明确导师职责,二要提倡、鼓励导师主动与学生交流。
3、开展自我教育。在自我意识、成就目标、对待挫折及婚恋上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对问题,学会自我宣泄。
4、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宣传鼓励研究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健全帮扶体制,化解经济压力,做好就业指导,解决学生就业困惑。
(二)建立快速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有健全的运行体制,面对问题,各方能形成合力对研究生进行心理支持。二是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三是运用科学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劝告、干预。
(三)学院的一些做法
1、把好入学关,做好筛查。在复试过程中,导师有针对性了解思想政治及心理状况,辅以心理测试来具体了解。
2、研究生结对子。通过党员联系人制度使研究生相互结对子。一方面可以发挥帮扶作用,另一方面学院也可更快了解情况,展开干预工作。同时对普查中有问题倾向的新生会安排合理的心理监控网,适时引导,避免危机发生。
3、开展丰富的校园生活。一方面多组织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克服人际交往压力;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多听人文讲座,开阔心胸,增强抗打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丽萍,丁库克,陈改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研究生人群心理压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2]陈洪波,郭祖仪,魏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研究生,2010,(10)
[3]朱政。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4]刘业峰。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危机管理体系探讨【J】理论研究,2011,(3)
[5]刘勇。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研究生,2010,(12)
[6]邹玉浩,陈予。构建高校研究生心理支持系统【J】。思想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