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最新6篇】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 篇一
伦理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将探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伦理是指人类在道德标准指导下,对于行为和价值观的研究和思考。它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体系,用于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好的和正直的。伦理研究的核心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旨在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道德则是指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一种关于行为的伦理规范,用于判断行为的好坏和正误。道德标准是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是一种社会共识的体现。道德准则的目的是促使人们遵守规则,保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伦理和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伦理是道德的理论基础,是对道德行为的思考和研究。伦理的目标是为道德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同时,道德也是伦理的实践基础,是伦理观念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伦理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和规范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的实践则验证和完善伦理理论。
伦理和道德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它们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上。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道德行为的影响,而道德行为的实践又会受到伦理观念的指导。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伦理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伦理是道德的理论基础,而道德是伦理观念的实践体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通过对伦理和道德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人类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善良的社会。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 篇二
伦理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首先,伦理与道德都关注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伦理是对于行为和价值观的研究和思考,而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伦理与道德共同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础,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其次,伦理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启发和互补的关系。伦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借鉴和吸收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教训,而道德行为的实践则需要依赖伦理观念的指导和支持。伦理和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它们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此外,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还体现在它们对于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影响上。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道德行为的实践则是伦理观念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通过遵守道德准则,人们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伦理与道德的关联还体现在它们对于个体道德素养和人格塑造的影响上。伦理观念的研究和思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使其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福祉。而个体的道德行为则是伦理观念在实践中的体现,通过实践道德准则,个体能够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和品质。
总之,伦理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通过对伦理和道德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人类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善良的社会。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 篇三
对于全人类而言,正义的要求就是人道。本文是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关联讨论。
伦理作为人类共同体成员之间交互生存的德性方式,规定了成员应然的生活方式。伦理理想与道德规范是特定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我国有悠久的儒家伦理学传统,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基础,有蔚为大观的西方伦理学研究阵容,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三大伦理学派别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都语焉不详。理论的不通透、不彻底,极大地影响了伦理学的社会认可度。因此,加强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伦理学根据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哲学伦理学与实证伦理学两大部分,哲学伦理学又可称为理论伦理学,实证伦理学又称为应用伦理学。本文的探讨限定在哲学伦理学范围。[1]把伦理学放在哲学大观园里面非常恰当,因为伦理学离开哲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伦理学建构的基本概念都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去研究才能辨析清楚。哲学伦理学属于哲学,它为社会科学提供伦理导向,为社会发展提供伦理理想,为个体人生提供角色定位。哲学伦理学与哲学价值论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哲学价值论为哲学伦理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哲学伦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伦理与道德,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但多数囿于词源分析而没有挖掘这两个概念的可能意义。伦理与道德这是两个有密切关系的概念,但并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我们把伦理道德四个字拆开分析,首先存在的是“伦”这种社会现象,“伦”就是社会共同体的不同成员在社会结构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对这种社会角色分配的合理性的反思与辩护就出现了“伦理”。伦理就是社会之道,人们把对社会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个人道德品质又称为“德性”,具体道德实践又称为“德行”。[2]伦理的本质就是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不同角色配置的合理性。哲学伦理学通过研究这种合理性并依据这种合理性演绎最佳的角色配置模式,然后运用这种模式去评价社会现实与引导社会发展。角色在这里指不同社会成员在不同情境下应然的行为模式。
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随着人类共同体的规模逐渐扩大,伦理时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国家、国家间组织,最后扩展到全人类。不同层次的伦理时空其伦理的合理性依据是各不相同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都分别作为相应情境中的角色配置依据。普世伦理存在的合理性是现有科学证明在地球上全人类是同根同源的,我们把这种所有人都是同类的关系称为类缘关系。如果再将伦理时空扩大到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就形成生态伦理,那么其合理性依据就是所有生物都是生命,都拥有生命权,这种同是生命的关系称为生缘关系。如果继续将伦理时空扩大到宇宙中所有存在者,就形成存在伦理,其合理性依据就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存在者都有存在权,这种万物同在的关系称为在缘关系。亲权、族权、身份权、人权、生命权、存在权,形成一个权利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演化序列。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自我主体是作为价值关系主体的主体,包括个体、个体组成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社会组织。自我主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心圆。他者主体是作为价值关系客体的主体。之所以将价值关系客体统一作为主体是因为从存在伦理角度来看一切存在者都是主体。这样,伦理关系就成为主体间关系,角色配置原则的制定就应该遵循协商对话、达成共识的步骤。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就是人类的认同意识不断进步的历史,是自我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也是不断将他者主体纳入自我主体范围的历史。从人类视角来看,有五大类伦理关系,即天人关系、己我关系、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群类关系。天人关系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己我关系就是个体不同自我之间的关系,人我关系就是自我与他者、我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群己关系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包括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单位、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等关系,群类关系就是自我所在的群体与全人类的关系。这五大伦理关系的合理状态应当是天人互益、己我互知、人我互爱、群己互利、群类互助。
道德是伦理的实现方式
。道德的三种不同的现实化形态,其起源各不相同。道德规范起源于原始人群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萌芽于原始人的准德性(准德性是指原始人具有的合群性与顺从性),道德实践脱胎于原始人运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动物性冲动的成功经验。人性不是道德的前提,而道德是以塑造人性为依归的。人的本性不同于人性,人的本性是人作为生物人具有的属性。而人性是人已经成为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所应当具有的属性。人性包括人的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是否具有人性是区别社会人与人形灵长类动物的标准。人类文明史从人形灵长类动物具有意识的那一刻开始。意识是主体感知与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能力。高等动物无疑也有心理活动,也有类似于人类的知、情、意,但只有人类有对自己心理活动进行感知与调控的能力。意识是人类认知、情感、意志、信仰等心理特质发展的基础。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不断自我确证、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历史。而个体的生命历程也是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不断自我确证、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历程。人类是未完成的X,而每个人则是未完成的x,个体的生命历程是人类发展史的重演。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人(becoming best-be-ing)。成人就是努力成为自己心中最理想的那个自我的过程。生命不息,成人不已。[3]
人的本性同一切生物的本性相同,都是趋利避害的。利是能够满足生物生存需要的价值对象,害是能够威胁生物生存的对象。道德的目的就是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转化为人的为善戒恶的德性。[4]善是符合特定道德规范的动机与行为,恶是违反特定道德规范的动机与行为。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善的动机可能产生恶的效果,恶的动机也可能导致善的效果。评价行为的善与恶,应当将动机与效果分别对待。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社会的角色配置形态,而角色配置形态作为伦理思考的对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伦理思考的深度。伦理思考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共同体的道德规范设计的合理性程度。道德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又决定了该道德规范约束下的社会成员的德性的健康性。不合理的道德规范本身将激发人的虚伪性或者叛逆性。一个处于剧烈转型的社会,不同的伦理时空交错,不同的道德规范同在,导致人们迷失善恶的可靠标准,从而出现所谓“道德滑坡”、“伦理沦丧”等现象,这说明在转型期尽快促成伦理共识的形成,尽快制定基本道德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相同的伦理关系在不同时代其重要性不同。不同时代的伦理关系要求个体具有与其适应的德性。当今时代的五大伦理关系要求人类个体具有五种美德,这五种美德是自主、仁爱、诚信、感恩、公正。自主就是个体要自尊自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主体性,提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回报社会的能力。自主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本意识,每个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每个人有自我表达意志、自我维护权利的权利。仁爱就是要热爱祖国、敬爱师长、关爱亲人、友爱他人、博爱万物。诚信就是对自己实事求是、对他人言行一致,守承诺、守道德、守法律。诚信从根本上看上是主体性强大的表现,自卑者常自欺、自欺者常欺人。感恩就是珍视自己拥有的一切并感激创造这一切的所有他者,努力回报为自己创造一切的他者。每个人在出生之前是“无”,是父母给他(她)生命,是社会抚养教育其成人,是国家保障其安全,是他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是万物无私地被其利用,因此,无论一个人个体能力如何强大,离开了世界将寸步难行、自身难保。感恩与仁爱相辅相成,因为仁爱而施恩于他者,因为感恩而回报于他者。感恩心理在动物的行为中也有表现,而人类却忽视了这种淳朴的心理,导致感恩意识普遍淡薄,许许多多的人都心怀不满,觉得全世界都亏欠于他(她)。既得利益者同更大的既得利益者比较觉得自己小巫见大巫,利益相对剥夺者见到既得利益者则恨意难平。总之,加强感恩教育,普及感恩意识,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平衡、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公正是指有正义感,个体待人处事不偏私、言语行动不偏激,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已,天下为公,正道直行。公正是比较高级的德性,公正德性的养成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公正的社会环境。而公正意识的普遍提高也有利于社会公正。五大伦理关系与五大基本德性合称为“五伦五德”。五伦五德可以作为我国新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研究古往今来的人类伦理道德思想、研究伦理道德的历史与现状,回答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为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基本问题的不断反思、不断批判、不断建构,推动学科的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随语境变迁而其答案与时俱进的问题。特定时代特定形态的伦理学必定有其特定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学科的生命,对基本问题的不断设定与不断解答是学科保持生命的脉动。因此,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定存在的,但究竟是什么却是不确定的。善与恶是伦理学的一对比较基本的范畴,但善与恶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在道德确定的情况下才有的评价,没有确定的道德标准,善与恶将变成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因此,善与恶的关系不适合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也用义利关系来表达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利益是特定评价主体依据特定的价值观确认的、对特定的价值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价值对象。价值观不同,利益的范围也不同。但道德归根结底就是协调利益关系的,是利益在先,道德在后,伦理结构也是利益结构,道德要为促进利益结构的稳定和谐服务。[5]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确定为基本问题与基本问题的开放性、创造性、多义性的基本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并不适合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此类似的主张还包括: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道德与社会发展水平等等,这些主张都不适合作为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是像一个简单的论述题可以一次性回答清楚的,而是一个常问常新、常思常得的问题。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域,可以衍生许许多多小问题。基本问题是学科的生长点,依托生长点,结合其他学科的成果,可以不断创造新概念、形成新理念。
还有人主张将公与私、群与己的关系作为伦理学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问题,应当由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来解答。这些解答可以作为我们展开伦理学研究的依据,而不需要我们把这些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来研究,不能越俎代庖。
也有人主张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等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是一个很大很基本的问题,需要历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人生哲学等学科通力合作才能给出完整解答的。伦理学的回答只能是“没有德性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确实是伦理学应当关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与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息息相关,伦理学只能告诉人们通过德性修养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特定主体基于某种需要的满足感这种心理体验的刺激而产生的兴奋和满足的心理感受。幸福是二阶心理活动,是对满足感的兴奋和满足。单纯的满足感并不意味着有幸福感产生,如果这种需要的满足感让人兴奋并产生新的需要,这时候的心理感受就不是幸福感而是得陇望蜀的贪欲感。如果这种需要的满足感让人满足而不兴奋,这时候的心理感受是安宁、宁静。如果这种需要的满足感让人不满足也不兴奋,这时候的心理感受就是无聊、空虚。如果需要的满足方式与当事人的良心发生冲突,当事人会产生自责、悔恨、内疚等心理感受。因此,需要的满足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幸福感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用幸福指数来表示当事人的幸福感强度H,那么幸福感强度与当事人的幸福感受能力C和当事人对需要满足程度的自我评价S成正比,与当事人对自己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的概率预期P成反比,即H=CS/P。幸福感受能力是主体发现让自己幸福的事情并敏锐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幸福感受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相当大的,这种能力与先天禀赋、后天的教育、自身的阅历都有关系。当事人对需要满足程度的自我评价是当事人实际满足程度与当事人用做参考系的满足程度的比率。如果用做参考系的满足程度高于当事人的实际满足程度,当事人产生的是不满足感;如果用做参考系的满足程度低于当事人的实际满足程度,当事人产生的是满足感。当事人对自己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的概率预期是指当事人自己估计的需要被满足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果当事人预期概率很低结果竟然是需要完全被满足,当事人有喜出望外之感,幸福感随之上升。如果当事人预期概率很高而结果是需要没有完全被满足,当事人就容易产生失望感、失落感。[6]一个社会要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产生幸福感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要;二是通过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受能力;三是教育人们学会合理比较,不要盲目攀比;四是降低人们对需要满足的概率预期。无条件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并不合适,要无例外地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但要求当事人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哲学伦理学通过对现实伦理关系合理性的追问从而促进现实伦理关系合理化,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伦理理想就是依据人类的基本共识设想出来的最合理的社会角色配置模式。小国寡民、桃花源、理想国、乌托邦都是人们设计出来的伦理理想。社会角色配置模式包括配置权的运行方式、角色脚本的设计模式、角色的内化模式、角色担当效果的调控模式等等。特定伦理时空生活的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分别充当剧作者、导演、演员、观众而完成的历史剧,伦理学起源于观看历史剧后的反思。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所掌握的思想素材不同,其能够设想出来的伦理理想也各不相同。人类历史早期的思想家们设计出来的伦理理想在现代人看来简直就是荒唐之极,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所致,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现代的人们也只能依据现有的思想素材设计自己的伦理理想,其合理性在我们的后辈看来也可能是漏洞百出的。
道德现实是指特定的人类共同体的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实际状态。具体包括道德规范的完备性、合伦理性、德性的真实性、普遍性、德行的自觉性、有效性等。道德现实是伦理理想的现实化产物,伦理理想本身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德现实的合理性程度。道德现实本身又是伦理思考的对象,道德现实的不合理性会激发人们完善伦理理想,然后以完善后的伦理理想重新审视道德规范体系与美德体系。伦理理想总是要高于道德现实的,伦理理想对道德现实起一种引导、批评的作用。而道德现实又会反作用于伦理理想,促进伦理理想的合理化。“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作为伦理学基27第2期李龙强 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新探本问题的理由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伦理理想是伦理学的活的灵魂,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伦理学其伦理理想也往往大相径庭,将伦理理想的设计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域中的基础问题使伦理学保持了其形而上的超越品质,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伦理导向作用。
第二,道德现实是伦理学的源头活水。对道德现实的关切是伦理学得以被社会接纳的前提,坐而论道、引经据典、探微索隐、张皇幽眇而让人不知所云的所谓纯学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是迟早要被社会淘汰的。
第三,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是特定伦理时空内最基本的矛盾,没有伦理理想作为参照与尺度,道德现实就无所谓合理不合理的问题。社会上所谓的伦理冲突、道德冲突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每个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会有自己的伦理理想图景,当其用自己的伦理理想图景作为尺度去衡量道德现实就会发现二者出入很大,这种差距会使其产生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之感。伦理学的重要任务是为现实的伦理时空设计出凝聚人类智慧与美好愿望的伦理理想图式,并通过各种手段成为特定伦理时空的伦理共识;以伦理共识为基础,全面审视修订道德规范体系与美德体系,设计让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保持必要平衡的'道德正义机制。通过这些工作,充分发挥伦理学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巨大作用。[7]
三、道德正义与金规则
正义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概念。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思考过正义的本质并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时至今日,正义仍然是一个言人人殊的多义词。正义是有其伦理时空范围的,在一个伦理时空的正义可能在另外时空是非正义。正义是特定伦理时空范围内最有利于该共同体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原则。在宇宙范围内正义就是所有事物共存的秩序,在地球生态系统内正义就是所有生命共生的和谐,在全人类范围内正义就是所有个体共享的人道,在日寇企图亡我中华时正义就是救亡图存的抗日,在当代中国正义就是所有国民共治的民主。在理论上,自由、平等先于民主,而在实践上则是先有民主然后才有自由、平等。自由、平等不可能在未实现民主的条件下得到充分的保障。正义有两种形态,一是客观正义,即超越特定伦理时空客观考察该伦理时空内的共同体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这是唯一的确定的;二是主观正义,即人们对该需要的认识,这是多元的多变的。每个共同体成员对正义的理解与期待往往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区别正义共识与正义观念。古往今来的任何人类共同体内部都可以分成两大集团,即强者集团或弱者集团。强者集团与弱者集团对该共同体的应然的正义的看法往往相互冲突,二者都把集团的利益当作共同体整体的利益来维护。如果两种正义观冲突过于激烈,那么主张调和、中庸、中道的声音就会应运而生。如果两大集团能够形成正义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就是该共同体的正义。即正义的本质是特定的伦理时空范围内特定的人类共同体普遍认为的可以实现该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最优价值选择。正义共识就是被当作最优选择的价值。正义不是一种固定的价值,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最能够促进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对某种价值的偏爱而将其当作正义的本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平等、公平、人权、美德、自由等等都被不同的学者各自理解为正义的本质。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我们设想,假如有一个国家,瘟疫流行,人民健康普遍不佳,严重影响到该国的生存和发展,健康成为这个国家最稀缺、最紧要的价值,那么该国提出“正义就是健康”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选择。[8]依此类推,假如一个国家的不公平状况已经严重到威胁该国生存和发展的程度,该国可能提出“正义就是公平”的口号。正义不是一种具体的价值,而是某种具体价值在具体条件下具有了最优价值选择的资格,正义就好比一顶金光灿烂的皇冠,戴在那个具体价值的头上。在某个伦理时空追问正义是什么等于追问什么价值是最能够促进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价值资源在成员间的分配从来没有公平过,因此,公平这一诉求充当正义的呼声的历史也最悠久,在许多人心目中觉得公平就是正义,公平和正义的关系类似与金银与货币的关系,“金银天然是货币,而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与此类似,公平最适合作为正义原则,而正义原则并不必然是公平。[9]
正义与公正、公平、平等、对等等概念很容易被人混淆。本文给出一个清楚的辨析。对等,是甲方对待乙方的价值行为方式与乙方对待甲方的价值行为方式相同。具体说来,就是以鲜花对鲜花,以铁血对铁血。平等,是在配置某种所得时,不论所得的接受方的具体情况,所有接受方的所得一律相等。所得,可以指权利、义务、奖励、处罚、工资、职位等等一切能够使接受方的利益总量发生改变的事物。公平,是某种所得的所有接受方接受的所得的标志量与之所以得的标志量之比率相同(通常情况下二者正相关即可)。所得的标志量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所得量化得到的数字。之所以得是指配置所得的那个依据,之所以得的标志量就是将依据量化后得到的数字。举例来说,按能力授予官职,官职就是所得,能力就是之所以得,官职可以分级量化。能力则可以通过考试、测评等方式量化。公平在这里体现为能力强者授予的官职愈高。再举个例子,按照罪行的轻重决定刑罚。刑罚就是所得,罪行就是之所以得,公平在这里就体现为罪行愈严重所受刑罚也愈重。公正,就是无任何例外地按照公平原则为接受所得的各方配置所得。按照常规的理解,公正、公平、平等、对等等原则都是合理的、是善的。其实这是极大的谬误。公正、公平、平等、对等都只是一种价值配置方式,本身并不是价值,这种价值配置方式用之于配置好的善的东西,它就是好的善的。用之于配置坏的恶的东西,它就是坏的恶的。举例来说,假如有个专制集权国家被一个嗜血成性的杀人魔王统治着,他每天要杀一百个人取乐,那么这一百个人怎么产生呢,魔王说按照公平原则来确定,具体办法就是各个乡镇依次举行马拉松比赛,跑到最后面的一百人就是当天的被杀者。够公平吧,很显然,没有人愿意要这样的公平。这说明,价值配置方式不是最根本的,而价值配置权力才是第一位的。[10]
通过对正义以及与正义相关的概念的辨析,我们对正义的本质应当有了新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我们再来看道德正义。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道德权利是道德生活领域的权利,包括公民作为个体不受社会任何歧视的权利、公民作为道德评价者的意见自由表达权、公民作为道德义务履行者享有的被社会舆论肯定的权利、公民享有的其所作所为得到社会公正客观的道德评价的权利、公民享有的不危害公序良俗的而且法律无明文禁止的事项的自由权、公民享有的无确实证据证明动机为恶的无恶推定权,等等。道德义务是法律义务、职业义务之外依照道德的基本规定由相关当事人履行的义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并不是严格的对等关系,任何一个公民都是道德权利享有者,但不是任何公民都是道德义务履行者,无行为能力人就不是道德义务的履行者。没有履行道德义务也具有道德权利。道德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公民从出生时即享有道德权利,死亡后道德权利并不消失,仍然享有获得社会对其一生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权利。道德正义、道德权利等概念的提出不是纯粹的学术演绎,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的“英雄流血又流泪”、“做好事无好报”、“见义勇为反遭诬赖”等摧毁道德长城的极端事件,引起人们的沉思,道德正义、道德权利等概念就是人们力图改变这些极不合理的现象而运用思考的力量取得的成果。道德正义在当下最紧迫的要求就是落实各项道德权利,使道德机制继续运行。没有道德正义的维护,没有公民道德权利的落实,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小孩被碾无人施救等等诸如此类悲剧将愈演愈烈。[11]
下面我们讨论作为道德正义的第四种涵义的最基本道德规范。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又有一个美称叫“金规则”(the golden rule),又叫金律。1993年8月28日~9月4日,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个宗教团体的代表参加)发表《全球伦理》宣言,认为:“道德金规则”是世界各传统文化及宗教最易达成共识的一项古老的伦理传统,并列举出13种宗教传统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中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表述最流行、最通俗也最易为人接受,广为传诵。但各种表述形式的金规则所表达的伦理精神与伦理内容是一致的,即本着自律、宽容、平等的精神,遵循推己及人的原则对待他人。[12]国内学者赵汀阳认为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改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好些。实事求是地说,赵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好不容易召开一次世界宗教议会,好不容易通过《全球伦理宣言》,好不容易弄出来个作为共识的“金规则”,我们现在来修正它可能带来负面效果,何况要将修正方案的一家之言再转化成全球性共识,那就难上加难了。因此,本文认为,从推动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大战略考虑,应当尊重金规则的权威性,而依托金规则给出一个“金解释”(thegolden explain)。等到下次再召开类似国际性会议时将金解释争取写入大会宣言。
对于全人类而言,正义的要求就是人道。人道的涵义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Regardingaperson as one personage,Helping everybodyto become best being.)人道就是正义,正义就是最适宜做的事情。人道就是人之所宜,就是人间正义。humanity is suitability.inhumanity is un-suitability.Suitability is be wished,unsuitabili-ty is be unwished.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一个完全人道的社会就是臻于至善的社会,而正义是实现至善的首善。人类只能用人道的手段去实现人道的目的。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我们做这么多解释工作,其实只要改动金规则的一个字就可以了,将“欲”改成“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变成“己所不宜、勿施于人”。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金规则的所谓金解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并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逐渐形成全球共识。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 篇四
企业伦理是企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解决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中问题的相应对策。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发展、决定企业兴衰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但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文化,而企业伦理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精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伦理虽是无形的,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直接帮助企业导向未来。所谓“企业伦理是明天的经济”的认识,预示着一个企业伦理竞争时代的到来,所以企业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依靠企业伦理的强大作用。
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问题是一个系统概念,其中蕴涵了诸多因素。企业竞争力通常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然而,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技术,技术来源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靠的是企业伦理,因此归根结底企业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企业伦理。一个企业要想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因为今天的企业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谋求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源自于内部文化建设而形成的发展驱动力,相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同,不同的是需要不同的内部驱动力,以此来战胜各自的竞争者,内部竞争力是今后各企业能够取胜的关键,所以一个企业如果想生存和发展,最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创造一流的企业伦理观,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战胜竞争对手。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它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企业重视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最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它是由企业领导人所倡导和精心培育的,并为员工群体认同的反映企业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支柱,企业伦理道德作为企业文化之根本,它以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善与恶、诚实和虚伪等原则为标准来评价员工的行为,企业伦理使员工产生对企业使命、宗旨、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心;企业伦理使员工产生使命感和意志力,鼓舞员工协同整合,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企业伦理是员工自觉在思想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在付诸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哪些可不干,哪些不可不干的标准,因而自觉践行伦理道德规范,并与企业的目标、传统习惯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
3.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企业的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里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觉控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伦理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员工们在企业伦理的制约下,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依照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在其思想认识、思维过程、心理情感、伦理道德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进一步提高的员工的责任感,使员工明确了工作意义,使员工在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时能够自觉维护整体利益。
二、目前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伦理意识缺失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是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统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都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其伦理行为的选择必然受成本和效益的约束,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的企业只注重盈利,常常为了某种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这在认识上表明了一种缺失,即企业是单纯的“经济人”,其实企业除了是“经济人”,还应是“社会人”。企业的利润性与社会性应是互相包含的,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伦理性,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只注重盈利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满足企业经济的收益,但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企业的伦理缺失,此时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就会破坏以伦理性为基础的正当竞争,最终就会破坏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而没有商业道德的企业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2.企业管理者伦理认识漠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追逐利益的驱使,在加上目前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不够重视。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制定者和行为带头人理应重视企业伦理,当前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了解不多,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伦理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二是企业管理者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三是企业管理者把不道德的行为归因于社会因素;四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并未完全遵循企业伦理。事实证明,企业管理者只有自觉地将企业伦理纳入企业整体建设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才能实现。
3.企业员工伦理观念淡薄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员工的道德状况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作保障,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他们仅仅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手头工作,怠于行使民主权利为企业的发展献技献策,甚至有个别员工为谋取私利故意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使企业在竞争中丧失应有的优势。
三、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1.制定科学的伦理准则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保证
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首先要抓好制度建设,靠规范运作企业。为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致性,需要一定的准则来统一职工的信念。通过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制度约束习惯的养成。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融入到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中,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通过提供一整套企业伦理行为准则,通过一系列形式规范全体员工,使广大员工自觉维护共同的整体利益。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企业道德文化。“重质量、贵诚信”的伦理道德,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和社会造福作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从而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善于把道德教育、社会管理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建立起法律与伦理道德有效联结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
企业要成功,需要管理者倡导、引领,做表率。这就需要其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准。同时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财与物的创造者、支配者是人,而人是受信仰、观念、文化支配的,所以企业管理核心层次是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企业道德文化。管理者的伦理要素决定着企业的性质和风格。管理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管理者要维护企业的共同伦理价值观念,要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伦理价值观念;另外管理者在开展企业伦理建设中要牢牢把握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这条主线,要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员工,要重视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培育与确立。
3.重视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
对员工的专门教育与培训是促使企业伦理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专门、全面、系统的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伦理的重要意义,企业为何要及如何实施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对员工的要求等等,通过运用优秀的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英雄人物、企业优良传统等对员工开展道德教育、道德评价等活动,把企业道德规范变成职工的内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责任。使“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深深根植于职工心中。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伦理不仅是领导伦理,也需要全员追随,也是群体伦理,为此企业伦理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认知和认真推动。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 篇五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单位,家庭伦理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与变化的重要内容。伊斯兰家庭伦理与中华传统家庭伦理在有关婚姻家庭并维系其和谐与稳定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研究并对其赋予时代的特点,对中国的穆斯林少数民族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作出贡献。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无疑是当今仍然具有深刻和广泛现实影响力的两种文明,二者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其中一项就是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因此伦理在两种文明的社会体系、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是人类社会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社会基本组成单元。在一个家庭中,伦理因素既界定着各家庭成员关系,还体现着各成员的身份、权利、责任和义务。因此建设好家庭伦理是解决当前道德危机的关键。
一、伊斯兰文化中的家庭伦理
家庭是穆斯林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社会关系之一,家庭也是伊斯兰伦理之意义的重要体现。
伊斯兰伦理认为,男女通过非婚姻的方式相结合,是与人性的高贵背道而驰的做法。同时这种关系也不是以负责任的、生儿育女为目的的,所以通常会导致胎儿被流产、幼婴被抛弃甚至被亲身父母杀害等严重的恶性的事件。这就从男女之间的非法关系升级为了社会不幸的根源,因此,在伊斯兰伦理中家庭具有一些远超家庭本身的重要意义:首先,家庭通过有限合理地满足人类本能的欲望,不偏不倚地达到心理、精神和身理的需求,实现身体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其次,只有通过家庭缔结的配偶关系才能实现内心的安宁;再次,按照教律,生育子嗣必须通过夫妻关系,只有保证后代的繁育,人类才能继续存在与发展;并且家庭也是实现亲情、避免血统混淆的最有效途径;另外,家庭还是一个能够培养责任心、体现个人能力的平台,需要家庭成员尽职尽责,维护家庭稳定,实现家庭幸福;此外,社会由无数的家庭组成,因此家庭是构建稳定社会的基石。
由于这些原因,在伊斯兰文化中家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伊斯兰也通过各种手段致力于维护家庭的稳固,对家庭生活给予关怀,认为经由符合教律的方式组建家庭是个人幸福、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二、中华文化中的家庭伦理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小细胞,从其产生伊始,就对应着用来规范和约束家庭成员行为、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规则,即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家庭伦理体系。
用来倾向性地针对女性行为的道德规范协调夫妇关系、协调代际之间的纵向父子关系和协调同辈之间的横向的兄弟关系的规范总和构成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这三种基本家庭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依次被称作“夫妇之道”、“孝道”和“悌道”,这三个内容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己矣。自兹以后,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
中华家庭伦理的核心部分,是以“孝道”、“悌道”、“夫妇之道”为标志的儒家家庭伦理。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爱”。“仁爱”作为人的最高品性,虽然表现为是个人道德品质,但这一品性必然要体现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所以,儒家伦理道德从本质上而言表现为一种品性伦理,而并没有表现为独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家庭伦理道德或社会伦理道德。
儒家所有的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都建立在培育个人最高品性——“仁爱”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应的家庭成员身份,这个个体,只有首先完善了个人的道德品性,成为了“道德君子”,才能在家庭当中树立和培育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时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才不会为害邻里,危害社会。所以,在儒家的家庭伦理道德中,将个人的品性看做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因此,至高的个人品性——“仁爱”的实现只能而且必须从家庭开始,才会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性、可培育性、可提升性、可推广性。
三、影响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中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异同的因素
根据以上对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中家庭伦理的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1.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中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特殊性与差异性取决于该文化体系的生成历史及由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基础、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宇宙观。
2.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中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在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差异、男女角色的定位和婚姻缔结等方面的可沟通性、可借鉴性表明,人类家庭提倡和实现一夫一妻制的高级形态虽然是以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基础,但决定因素却是文化因素。
从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中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比较中可知,一定家庭伦理规范是维系一定家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中国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文化及其规范体系,使中国的家庭与民族绵延几千年;阿拉伯半岛智慧、公正、友爱的家庭伦理文化及其规范推动了家庭与城邦的发展。汲取传统中西方家庭文化及其伦理的精华,可以帮助我们建构新型的家庭伦理文化及其规范体系,推动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 篇六
一、企业伦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我国对于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走向良好發展道路的指南针,可以引导企业向符合社会认知的方向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经营本身的伦理,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组织或团体都存在着企业伦理问题,其中的“伦”指的是人伦,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行为的准则,所以企业伦理就是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很多人认为企业只以赚钱为目标,不需要考虑企业的伦理道德,因此有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无视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使企业在消费者中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久良好地发展,除了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需加强企业内部的伦理道德建设。
(二)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对社会履行的一种责任。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认真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和慈善责任等。
1.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获取利润的行为,这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将投资变成更大的回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企业想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应当担负的责任,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基础。
2.法律责任。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利润的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能为了获得利润就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从事违法犯罪的生产活动,所以企业的法律责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企业要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等,摒弃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缴税,不损害国家的利益。
3.环境责任。环境责任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利润的同时要保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因为企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要协助政府来治理当地环境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严禁浪费资源,使企业生产与周围环境不产生冲突。
4.社区责任。社区责任是指企业与所在社区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能够做到与社区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所在社区解决就业问题,积极响应社区举办的公益慈善活动。企业也要主动向社区公开企业经营的相关信息,让社区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起到对企业监督的作用。
5.慈善责任。慈善责任是指企业的领导者以社会人的身份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给予金钱等帮助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不仅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还要能够带动社会及其他成员的利益。企业承担慈善责任在前期可能会损害部分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承担慈善责任有助于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声誉,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区别
许多人认为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根本就是一回事,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鲜少有人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区分。其实这两个名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对象。
(一)背景不同
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了损失,为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而提出的。通过在企业内提出伦理道德,使企业员工明白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并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构建伦理道德的防火墙。通过企业各级员工的努力,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违背社会道德事情的发生,从而避免企业遭受损失。
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在1953年首先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社会责任的提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面对一些社会上的压力,而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对象不同
企业伦理道德是在企业内部提出的,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各层级员工,要求各级员工要在伦理道德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通过各级员工的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使企业能在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则更多地是面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合作者、消费者、竞争者、所在社区和政府等,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在利益相关者中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在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缺失
由于我国的伦理道德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所以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外,存在对伦理道德的意识十分模糊,管理者只注重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的道德建设认识不足等问题。有的企业内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领导者缺乏对企业伦理道德的清楚认知,员工之间缺乏良好的氛围,造成企业中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对企业的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有的企业内部结构简单,没有专门负责伦理道德建设的员工,致使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伦理道德建设,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对环保责任的缺失
在我国传统经营理念中,企业一般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只要有利益可得,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即使破坏周围环境和过度开发资源也在所不惜。一些企业周围的环境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乱砍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河流被污染,许多水中生物灭绝,大气污染严重。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为了获得利益而变本加厉的破坏环境。
(三)企业对员工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的缺失
有的企业存在与员工签订不平等合同、克扣工资、非法压榨员工、性别歧视、教育歧视等现象,让员工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造成员工不能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企业为了获取利益还会通过以次充好、抬高产品价格等方法来欺骗消费者,对产品的售后进行虚假承诺,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导致消费者对企业失去信心,使企业丧失信誉,从而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
(四)政府监督的缺失
政府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企业只顾获取利润,而忽略了伦理道德建设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到位。
(五)法律责任的缺失
企业为了使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进行偷税、漏税,给国家的税收造成很大的損失,同时企业也触犯了法律,损害了企业信誉和社会利益,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四、加强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定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企业可以聘请道德建设较好的企业领导人开展讲座,通过讲座让企业的员工了解什么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建设的好处等。企业要成立专门负责伦理道德建设的部门,定期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伦理道德水平。对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促进员工间伦理道德的建设。让员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企业伦理道德的执行者和管理者,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提高个人的素质,以最饱满的精神和最大的积极性进行工作。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向人类敲醒了警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利益,而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作出策略调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要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减少各种工业污水、废气的排放。企业要积极地投入到周边环境的治理中,为环境治理提供最大的帮助,做到既能从自然中索取,也能回馈自然。
(三)善待员工与消费者
员工是企业的内部“上帝”,企业要发展必须先要有优秀的员工,企业只有让员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够获得员工的支持。因此,企业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员工,不压榨员工的劳动,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感受到温暖,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借助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实现,因此企业要生产最好的产品,做到真材实料,物美价廉。在宣传产品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宣传,不夸大产品的效果,让消费者能够理性地选择产品,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四)政府要积极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监督中起到一个执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政府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关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相关制度和评估标准,依靠媒体和舆论的力量,根据评估标准定期对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进行评估,对于表现好的企业给予税收和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和承担社会责任。对于表现不好的企业,依法进行严厉的惩罚,引导企业转变方向,朝着积极建设伦理道德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五)强化企业的法制建设
承担法律责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要强化企业的法制建设,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从事违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了获得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应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进行缴纳,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来欺骗消费者,积极主动地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