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最新3篇】
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 篇一
在翻译领域中,归化和异化是两个常见的翻译策略。归化指的是将外语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时,尽量使翻译结果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而异化则是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独特之处。
归化和异化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归化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使翻译结果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归化可以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作品。
然而,归化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的归化可能会导致翻译结果失去原文的特色和风格,甚至改变原文的意义。特别是在翻译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过度的归化可能会导致读者无法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
与归化相反,异化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通过异化翻译,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独特之处。特别是在翻译文化差异较大的作品时,异化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
然而,异化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的异化可能会导致读者无法理解翻译结果,甚至产生误解。特别是在翻译科技、法律等领域的专业文本时,过度的异化可能会导致读者无法准确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在翻译文学作品等需要传达原著情感和意境的场景下,适当的归化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魅力。而在翻译专业文本等需要准确传达信息的场景下,适当的异化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特色。
总而言之,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常见的两种策略。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根据读者需求和原文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 篇二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策略。归化强调将外语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时,尽量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而异化则注重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首先,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应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需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归化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著。例如,将外语中的习语和俚语翻译成目标语言的相应表达,可以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原文所传递的意境和情感。而在翻译科技文本等专业领域时,异化则更有优势。保留原文的术语和特殊表达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专业信息。
其次,归化和异化的选择还应考虑文化差异。当翻译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时,适度的异化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例如,在翻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保留原文的典故和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相反,当翻译涉及较为相似的文化背景时,适度的归化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将外语中的节日名称翻译成目标语言的相应名称,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翻译结果。
最后,归化和异化的选择还应根据翻译目的进行灵活运用。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那么适度的归化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特色和风格,那么适度的异化则更为合适。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综上所述,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根据读者需求、文化差异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翻译。归化和异化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的翻译手段,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 篇三
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内在物质和模式上的独特性,即存在文化的个性,如何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摘 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认为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法,如果以传播文化的共性为主,则相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果以传播文化的个性为主,则相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翻译 归化 异化 文化差异
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10年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
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
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由自主地会用一种语言特定的词句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与之相对等的意思。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法,不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体,比如“找麻烦”与“look for trouble”,“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等等。奈达是语言的共性论者(a universalist),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共核”(common core)。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尽管他承认语言毕竟是有个性的,但他一贯主张归化的翻译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二、翻译的异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内在物质和模式上的独特性,即存在文化的个性,这种文化个性也即文化的差异性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翻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鲁迅一贯主张从外国文化中输入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法,他主张:“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很相像,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在这里,所谓尽量保留外国文化的异质,实际上就是提倡翻译中要采用异化的手段。1813年,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前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异化”,后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归化”。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认为,西方的翻译传统是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的,因此他提出归化的翻译。而异化翻译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以维护民族的地缘政治的关系。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的差异性,它的作用如下:第一,有助于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英语中很多说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表达独特。如:“in the count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盲人国内,独眼为王)”。汉语中同样存在大量独特的说法,异化翻译成英文,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doesn’t expect ivory from a dog’ s mouth)。”第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比较两国文化,增强对原语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两国文化中的语言形象,有的形义对应,如: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yet the sea is not full,“百川归海,而海不盈”。有许多形义不对应。诸如“狼吞虎咽”eat like a horse,“笑掉牙齿”laugh off one’s head等。第三,极大地丰富了译入国的语言。一方面,许多英文表达流入中国后被中国人接受并广泛流传,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本土化的语言。如dark horse“黑马”,flea market“跳蚤市场”,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式表达进入英语国家后,也成为约定俗成的习语。如:旧瓶装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门户开放政策“the open door policy”。这是中国的语言文化融入了讲英语的国家,为讲英语的国家的语言文化带来了生气,增添了新鲜血液。
三、结论
这场从语言层面的直译意译之争到上升到文化层面上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可能还将继续下去。但是,异化与归化这对矛盾是对立统一而又共生并存的,完全归化和完全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所以译者必须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复写原作的“思想”,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笔调”,“思想”与“风格和笔调”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翻译中必须采用异化的方法,而要求译文像原作一样“通顺”,译者在语言表达中,又不得不作必要的归化。因此,归化与异化是并行不悖的,任何译本都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结果。
对于一个具体文本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手段,取决于诸多因素。以读者为例,如果他们是想最大限度地了解异域文化或者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可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手段,如果他们只是想通过阅读来领略外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则可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手段。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论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3]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