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论文【优选4篇】

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论文 篇一

在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个性是指人的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社会性是指人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而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和交流。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

教育对于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个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只有在一个充满尊重和关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展现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潜能。此外,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激发他们的个性,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合作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了与他人协商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个性差异,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个性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而社会性的发展需要个性的支持和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只有在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下,个体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发展。首先,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次,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最后,教育应该创造一个充满尊重和关爱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通过注重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发展,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有个性和情感的社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论文 篇二

个性与社会性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个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独特特征,是个体与众不同的标志;社会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

教育在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性的发展需要教育提供适当的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只有在一个充满尊重和关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潜能。此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激发他们的个性,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教育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协商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个性差异,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个性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而社会性的发展需要个性的支持和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只有在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下,个体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发展。首先,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次,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最后,教育应该创造一个充满尊重和关爱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通过注重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发展,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有个性和情感的社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论文 篇三

  几乎每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都给孩子们上过《拔萝卜》这一课。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现在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为什么不让儿童想一想,如果让他一个人拔萝卜,没有别人帮忙,该怎么办呢?

  这个异议提得好,好就好在它触及到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上的认识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教育中的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发展问题。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行为的独特的综合。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还必须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所谓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让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社会性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要掌握与该社会相适应的行为体系。一个社会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对它的社会成员提出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提出社会化的目标。一个人是社会的人,他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发展。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就开始与其他人接触、交往,个体一方面接受社会各种环境刺激影响,另一方面又依照社会各种行为方式产生许多反应,经历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就是实行社会化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与社会,个性与社会性是对立的统一。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也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应该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但是,以往我们的教育实践并未按照正确的教育理论思想运行。

  一、中国传统教育偏向发展人的社会性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只注重对人提共同的要求,个人是集体的附属物,不需要有个性,也不允许有个性。这种情形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从教育发展史考察,在某种社会形态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的思想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想意识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礼”或“礼治。”“礼”的内容是等级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最集中的表现是维护忠孝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它要求个人“克已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系统,培养封建治世人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并同科举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教育还是偏重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个性。比如:现行的高考制度用一个标准,一种尺度取人,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偏向于发展人的个性

  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教学内容针对生产实践,重实用学科。教学方法,主张顺应自然,适应学生的心理过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鼓励人们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去认识征服自然;尼采发出“上帝已经死了”的呼声,鼓励人们认识和肯定自我。

  卢梭则大力提倡自然教育,重视人们的自然发展,反对人为地对儿童发展加以限制。被称为心理学第三思潮的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弘扬历代人本主义者追求人性解放的精神,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潜能的发挥,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提出“自我实现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们高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鼓励竞争,当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种以“个人主义”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确实促进了个人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人们的精神衰落。由于空虚、孤独、焦虑、恐惧,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心理疾病,青少年道德沦落、暴力行为、男女性关系混乱、吸毒和酗酒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面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的精神危机,西方社会已开始探索教育的新路子,开始大力强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例如:在美国,众多教改报告都竭力论证并呼吁强化个人价值目标与学校价值目标上的社会共性取向,认为:“美国教育的个性传统压倒了共性传统,当前必须充分肯定共性,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强化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①

  三、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走的路子

  当前,我国教育界已注意到只偏重发展人的社会性,忽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已不能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失误在于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当成了教育本体,压倒了教育中个人的价值,束缚了个人天赋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反过来也扭曲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西方那种“个体本位”的教育观,失误在于错把教育的培养目标当成了教育本位,结果导致了人类普遍的文化范式的遗失和丢弃。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将走发展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道路。为了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向外国学习。西方教育,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在美国,高校的价值目标之一,就是以多样化来满足每个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利益、兴趣,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一个国家的教育要发展,必然要同其它国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西方教育采取“拿来主义”精神,吸取其精华,抛弃其槽粕,在前进的过程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崇洋媚外。

  2、向历史学习。我国传统教育中有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部分。例如:重视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坚持个人的利益服务集体利益,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传统,是我国教育的优势。这一点,西方已经认识到“西方人为了消除个人主义产生的精神危机,开始把目光转向以‘群体主义’文化传统为主体的东方,一些有识之士纷至沓来到东方寻求答案”⑧。

 

 3、切实搞好教育改革。通过改革促使教育实现发展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传统的学科考试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必须明确考试不是为了排名次,而是为了给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提供一个依据,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和弱点,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潜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学习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兴趣,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然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得到真正的体现。例如: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多出人才,但集体教育,统一要求,不利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适当变革,通过适当分组活动,讲授、谈话、实验、演示、参观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

  还要重视开展课外、校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对社会对集体的负责精神,培养自主自律、自尊自爱、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品德。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为了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鼓励个人发挥才能,而不助长个人主义;要密切关注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教育要培养既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①《比较教育》1996年第3期王义高《当代四年大宏观教育思潮之考察》

  ②《比较教育》1996第4期,王冬桦《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论文 篇四

  一、婴儿期

  婴儿的气质: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情绪型,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表现为愤怒、悲伤、恐惧;活动型,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冲动型,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社交型,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得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托马斯和切斯,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性

  婴儿兴趣的发展: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百日)——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半岁前后)——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

  婴儿哭泣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分离焦虑,婴儿在离开母亲后,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分离焦虑的阶段:悲伤、求助——希望破灭,情感冷漠——企图适应新环境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是一种情绪,是一种需要的满足,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情感联结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础)——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把母亲作为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离开自己的原因)

  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哈特,婴儿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出现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两周岁前后,出现客体我的自我意识,能运用人称代词,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二、幼儿期

  幼儿期个性初步形成:

  1、显现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4、最初性格特点的表现。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严格要求;民主;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认同,即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

  儿童认同的对象,通常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

  儿童第一叛逆期,3-4岁左右,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第一叛逆期的发展性特点:

  1、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2、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三、幼儿期

  大约8岁,儿童开始脱自我中心化,属于转折时段。

  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包括多方面;

  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有密切关系。

  延迟满足,(罗滕伯格)是抑制欲望的即使满足,学会等待。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又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内化)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欺负是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分为三类: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

  3、受忽视儿童—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1、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3、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四、青春期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婴儿期是第一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

  (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少年期自我中心的特点:(皮亚杰)独特自我、假想观众

  少年期属于第二叛逆期,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反抗主要对象是父母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但也有迁移性

  3、观念上的碰撞

  逆反年龄时段,2-4岁,多在3岁左右为第一逆反期,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15、16岁,是第二逆反期,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共同点:都聚焦在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都具有成长发展的超前意识,前者有“长大感”,后者有“成人感”。

  不同点:前者要的独立自主在于要求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后者要求是人格独立、社会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和有关方的控制。

  五、青年期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有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自我接纳,是对自己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己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马西亚归纳出青年自我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扩散(混乱)。

  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症候群的特点归纳为:

  同一性意识过剩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

  勤奋感的扩散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延缓偿付期,青年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成的内在需要,即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社会的延缓,是一种心理的延缓,也称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认知,归根结底凝聚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上。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思维发展、自我意识、社会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性事件的影响。

  道德认知发展:柯尔伯格——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取向、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其发展的顺序。

  六、中年期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第一“组织者”,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年人自我发展水平:

  1、遵奉者水平,按规则行事。

  2、公平水平,能将社会、外规则内化为个体的规则。

  3、自主水平,能承认并接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矛盾和冲突,容忍。

  4、整合水平,不仅能正视矛盾和冲突,还能积极解决。

  影响自我水平发展的因素: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因素

  中年期人格特征:稳定性、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初级控制,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

  刺激控制,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

  七、老年期

  老年期人格基本稳定,但有些许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造成老年人格变化的因素:生物学衰退、心理上的老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1、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2、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3、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4、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5、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6、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法

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在实际工作的意义论文(通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思维在实际工作的意义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论文2017-06-01
创新思维在实际工作的意义论文(通用6篇)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优质3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论文2018-01-03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优质3篇)

论文参考文献尾注格式(优质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文参考文献尾注格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
论文2015-02-09
论文参考文献尾注格式(优质3篇)

金融毕业论文致谢词(精彩3篇)

写论文是件很繁琐的事,从初稿到定稿,论文指导老师都会一直跟踪着我们进度,指导我们把论文完成。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金融......
论文2013-02-09
金融毕业论文致谢词(精彩3篇)

浅析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历程论文精选【经典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
论文2014-03-09
浅析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历程论文精选【经典6篇】

循环经济的论文【优选3篇】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它与知识经济共同组成了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它的产生被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循环经济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2013-01-02
循环经济的论文【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