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通用6篇)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篇一
标题: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项综述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加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人际关系,个体心理健康,综述性研究
引言:人际关系是个体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负面影响,如孤独感、抑郁和焦虑等。然而,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同样具有积极影响。本文旨在综述现有文献,探讨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总结其中的影响机制。
正文: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研究发现,有亲密关系的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容易调整情绪,更有可能积极应对困难。此外,人际关系还可以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个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和理解,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决策能力。
然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发现,缺乏支持和亲密关系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社交压力,从而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此外,冲突和矛盾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健康的恶化。研究表明,经常遭受冲突和矛盾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自卑等问题。
结论: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然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增加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加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人际关系对不同个体群体的影响差异,并深入研究人际关系的干预策略,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House JS, Landis KR, Umberson D.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Science. 1988;241(4865):540-545.
2. Holt-Lunstad J, Smith TB, Layton JB.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PLoS Med. 2010;7(7):e1000316.
3. Cohen S, Wills T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 Bull. 1985;98(2):310-357.
4. Uchino BN.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 review of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potentially underlying links to disease outcomes. J Behav Med. 2006;29(4):377-387.
5. Hawkley LC, Cacioppo JT. Loneliness matter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consequences and mechanisms. Ann Behav Med. 2010;40(2):218-227.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篇二
标题: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系统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探讨了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本文总结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社交媒体使用,心理健康,系统综述
引言:社交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引发了对其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关注。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如沉迷、孤独和抑郁等。然而,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同时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综述,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其中的影响机制。
正文:首先,社交媒体使用可以提供社交支持,有助于个体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可以增加个体与他人的联系和交流,减少社交孤立感。此外,社交媒体也为个体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资源的便利途径,有助于个体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然而,社交媒体使用也可能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沉迷和依赖,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信息和社交比较也可能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频繁接触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完美化的生活展示可能导致自我负评和自卑感的增加。
结论: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社交媒体使用可以提供社交支持和信息资源,有助于个体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然而,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沉迷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不同个体群体的影响差异,并深入研究社交媒体使用的干预策略,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Kross E, Verduyn P, Demiralp E, et al. Facebook use predicts declin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s. PLoS One. 2013;8(8):e69841.
2. Andreassen CS, Torsheim T, Brunborg GS, Pallesen S. Development of a Facebook addiction scale. Psychol Rep. 2012;110(2):501-517.
3. Lin LY, Sidani JE, Shensa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depression among US young adults. Depress Anxiety. 2016;33(4):323-331.
4. Vogel EA, Rose JP, Okdie BM, Eckles K, Franz B. Who compares and despairs? The effect of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on social media use and its outcomes. Pers Individ Dif. 2015;86:249-256.
5. Primack BA, Shensa A, Escobar-Viera CG, et al. Use of multipl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nationally-representative study among US young adults. Comput Human Behav. 2017;69:1-9.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篇三
[1]董玉婷.传染病数学模型的研究及甲型流感防控模型的建立[D].江西理工大学2011
[2]吴媛媛.基于DIVA模型语音生成和获取中小脑功能及其模型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3]李霄.贵金属-多孔硅芯片对MALDI-TOF-MS的信号增强作用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5
[4]周辰晔.DIVA模型中定时和预测功能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5]陈晓伟.基于脑电的自动睡眠分期[D].南京邮电大学2014
[6]范锦伟.基于量子点的核酸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4
[7]张政.手臂延伸与抓取运动时间协调小脑控制模型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8]冯松.基于DIVA模型的汉语语音音素加工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9]张瑞斐.人工关节假体材料表面物理特性对结核分枝杆菌黏附的影响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4
[10]张苍宇.组织工程骨膜的构建及其同种异体体内成骨修复兔肩胛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4
[11]徐步强.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4
[12]王天天.局部定向抗结核药物缓释材料在兔体内的评价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4
[13]尹赛男.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研究[D].东北大学2012
[14]郝德国.基于柯氏音与示波法结合的血压计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2
[15]徐歆冰.基于DIVA神经网络模型模拟语音感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16]纪艳春.基于DIVA模型的汉语元音声调和英语音节重音发音机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17]陈英.基于语音反演机器学习方法的声道模型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8]刘欣.基于DIVA模型的汉语元音发音方法及口吃成因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9]黄丹丹.基于DIVA模型脑电信号的时频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3
[20]陈悦.关于“脑-计算机”中脑电信号分类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21]徐磊.DIVA模型中应用AGNN对脑电信号分类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篇四
[1]朱铁成着.物理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沛超.心理治疗的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2[3]田浩.文化与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
[3]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4]李黔蜀.试析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实施策略[J].山东教育科研.2002(08)
[5]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6]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1(10)
[7]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
美)索尔索(Solso,R.),着.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宋乃庆等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1]施良方着.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姚和清.浅析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消除前概念的不利影响[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02)
[14]阎金铎,乔际平主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5](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着,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6]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7]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2(03)
[18]徐学福,宋乃庆.20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
[19]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08)
[20]郑渊方,廖伯琴,王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学科教育.2001(05)
[21]NeisserU.CognitivePsychology.JournalofWomensHealth.1967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篇五
[1]许宁.紫格尼克效应在学生科学探究中应用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9)
[2]崔一心.孔孟心性学说探讨[J].齐鲁学刊.1996(04)
[3]张君劢着.新儒家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紫图着.图解黄帝内经[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林国良着.佛典选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王贵友着.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
[7]张掌然着.问题的哲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8]冯宏维.心理疾病观的跨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车文博着.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蒋燕宾.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高峰强着.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M].人民出版社,2001
[13]汪凤炎着.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着,周朗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15]李兆健.中医心理治疗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0)
[16]JoelMarks.Atheoryofemotion[J].PhilosophicalStudies.1982(2)
[17]Carl.RRogers.Inretrospect:Forty-sixyears.AmericanPsychologist.1974
[18]Hegel,G.W.F,TranslatedbyA.V.Miller.PhenomenologyofSpirit.JournalofWomensHealth.1977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篇六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
[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
[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