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推荐5篇】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篇一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她的独特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使得读者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共鸣。她的形象描写既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又透露出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林黛玉的美貌和聪明才智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她被形容为“罗衣翠袖,云鬟雾鬓”,容貌出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她的聪明才智也使得她在宴会上能够言辞妙语,引人注目。然而,正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才智,她也常常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她的美貌让她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焦点,却也给她带来了嫉妒和嘲笑。她的聪明才智让她看透了世俗的虚伪和不公,却也使她感到孤独和无奈。

其次,林黛玉的情感丰富并充满矛盾。她对父亲的深情厚意、对表妹宝玉的爱慕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展现了她内心的复杂情感。她对父亲的感情是真挚而深厚的,她为了父亲的病情而操劳,为了父亲的去世而悲痛欲绝。她对表妹宝玉的情感则更为复杂,既有深深的爱慕,又有无尽的痛苦和无奈。她一直希望能够与宝玉相守一生,却又明白这个愿望是注定无法实现的。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林黛玉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最后,林黛玉的性格独立和反叛,使她成为男性读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她不愿妥协和迎合他人,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她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世俗规范的反叛,使她成为女性解放和坚持自我价值的象征。她的独立性格和反叛精神影响了她与宝玉的感情发展,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同时也展现了她的独立性格和反叛精神。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使她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却也给她带来了嫉妒和无奈。她的情感丰富并充满矛盾,对父亲和表妹的爱慕与无奈交织。她的独立性格和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了理想的女性形象,却也让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她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篇二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个性和矛盾性的人物。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性格和命运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首先,林黛玉的性格独特且充满矛盾。她既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桀骜不驯的另一面。她对父亲和表妹的深情厚意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温柔。她对父亲的孝顺和对表妹宝玉的深情,使她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和喜爱的人物。然而,她也有另一面,她的桀骜不驯和反叛精神使她不愿妥协和迎合他人。她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世俗规范的反叛,使她成为了一个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价值的象征。

其次,林黛玉的命运充满了矛盾和悲剧。她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却注定要经历痛苦和悲伤。她的美貌和才智让她成为了众人的焦点,却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嫉妒和嘲笑。她的爱情经历也是一连串的矛盾和痛苦,她对表妹宝玉的爱慕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她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伤,使她成为了《红楼梦》中一个令人唏嘘的人物。

最后,林黛玉的形象在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她代表了女性的独立和反叛精神。她不愿屈从于世俗的规范和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她的形象对当时的女性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励了女性们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综上所述,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个性和矛盾性的人物。她的形象既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桀骜不驯的另一面。她的命运充满了矛盾和悲剧,她的独立性格和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了女性解放运动的象征。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篇三

  【摘要】

  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曹雪芹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惹人怜爱的少女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林黛玉她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最终成为一场悲剧,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她的个性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林黛玉;性格;悲剧美;时代悲剧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代表: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惹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一、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浓重

  林黛玉父母双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凄凉身世在其内心深处结成了解不开的隐痛,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得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羸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而她在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等等,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清晰的印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小说写林黛玉的出世,用“仙草化身”让读者体会她的超凡脱俗,想像她的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于凤姐夸赞和宝玉的感受来表现林黛玉的绝代美丽。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贾宝玉的眼里,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理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贾宝玉的美学意识来看,这是他的美人标准,也就是说这是曹雪芹心中的美学意识。

  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的病态美,反而借助她的病态来暗示其不幸命运的内在原因。

  二、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义

  在众多的古代女子艺术形象中,没有谁能像黛玉那样把妇女地位看得高于一切,也没有谁能像她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林黛玉的这种需求,虽然远远不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先驱者们能自觉地把思想作为斗争的口号,在她意识里还没有形成这样明确的概念,但她却具有以往形象所没有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萌发在一个女性身上,是带有深刻时代意义的,从这个特征所反映的思想体系来说,它是一株幼芽;从这个特征所预示的发展进程来说,它是一个信号。因此它既是一个幼小的、朦胧的,却又是新生的、发展无量的。这种状况是恰到好处地反映资本主义正在萌芽阶段的历史面貌:一个未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产生了一个未成熟的带有它某些特征的人物形象。它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幺折,正是表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因此,它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毁灭了,但它却展示了代表这种历史必然要求的新事物,一定会获得胜利的历史趋势。这就是林黛玉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也是她美之所在。

  三、林黛玉的才女形象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有人说过,她的诗,都是她的哀鸣,她的心声,她的影子。她的才华,是作品人物中的佼佼者。她是大观园中的杰出诗人,她的大多诗篇,都是以花自喻,寄寓了身世之感。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沁人心脾。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林黛玉的这些诗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诗中这些气韵形成了一股激荡于人心的悲剧美,有力的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一形象更富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林黛玉这个“阆苑仙葩”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是《红楼梦》这一作品成为我国四大名著的原因吧。要是没有这一绝美形象,没有将这绝美毁灭,就不会给人冲击,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四、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提到她,我们很多人想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以泪洗面,她的格格不入。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希望自己身上长翅膀,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的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她这种自觉而强烈的崇高追求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没有起码的人身权利,更不用说维护自己尊严,追求甜美的爱情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正是他们对现实强加给他们的种种伤害的强烈反击,正是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现在的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才能长久。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离婚率比以前较高的时代,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相传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她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崇高道德的不懈的追求。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与作者一样的文人的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爱情看成是自己的一切,而爱情带给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加上喜欢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试问,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家庭中,一个吧爱情看作是自己的一切,过分依赖男人的女子会有多大前途呢?这样,她永远不会心想事成的。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了。曹雪芹对女性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有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过于依赖他们,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就太可悲了。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五、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的悲剧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林黛玉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代言人,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所熏陶出来的艺术典型。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她代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类别,一种典型。就好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身后各自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子,凝聚着该民族文化的精华。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就是让人物的外在和内在高度一致。我们看到林黛玉的容貌与才情超越群芳,言行举止出类拔萃。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没有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冲破界限,另辟奚径,塑造了一个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才女形象。她的才华并非是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而是在扶梧桐、看秋色或是在与丫环、小姐们的谈笑中感悟而得的,就显出她的绝顶聪颖。她的才情如此,而内心坚贞刚强反映在性格上就是孤高自许、孤标傲世般的不同于流俗了。这既拜天性所赐,更是后天的教养所得,是其在深刻的文化熏陶之下的必然的结果。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自是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可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离乡寄居贾府。浮萍一般的身世和封建礼教对于她的爱情等方面的压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伤逝和多愁善感的个性。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恋,她渴望能有独立自主的爱情。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之中,这样的美好憧憬注定是要遭到了压制和摧残,她的悲剧在于没有正视现实,或是不能正视现实,最终落得“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作者很重视以环境来衬托她的性格。在设计林的生活场景的时候,潇湘馆是个精致的典型环境。潇湘馆最有特色的要数翠竹。象征了林黛玉的风神灵秀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内在素质,又隐喻了林黛玉的伤怀多泪。用竹来隐喻黛玉的内在气质,这是出于作者对黛玉的偏爱,也是赋予了她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使她既具有“绛珠草”的纤弱特性又充满着“竹”的文化品格。

  翠竹在小说中还有更深刻的寓意。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意识。翠竹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她不苟同于流俗,敢于对抗流俗。尽管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她的思想、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鄙视富贵功名,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她的种种观点与当时的封建正统教条是根本对立的。这种抵制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傲态和反抗性正可与“标劲节于严风”的翠竹相比。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属于贵族阶层,但有叛逆个性,是代表着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她追求自主的爱情,在她的头脑里,我们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贞、崔莺莺、杜丽娘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但她所作所为严重背离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与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她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藩篱的斗争中,不能抵挡封建正统势力的打击,感情上遭受挫折,最终爱情与生命都付与虚无。这种与封建观念格格不入的独特个性换做作品中的其他任何一人,恐怕都是不合适的。在这个基础上,曹雪芹受婉约词风的影响,采用“愁”、“泪”、“病”、“瘦”等神态特征来塑造林黛玉形象,使之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使她的个性突出,具有典型性,具有启蒙性质的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正面人物有高尚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画的。这种审美认识实在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文学技法,具有含蓄韵雅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篇四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影响林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

  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林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父母双亡,对林黛玉性格的影响

  母爱在5岁前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爱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与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交往的样例,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破裂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死亡。孩子由于父母死亡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悲观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间,丧母对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很大,学龄期,则是丧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较大。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亲子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7岁的时候当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这一环节。5岁的学生就能进行自我评价了,5——6岁的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而7岁时母亲的病故,对她打击可见一斑。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笔者认为: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早期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3——6岁,是个体性格的形成期,黛玉3——6岁期间,她在贾雨村的教育下,读了两年的中国书,从她后来的兴趣可以看来,她读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言情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这使得她对美好的爱情心存向往和幻想。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篇五

  《摘要》“红学”之说,离不开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的争议,本文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出生背景,生活环境,成长历程,人生价值观的差异和重合等四个方面论述两人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打破长期以来“褒黛贬钗”的定论,曹雪芹终其一生精血所创造的鸿篇巨制《红楼梦》,立意独特,意义深远,并非等同于一般的世俗情感纠纷小说。

  “盖贤与不肖之性,皆通人所兼具,非可以判然划分者也。人以宝钗为奸险,而阴为邢岫烟赎棉衣事,则亦仁厚。以黛玉为天真,而讥笑一村老妪为‘牛’为‘母蝗虫’,则亦刻薄。且宝钗宽大,黛玉偏狭,宝钗善体谅他人,而黛玉则心存嫉妒,然则宝钗必不肖而黛玉必贤乎?谓宝钗之美德全出于造作亦过,要而言之,人之天性不同,所表现者亦异也。”

  此上一番论述,指出黛玉和宝钗的贤与不肖所兼具,打破了长期以来“褒黛贬钗”的常论,“宝钗阴险狠毒,以黛玉之稚气,当然不是对手。盖黛玉多心,乃无手段,宝钗多心,手段又辣故也。”

  在读者的眼中,书中的林黛玉虽然生性多疑敏感苛刻,但是读者看到她的每一行每一言,都透露出一个“真”字。相比之下,薛宝钗的温柔敦厚大方,却总让人感觉造作之姿,隐隐笼罩着一个“假”字。假的东西总不及真的能够打动人心,黛玉的真心可以掩盖她的性格瑕疵,宝钗的假意则遮住她在其它方面的光辉。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两位形象的对比具体分析,主要会通过两人的四个方面不同分而述之。

  一、出生背景的差异

  林黛玉的出生家庭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这也为她具有满腹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世家,到了她这一代却是仅仅剩下她一个人,盛门的背后,展现的却是无比的凄凉和孤苦。父母相继去世,无依无靠是必然的结果。生长在这样的世家,从小接受的不是生存之能,而是精神气质上的追求,那么她的傲气自然是油然而生。

  但是就是她这样一个经过精神洗礼的女子,却要过着寄人篱下,在贾府鱼龙混杂的地方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活,心中的悲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是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根源在于是自己本身的生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书香世家讲得是读书认字,诗词歌赋,但是皇商讲得却是生意人际的交往。

  跟人打交道,肯定没有跟书那么的简单,和人打交道,在利益衡量之间,讲得是人心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薛宝钗出生在这样的皇商家庭里,已经处于人心斗争的漩涡之中。她在这样的出生背景下,还可以有着可以和林黛玉一较高下文学才华,着实不易,这还要归功于她的父亲,将她当男儿一般来抚养,使她比他的'哥哥强个一百倍。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家业的重担之下,父亲早逝,唯一的哥哥又不成器,家族的辉煌已是西山落日,光芒渐消。家族的重担无时无刻的压在她的肩膀上,令她做事不能随心而发,须得左右权衡,小小年纪被迫接受大人的世故圆滑。

  在贾府那种人性受到压制的地方,两人同是薄命,一个是活得太真,一个是活得太累。

  二、生活环境的不同

  黛玉自小的生活的环境及其的简单,是一个纯净空灵的世界,直到父母的接连去世,让她开始知道生命无常和世事变幻莫测。

  对这种对无常的无法掌握和对逝去的难以割舍让她有着一颗惶惶之心,不安时时笼罩在她的内心深处。以致她才会有异于常人的想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对繁华散尽之后的感叹痛惜,无奈伤感一一洞明。

  宝钗,从她大哥薛蟠的累累劣迹就可以看出她生长的环境是多么的纷繁复杂。再加上一个大家族里所谓的一些夺权争产明争暗斗之事,在她年幼的心里已经埋下了现实是残酷的萌芽。

  她是一个具有远见和才识的女子,自云守拙本只是明哲保身,然而周围的环境始终不相宜,让自己的才华在对现实的迁就之中渐渐的隐没,这对她本人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林黛玉出生于书香世家,封建

礼教自然是自小就学,自小就知,但是她在《红楼梦》中却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薛宝钗出生于皇商世家,封建教条的管束自然没有那么的重,但是她却是一个封建社会标准的淑女。这样的位置转换实在是很有意思,也足于体现曹公的匠心独具。

  其实,从他们两人的生长环境就是不难看出的。在封建社会之中,对子女,特别是女儿的遵守礼教的教导,一般都是来自于母亲。但是林黛玉却是幼年丧母,这样,封建礼教的第一导师就没有了。之后父亲林如海给她聘请的老师贾雨村也是一个漫不经心的人,自然对她的封建教化更不会放在心上。那么林黛玉可以说自小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什么封建礼教,那么她会目无礼教,敢于反叛,只管真心就不难理解。

  在这一方面,薛宝钗正好相反,她是幼年丧父。也就是在父亲死后,她才停止了诗书方面的用功,为了不让母亲操心而专心于针凿家计等事,此时宝钗母亲对女儿的封建礼教教导现在才刚刚开始。之后薛家有心想让女儿进宫选秀,要合封建第一帝王的心意,在封建礼教上更是不能放松。于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导宝钗,想让她慢慢的转变为封建教教条的卫道者,这也是许多评论家对她下的定义,“她自幼尊孔读经,学会一套阴险狡诈的统治本领,她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同日益衰败的阶级利益紧紧的联在一起。”

  但是读者应该还记得她写的《螃蟹咏》吧,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所谓诗歌见其志,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就连开始骂她热衷于仕途经济的贾宝玉都赞叹说写得痛快,如果认为薛宝钗真的是一个封建卫道者,那么赞扬她的贾宝玉也难脱干系了。

  薛宝钗对宝玉的劝学让读者论定她是封建卫道者的铁证,但是这又何尝不是出于一份真心的关心,和林黛玉面对贾宝玉差点葬送在父亲的棍棒之下的哭泣“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相关文章

区域经济学论文(经典3篇)

区域经济学也称地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区域经济学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要】...
论文2011-02-06
区域经济学论文(经典3篇)

浅谈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精简3篇】

[论文关键词] 经济 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论文摘要]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并积极推动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
论文2017-03-01
浅谈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精简3篇】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经典3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论文2018-07-03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经典3篇)

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优选6篇)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下面是小编推荐的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
论文2017-06-05
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优选6篇)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致谢信【推荐3篇】

本论文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
论文2018-05-07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致谢信【推荐3篇】

科技论文写作(优质3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科技论文写作范文 摘要: 酸碱标准溶液是采用间接法配制的,其浓...
论文2012-05-04
科技论文写作(优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