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精选3篇】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 篇一
标题: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的重要性及选择方法
引言: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是评定教师学术水平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选择合适的刊物发表论文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声望,也对其个人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探讨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选择方法供教师参考。
一、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的重要性
1. 提升学术声望: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可以增加教师的学术声望,提高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2. 促进职称晋升:教师职称评审中,发表在权威性刊物上的论文往往会被评审机构高度认可,有助于教师的职称晋升。
3. 拓宽学术交流:发表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的论文能够吸引其他学者的关注,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二、选择合适的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的方法
1. 学术影响力与学科定位:选择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刊物是首要考虑因素。同时,还需结合自身所从事的学科领域,选择与学科定位相符的刊物。
2. 期刊影响因子与引用频次:通过查询相关数据库,了解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这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3. 评估审稿周期与要求:考虑到提交论文后的审稿周期以及刊物对论文的要求,避免选择审稿周期过长或难以满足要求的刊物。
4. 学术会议和期刊推荐:关注学术会议和期刊的推荐,这些推荐通常是由学术界的专家评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结论:
选择合适的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对于教师的学术发展和职称晋升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注重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定位,并结合影响因子、引用频次、审稿周期以及学术会议和期刊推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选择到合适的刊物发表自己的论文。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 篇二
标题:如何提高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的论文质量
引言: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是评定教师学术水平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仅仅发表论文并不足以保证职称晋升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论文的质量。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的论文质量,以帮助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深入研究选题
1. 确定研究方向: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能够提高教师在该领域的专业性和深度。
2. 挖掘研究价值:对选定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研究的创新点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加强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1. 深入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前人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定位提供依据。
2. 做好理论分析: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并进行详细的理论推导和论证。
三、精心设计研究方法
1. 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详细描述研究过程:在论文中清晰地描述研究的过程,包括样本选择、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以便读者能够重复和验证研究结果。
四、严谨撰写论文
1. 规范引用格式:遵循相关的引用规范,准确标注引用的文献来源,避免抄袭和不当引用。
2. 语言表达准确:语言表达清晰准确,避免使用模糊、夸张或主观性强的词语,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科学性。
结论:
提高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的论文质量需要教师在选题、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研究方法选择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下功夫。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提升,教师才能够在职称评审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为自身的学术发展和职业晋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 篇三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
教师职称论文大家知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探究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论文,一起来学习吧!
探究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摘 要:近年来,我国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水平一直处于低谷状态。尤其是在师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令人极其不满,使得很多学生至最后也没有学会判断方位、判读经纬度等基本地理技能,不具备基础的地理知识。对此,广大教师必须积极探究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37
一、研究背景
地理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多处渗透和交叉,例如环境问题,可以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类活动、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知识相联系。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吸引力,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研究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我们通过对初中学生发出的200份问卷调查得知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缺乏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产生的一种认识与追求的倾向,对待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更喜欢接近、理解并获得知识,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稳定、持久的动力。但是,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7%的中学生偏爱地理并对地理学科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缺乏兴趣。
(二)知识理解能力较低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34%的初中生因为小学自然没学好或者初一的基础地理知识掌握不足,对初中地理具有“厌学、怕学”的心理,对初中地理的理解能力较低。
(三)地理观察能力欠缺
观察是具体直接地反映外界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手段,观察能力是通过对新奇事物的观察,通过大脑的反应获得声音、温度、知识等能力,是人体综合能力中的重要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仅有14%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64%的中学生认为自己观察能力较弱,2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一般的地理观察能力。
(四)地理信息能力不足
地理信息能力指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本及外界多方面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获取、处理并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地理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依然发现,68%的学生仅忙于书本知识,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获取、处理、应用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具有相应的欠缺。
(五)读图能力不全面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工具,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没有地图,也就没有地理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7%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读图能力不足,读图并处理问题的过程存在思维不全面的问题。三、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一)趣味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趣味教学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1)引用古诗词。我国古代诗词中,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诗句很多,巧妙运用可使人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我国地理地形时,可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得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2)巧用趣味故事。相关的趣味故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在教师可以通过讲一次去回民餐厅吃饭的经历,吸引并引导学生了解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进而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
2.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有效手段。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走思、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时间一长便会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进而感觉地理学习难,对初中地理失去兴趣。适时地提问,并允许学生在课上大胆设想、发言,可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二)多媒体教学法
1.增加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因此,教师应该博古通今,具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灵活运用多媒体,通过PPT、短视频等多种方式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可以使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增加课堂容量,开阔学生眼界。
2.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美国曾有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时,11%来自听觉,83%来自视觉。由此可见,这两者占有信息总量的94%。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是视听的结合,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更多有效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传统的地理教学经常会在剖面图、地理形成过程、天体运转等多方面出现困难,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重点、难点一一体现出来并突破。例如,在讲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时,教师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背斜、向斜是由于地壳运动使水平地层弯曲变形生成的,理清地理事物演变的过程。
(三)生活化教学法
生活化教学法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另一个高效教学法,是指将教学活动至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1.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根据新闻、天气预报等了解不同地区在不同时刻的天气,进而总结不同地区的气候,并结合事实思考不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结合生活案例思考地理。通过生活案例与地理知识结合,可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背景资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四)读图教学法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等值线图、原理图、框架图、地理模式图、统计图等多种图件。读图法教学是指运用各种图件锻炼学生对地理的认识、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通过读图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总结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之,教师应充分运用不同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地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