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参考文献(推荐3篇)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一
标题:影响建筑设计的环境因素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了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首先,介绍了环境因素的种类和作用,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然后,分析了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具体影响,包括建筑形态、建筑材料选择和建筑功能布局。最后,提出了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重视环境因素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考虑环境因素。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因素、建筑形态、建筑材料、建筑功能
引言: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环境因素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们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形态、材料选择和功能布局。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考虑环境因素。
正文:环境因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形态和材料选择。例如,在炎热的气候中,建筑师应该选择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材料,并设计出适合通风的建筑形态,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周边建筑、交通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它们决定了建筑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例如,在商业区附近设计的建筑应该考虑到周边交通的便利性,以及商业活动对建筑的影响。人文环境包括文化和历史等因素,它们能够赋予建筑以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中设计的建筑应该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以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
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环境因素决定了建筑的形态。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会导致不同的建筑形态。例如,在山区设计的建筑可能会选择与山势相适应的形态,以便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其次,环境因素影响了建筑材料的选择。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海滨地区设计的建筑应该选择抗腐蚀性能好的材料,以应对海水的侵蚀。最后,环境因素还影响了建筑的功能布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会对建筑的功能需求产生影响。例如,在文化活动频繁的城市中设计的建筑应该考虑到文化活动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结论:环境因素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考虑环境因素。建筑师应该充分了解建筑所处的环境,认真分析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结合建筑的功能和意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作品。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二
标题:建筑照明设计中的新技术应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建筑照明设计中的新技术应用。首先,介绍了照明设计的重要性和目标,以及传统照明技术的局限性。然后,详细介绍了几种新技术在建筑照明设计中的应用,包括LED照明、智能照明和光环境控制技术。最后,总结了新技术应用对建筑照明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建筑照明设计、新技术应用、LED照明、智能照明、光环境控制
引言:建筑照明设计对于提升建筑的美观性和舒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照明技术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旨在研究新技术在建筑照明设计中的应用,以提高照明效果和节能效果。
正文:传统的照明技术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能耗高、寿命短和调节性差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并带来更好的照明效果和节能效果。其中,LED照明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技术之一。LED照明具有能耗低、寿命长和可调节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照明需求。智能照明是另一种新技术,它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的智能化管理。智能照明可以根据环境条件和人员需求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和色温,以提供更舒适的照明环境。光环境控制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照明技术,它通过控制光线的方向和强度,创造出特定的光环境效果。光环境控制技术可以用于强调建筑的特色和创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新技术应用对建筑照明设计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首先,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照明效果。LED照明可以提供更均匀、柔和和自然的光线,使建筑更具美感。智能照明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调节照明亮度和色温,以提供更舒适的照明环境。光环境控制技术可以创造出特定的光影效果,使建筑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其次,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照明效率和节能效果。LED照明具有较高的能效和寿命,可以显著降低照明能耗和维护成本。智能照明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照明调节,避免不必要的能耗。光环境控制技术可以精确控制光线的方向和强度,减少能量的浪费。最后,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照明设计的灵活性和可变性。LED照明具有可调节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的照明要求。智能照明可以根据环境条件和人员需求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和色温,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光环境控制技术可以根据设计师的意图创造出特定的光环境效果,增加建筑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结论:新技术在建筑照明设计中的应用提高了照明效果和节能效果,增加了照明设计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建筑师和照明设计师应该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学习并应用新技术,以创造更美观、舒适和节能的照明环境。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创新和改进照明设计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需求和社会需求。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三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10.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 (04);
12.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13.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14.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15.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16.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0 (3);
17.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18.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19.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0.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21. 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0 (4);30-33;
22. 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0 4, 24 (5);
23. 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 26-27;
24. 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6. 刘力,商业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7. (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8. 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9. 鲁睿,商业空间设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0. 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