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类论文【优选4篇】

心理学类论文 篇一

标题: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人际关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将探讨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其中的机制,并提出一些改善人际关系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建议。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影响,机制,改善

引言: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却可能导致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研究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理解和改善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正文: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实现。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时,能够得到来自他人的实质性或情感性的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抗压能力,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其次,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社会认同来实现。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认同感,从而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还可以通过心理压力的调节来实现。人际关系中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减轻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负担,提供情感支持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满足和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和促进。

为了改善人际关系以促进心理健康,个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有效地交流和表达。其次,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如倾听、尊重和合作。此外,要培养积极的社交圈子,参与社交活动,扩展人际关系的范围。最后,要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避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纠纷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结论: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和压力调节等机制来实现。为了促进心理健康,个体应该积极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扩展社交圈子,并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House, J. S., Landis, K. R., & Umberson, D. (1988).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Science, 241(4865), 540-545.

2.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心理学类论文 篇二

标题: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摘要: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它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将探讨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自尊的形成和维持,并提出一些提高自尊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建议。

关键词:自尊,心理健康,影响,机制,提高

引言: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认同、价值和能力的感知。良好的自尊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然而,低自尊可能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研究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理解和改善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正文: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自尊对个体的情绪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自尊可以提高个体的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和幸福感,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其次,自尊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自尊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挑战,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自尊的形成和维持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个体的成就和成功对自尊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在学业、职业等方面的成就和成功可以提高自尊,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交关系也对自尊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也对自尊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正面认知可以促进自尊的提升,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为了提高自尊以促进心理健康,个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重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展社交圈子,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同感。此外,要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如运动、艺术创作等,提高个体的自我实现感和满足感。

结论:自尊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情绪和情感的调节、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来实现。为了促进心理健康,个体应该提高自身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提高自尊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Baumeister, R. F., Campbell, J. D., Krueger, J. I., & Vohs, K. D. (2003). 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 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4(1), 1-44.

心理学类论文 篇三

  摘要:数感即对数(学)的感知与运用能力,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方法表示数,明确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的解释。文章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运算为视角,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以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探讨合适的运算教学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运算;发展心理学;元认知;元记忆

  一、前言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知与运用能力,中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方法表示数,明确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数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扩展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营造数学情境、利用身边具体形象和实践活动进行感悟等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性成果。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数感特征中感受性的强弱,绝对阈限的高低,直接作用着数学学习思维的发展以及各学科抽象逻辑的应用水平。其对多少、远近、大小等的清晰敏锐度也是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心理基础。小学阶段贯穿始末的“运算教学”则是数感培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也是最广阔的平台。这个阶段的运算包含了数之间的关系,加减乘除计算,结合具体情境的估算和解释,灵活使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无论从哪方面讲,运算在数感培养中有其不可或缺性。运算的习得与熟练,对数的思维体系和意识能力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儿童时期的孩子,思维获得了飞跃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成熟,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主导,推理系统化,并逐步掌握了守恒,思维具备了可逆性,补偿意识开始萌芽,这些都为数感的加强奠定了心理基础。当然,本文跳出了皮亚杰的阶段认知理论的圈圈,借助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小学阶段运算的教与学,对“问题、竞争、认知、记忆、错误”进行探讨,要解决的是由运算带动数感在正常发展中提升的问题(表1)。

  二、开放问题设计,增强问题的逻辑性

  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乐于以直观来理解抽象。此时在运算的教学实际中,教师通常采用先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在数数中内化知识,最后再通过运用口诀或简单经验解决问题的模式。至四年级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此时,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是发掘学生巨大潜力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手段。这既体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理解性和自由性的期待,又能帮助学生借助成功来“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从而完善自己的品格。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本文作者曾在所教的两个班级运用了不同的方法。A班,例题:王老师带着500元去买篮球,每只165元,买了3只,还剩多少元?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进行校对、讲评。接着再依次出示几道题,学生基本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法。B班,相同例题,学生依旧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讲评。接着,教师板书列式:500-(165×3),让学生自己编出四道这样列式的应用题。学生独立编写,教师指名汇报,教师再相机点评。可以说,B班同学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稀奇古怪,但从思维角度来讲,B班的多样性足以让每个学生体会身边数(学)的丰富,感受数(学)的能量,而对数(学)产生潜意识中的高认可度与接受性,提升了对数的感受性。不仅在解决问题阶段,在运算的初始建模中,多样性对于方法和自我思维方向的选择,扩大开放性依然是很有效的。例如,菜市场的老大娘未必对数学的计算法则和简便方法有过认知,却在称出斤两后迅速地告知你该付多少,尔后又找零多少,而此时的顾客往往落后于他们的反应。或许有人归功于他们的记忆,但菜价与斤两是两个变量,况且也不太可能在事前列算过相关结果,背诵并不现实。其实,菜市场里的每个人不约而同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计算模式且运用自如。在此,可简称个性算法。在这样的计算理念中,往往不需要过多的原理,只是自己喜欢,用来顺手,结果正确。不可否认,他们对数的感觉,至少在敏锐度方面是领先的。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否也能有机会在运算问题中、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算法,驾轻就熟,得出正确结果,解释出结果的合理性呢?教育学者们喜欢对此冠以“张扬个性,释放天性”来褒奖,而教师则只是思考过程中的道理,以及达到目标方式与现有规则的融合。当然,这一点在现在的教学实际中是有遗憾的,因为很少有在校学生有着各式创新思维方式而被鼓励使用甚至加以推广的。虽然网上也曾有过相关统计,运算灵活度高的孩子其思维的可逆性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要远远快于“死算”的孩子。

  三、强化在合作环境下的竞争意识

  比起合作,竞争更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并伴随着坚强的意志及强烈的成功欲望。在小学阶段,运算是竞争的最好“格斗场”。不论是日常普遍开展的口算速算这些纯结果类的比拼,还是解读多方法、探究性问题思路的较劲,潜移默化中学生将原有的对数(学)的理解应用图式在做着各种不同的有效的优化与组合,加速了他们日后对问题切入点的把握,他们也更乐于去记下这些证明了自己能力的方法,或是可以记下别人赢取优势的过程,并引以为鉴,这样形成的更多专属个人的认知方法和记忆策略是很重要的。在童年期儿童逻辑推理类别体系化形成初期,这无疑是很好的范式。在教学第十册“公倍数与公因数”时,教师对竞争的应用非常频繁。由于内容本身是建立在整数乘除法之上,也不涉及更多其他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参与面很大,积极度也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是设计与仲裁的角色,期间的理解、寻找方法、计算、验证、比对均由孩子们自己完成。挑战这个以往错误率超过30%的单元需要勇气,但竞争给了学生动力,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失利一两次后也在总结方法,在集中注意力指向的过程中,对数的理解和原概念技能的重组捋清了复杂思维脉络。当然,竞争中的机械训练或训练强度过大,片面强调解题技巧,忽视通性算法都有可能造成学生思维跑偏,钻牛角尖以及“被放弃”。这时,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尚无清晰的辩证思维,抽象本质思维水平还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必须随时调整策略,对问题和方法适当矫正,或分散难度或有效迁移,使学生达到准确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四、有效形成元认知与元记忆

  7岁~12岁的儿童,其记忆容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又是认知与记忆的密集期和形成期,此时,对于增加“库存量”显然是必要的。本文作者在学习圆周率时,老师就曾将“3、14159265358979”描述成“山顶一狮一虎救二鹿舞三舞把酒吃酒”,以致迄今都记忆犹新。运算的认知能力、运算过程方法的记忆和记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其中的估算和问题简化技巧,对推动主动化认知是相当明显的。当人们的大脑皮层接收指令完成相应发展多变的运算时,调动了更多细胞体神经合作参与,其中整个协调和识别系统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对不断重复的经过产生习惯化,并纳入条件反射系统,服务于更高级的认知与思维。创新意识、辨析求证等高阶数感,便在这样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同样,元记忆的积累也在综合各组织的有效管理,以开发和利用更大容量记忆资源。因此,整个小学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和难度的运算来刺激学生,并鼓励其对认知方法和记忆策略进行自我个性化改造,在正确有效的前提下加以推广和加工,不仅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也是符合该年龄段孩子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合理学法。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要把握运算中的关键节点,适当提醒复述,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内容转化为长时记忆,增大学生知识技能容量,使学生在把握价值取向中体会数的实用性,领悟数的美感。但过于注重学生记忆的发展,看重认知效率,结果也会不太理想。在日常化的“数”的接触中,教师把“数”教“活”的想法,同样对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学生起着促进发展的特殊作用。数感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重点则在效果的渐渐体现。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尝试提出质疑,特别是当教师的单一模式教学大量重复后,会被学生抵触。本文作者在2016年毕业班的教学中,考前加大练习力度,反复以往的操作,非但无助于结果的改善,学生反而情绪低落造成其他问题的出现。效率与效果在小学阶段特别是运算类教学中基本呈倒“U”型关系(表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运算为视角,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以小学阶段的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探讨了合适的运算教学法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类论文 篇四

  摘要:由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诸多问题压身,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愈加严重。面对如此情况,高校需要引起重视。同时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积极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观点,通过设定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并进行教育评估体系的完善,帮助大学生疏导个人问题,同时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部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明确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当中,有20%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各类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型心理教育思潮,具备完善的实验方法和心理问题测量手段,其实践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过于片面化。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一直是心理咨询,即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此种定位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割裂。在该种认知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并无关联。同时,该种认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即部分学生认为其参与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自身有心理疾病,且无法自愈。在这该种认知条件下,学生无法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本身的功能无法发挥。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分学科化。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对于心理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普及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化辅导。另外,课程的教育内容着重于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强调学生需要对心理问题加以重视但不应该在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总体课程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对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确定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未进行准确定义

。但是从现有心理学研究观点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健全心理人格的培养,一般包括学生积极适应健康人格以及主动发展健康人格两方面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人格能够有效消除消极人格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进而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将其确定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目标。

  2、明确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品质和力量的形成能够提高个人预防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着重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幸福、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身心上的愉悦,进而转换其看待周围环境、他人以及自身的眼光,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其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交关系。第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引导学生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进而培养其自尊、自爱、独立的人格,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内在动力。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挖掘学生潜能,进而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开发。

  3、丰富大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心理测验,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有效发展。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利用体验式教学、自助式教学、团体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其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

  4、建立积极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单纯注重病理学评估的方式,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为目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高校利用动态性的教育评价结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弱化心理问题的甄别功能,以积极的心理评价标准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评价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其次,从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最后,教育评价的动态性,即利用阶段性评价、调查问卷和方案相结合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人的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自身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正确认识。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着重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体验,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转变学生对于心理教育的观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挥,针对性解决当前社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转换原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学生过上有意义且丰富的生活。

相关文章

论文的排版与装订格式指导(优秀3篇)

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
论文2017-09-07
论文的排版与装订格式指导(优秀3篇)

论文专家推荐信(实用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论文2016-07-09
论文专家推荐信(实用4篇)

铁军精神心得体会(精简3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铁军精神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2014-02-01
铁军精神心得体会(精简3篇)

科学小论文400字(精简3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论文2012-02-01
科学小论文400字(精简3篇)

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优秀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欢迎阅读与收藏。  临床回顾性研究论...
论文2011-04-01
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设计与论文写作(优秀3篇)

探析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精选3篇】

摘要:地被植物在现代园林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不可缺少的景观组成部分,通常在乔木、灌木和草坪组成的自然群落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有其独具的特点。 关键词:地被植物 园林 应用 0 引言 地...
论文2011-05-09
探析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