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论文(优选3篇)

浅谈心理学论文 篇一

心理学论文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将浅谈心理学论文的写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首先,心理学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进行充分的背景研究。在选择论文题目之前,研究者需要了解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有的理论框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阅读专业书籍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研究者可以获得必要的背景知识,从而选择一个有价值且具有研究意义的题目。

其次,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在论文的引言部分,研究者需要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研究目的,并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应该与所选题目密切相关,而研究问题则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接下来,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需要进行合适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实验、调查、观察等,来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研究者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工具来处理和解释数据,从而得出具有科学依据的结论。

最后,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需要进行全面的讨论和结论。在讨论部分,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解释和分析,探讨其实际意义和理论启示。在结论部分,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目的和问题进行回答,并提出可能的改进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之,心理学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充分的背景研究、明确的研究目的和问题、合适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以及全面的讨论和结论。通过遵循科学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研究者可以撰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学论文,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心理学论文 篇二

心理学论文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将浅谈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风格和注意事项。

首先,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风格应该严谨、客观和简明。研究者需要使用准确的术语和专业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或主观的表达方式。同时,论文的结构应该清晰,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应该有重点和逻辑性。

其次,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注意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研究者需要注明引用的来源和页码,避免抄袭和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参考文献部分,研究者需要列出所有引用过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排版,如APA格式或MLA格式等。

接下来,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研究者需要合理组织论文的结构和内容,使之符合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要求。同时,研究者需要使用恰当的过渡词和句子,使得论文的内容和段落之间能够连接得紧密和流畅。

最后,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研究者需要遵循标准的语法规则和拼写规则,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拼写错误。在写作完成后,研究者需要仔细校对论文,确保没有明显的语法或拼写错误。

总之,心理学论文的写作需要严谨、客观和简明的风格,准确的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逻辑和连贯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准确的语法和拼写。通过注意这些写作风格和注意事项,研究者可以提高心理学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浅谈心理学论文 篇三

浅谈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极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应用

  摘要:塞里格曼倡导的积极心理学以普通人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使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2)转变教育观念,以理解的心情对待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成长中的错误;(3)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度大会上,塞里格曼(Seligman,MartinE.P.)指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应该同时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他大力提倡建立一门研究积极的心理科学——积极心理学,并为这门新学科奠定了结构体系,他是全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积极心理学是指以普通人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品质,不仅能预防和治疗抑郁症和神经症,同时还能让人变得更加快乐,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心态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二、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学前专业方面的学习,且这些学生处于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是身心发展和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这一阶段,学生获取知识从以纯理论的知识教学为主,转移到理论和技能并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课堂教学体现出如下特点:

  1.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的纯知识性逐步退居次要地位,技能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高职院校的特色是以职业教育为主,而学前专业是以知识学习、技能教育共同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此时的学生,对学前专业知识的渴求比较迫切,而对技能的学习既感到新奇,又感觉焦虑。这些压力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吸引力”。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有限,其心理活动纯真、直率,没有明显的闭锁性,其情绪情感的表达比较外显,不善于修饰和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的程度如何,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如果课堂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能力范围以内的,他们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接受的,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无疑是有帮助的;如果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教师的讲解又不透彻,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慢慢地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吸引力”也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已经很强烈,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也决定了教师的感染与影响无处不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影响深远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全面、良好的人格发展和专业基本的形成是在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仅有理想化、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通过实践从而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中,感知教师的情绪,主动地把握和建构知识。同时,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长期性,教师的一举一动同样也具有榜样作用,而这种榜样作用的影响可能比有意识的知识教育更为深刻、长远。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和教师的负性情绪,这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师生关系产生阻碍。学生对教师不尊敬,甚至产生敌意情绪,他们就会拒绝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拒绝老师的指导。教师情绪不仅会影响学生当下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而且会对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潜在的、广泛的、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使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而且课堂教学中的隐形课程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也必不可少。在当前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大环境下,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品质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1.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使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

  教学不等同于一般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理论化的实践,是一种智力性实践。在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堂中,隐形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教师的教学风格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地挖掘各种资源,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发觉学前专业学生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学前专业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悉心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中的每一个细节处都表现出活泼的气氛,在这种活泼的气氛中,潜藏着各类知识;对教学手段的采用不仅要照顾基本功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间的带动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师的言谈举止更要注重其示范作用,严肃与活泼并重,既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也彰显学前专业的特色。

  2.转变教育观念,以理解的心情对待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成长中的错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学前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局限性,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长久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性对待学生的问题和错误。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促使学生利用这些积极的心态来帮助身边的同学。

  3.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阶段的学习是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的阶段,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其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进一步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教会每个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应有的内涵。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是本专业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思维对待高职阶段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2、石鸥.教学别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8.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谈心理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要:数感即对数(学)的感知与运用能力,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方法表示数,明确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的解释。文章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运算为视角,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以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探讨合适的运算教学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运算;发展心理学;元认知;元记忆

  一、前言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知与运用能力,中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方法表示数,明确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数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扩展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营造数学情境、利用身边具体形象和实践活动进行感悟等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性成果。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数感特征中感受性的强弱,绝对阈限的高低,直接作用着数学学习思维的发展以及各学科抽象逻辑的应用水平。其对多少、远近、大小等的清晰敏锐度也是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心理基础。小学阶段贯穿始末的“运算教学”则是数感培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也是最广阔的平台。这个阶段的运算包含了数之间的关系,加减乘除计算,结合具体情境的估算和解释,灵活使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无论从哪方面讲,运算在数感培养中有其不可或缺性。运算的习得与熟练,对数的思维体系和意识能力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儿童时期的孩子,思维获得了飞跃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成熟,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主导,推理系统化,并逐步掌握了守恒,思维具备了可逆性,补偿意识开始萌芽,这些都为数感的加强奠定了心理基础。当然,本文跳出了皮亚杰的阶段认知理论的圈圈,借助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小学阶段运算的教与学,对“问题、竞争、认知、记忆、错误”进行探讨,要解决的是由运算带动数感在正常发展中提升的问题(表1)。

  二、开放问题设计,增强问题的逻辑性

  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乐于以直观来理解抽象。此时在运算的教学实际中,教师通常采用先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在数数中内化知识,最后再通过运用口诀或简单经验解决问题的模式。至四年级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此时,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是发掘学生巨大潜力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手段。这既体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理解性和自由性的期待,又能帮助学生借助成功来“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从而完善自己的品格。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本文作者曾在所教的两个班级运用了不同的方法。A班,例题:王老师带着500元去买篮球,每只165元,买了3只,还剩多少元?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进行校对、讲评。接着再依次出示几道题,学生基本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法。B班,相同例题,学生依旧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讲评。接着,教师板书列式:500-(165×3),让学生自己编出四道这样列式的应用题。学生独立编写,教师指名汇报,教师再相机点评。可以说,B班同学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稀奇古怪,但从思维角度来讲,B班的多样性足以让每个学生体会身边数(学)的丰富,感受数(学)的能量,而对数(学)产生潜意识中的高认可度与接受性,提升了对数的感受性。不仅在解决问题阶段,在运算的初始建模中,多样性对于方法和自我思维方向的选择,扩大开放性依然是很有效的。例如,菜市场的老大娘未必对数学的计算法则和简便方法有过认知,却在称出斤两后迅速地告知你该付多少,尔后又找零多少,而此时的顾客往往落后于他们的反应。或许有人归功于他们的记忆,但菜价与斤两是两个变量,况且也不太可能在事前列算过相关结果,背诵并不现实。其实,菜市场里的每个人不约而同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计算模式且运用自如。在此,可简称个性算法。在这样的计算理念中,往往不需要过多的原理,只是自己喜欢,用来顺手,结果正确。不可否认,他们对数的感觉,至少在敏锐度方面是领先的。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否也能有机会在运算问题中、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算法,驾轻就熟,得出正确结果,解释出结果的合理性呢?教育学者们喜欢对此冠以“张扬个性,释放天性”来褒奖,而教师则只是思考过程中的道理,以及达到目标方式与现有规则的融合。当然,这一点在现在的教学实际中是有遗憾的,因为很少有在校学生有着各式创新思维方式而被鼓励使用甚至加以推广的。虽然网上也曾有过相关统计,运算灵活度高的孩子其思维的可逆性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要远远快于“死算”的孩子。

  三、强化在合作环境下的竞争意识

  比起合作,竞争更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并伴随着坚强的意志及强烈的成功欲望。在小学阶段,运算是竞争的最好“格斗场”。不论是日常普遍开展的口算速算这些纯结果类的比拼,还是解读多方法、探究性问题思路的较劲,潜移默化中学生将原有的对数(学)的理解应用图式在做着各种不同的有效的优化与组合,加速了他们日后对问题切入点的把握,他们也更乐于去记下这些证明了自己能力的方法,或是可以记下别人赢取优势的过程,并引以为鉴,这样形成的更多专属个人的认知方法和记忆策略是很重要的。在童年期儿童逻辑推理类别体系化形成初期,这无疑是很好的范式。在教学第十册“公倍数与公因数”时,教师对竞争的应用非常频繁。由于内容本身是建立在整数乘除法之上,也不涉及更多其他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参与面很大,积极度也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是设计与仲裁的角色,期间的理解、寻找方法、计算、验证、比对均由孩子们自己完成。挑战这个以往错误率超过30%的单元需要勇气,但竞争给了学生动力,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失利一两次后也在总结方法,在集中注意力指向的过程中,对数的理解和原概念技能的重组捋清了复杂思维脉络。当然,竞争中的机械训练或训练强度过大,片面强调解题技巧,忽视通性算法都有可能造成学生思维跑偏,钻牛角尖以及“被放弃”。这时,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尚无清晰的辩证思维,抽象本质思维水平还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必须随时调整策略,对问题和方法适当矫正,或分散难度或有效迁移,使学生达到准确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四、有效形成元认知与元记忆

  7岁~12岁的儿童,其记忆容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又是认知与记忆的密集期和形成期,此时,对于增加“库存量”显然是必要的。本文作者在学习圆周率时,老师就曾将“3.14159265358979”描述成“山顶一狮一虎救二鹿舞三舞把酒吃酒”,以致迄今都记忆犹新。运算的认知能力、运算过程方法的记忆和记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其中的估算和问题简化技巧,对推动主动化认知是相当明显的。当人们的大脑皮层接收指令完成相应发展多变的运算时,调动了更多细胞体神经合作参与,其中整个协调和识别系统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对不断重复的经过产生习惯化,并纳入条件反射系统,服务于更高级的认知与思维。创新意识、辨析求证等高阶数感,便在这样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同样,元记忆的积累也在综合各组织的有效管理,以开发和利用更大容量记忆资源。因此,整个小学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和难度的运算来刺激学生,并鼓励其对认知方法和记忆策略进行自我个性化改造,在正确有效的前提下加以推广和加工,不仅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也是符合该年龄段孩子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合理学法。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要把握运算中的关键节点,适当提醒复述,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内容转化为长时记忆,增大学生知识技能容量,使学生在把握价值取向中体会数的实用性,领悟数的美感。但过于注重学生记忆的发展,看重认知效率,结果也会不太理想。在日常化的“数”的接触中,教师把“数”教“活”的想法,同样对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学生起着促进发展的特殊作用。数感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重点则在效果的渐渐体现。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尝试提出质疑,特别是当教师的单一模式教学大量重复后,会被学生抵触。本文作者在2016年毕业班的教学中,考前加大练习力度,反复以往的操作,非但无助于结果的改善,学生反而情绪低落造成其他问题的出现。效率与效果在小学阶段特别是运算类教学中基本呈倒“U”型关系(表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运算为视角,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以小学阶段的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探讨了合适的运算教学法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何忠贤,彭伟强.高效课堂教学与数学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晓琳,黄荣怀.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

  [5]吴向东.创客教育:从知识传承到知识创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07).

  [6]道靖.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卓越小学数学教师的几何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

  课堂师生互动心理学分析

  【摘要】课堂师生互动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与意义、误区、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以讨论,并以心理学的角度在认知、情感和动机以及人格等因素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课堂师生互动;情感和动机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与意义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互动(interaction),就是互动的两个或多个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从某种角度来使互动的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课堂师生互动,即是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教学主体双方之间为掌握教学内容、保持教学活力、增强课堂效果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动作、心理、语言等,以心理活动和语言交流为主。(二)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1.课堂师生互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型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我们期待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老师们能够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在学业成绩上,更多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学校发挥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操作的重要联结作用,而教师的师生互动正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途径。2.课堂师生互动是加强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主要方法。任何教育都不会离开因材施教的主题,因为它是发展人才的关键。如果能够根据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现状去制定有计划的教学策略,必定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课堂师生互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新的联结,从而能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

  (一)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倾向单向性。因为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他导向着整个互动的方向。例如从对象上看,某些老师更偏向与某些班级干部、或是经常与老师进行互动的人进行交流,成绩比较高的同学要高于成绩不是十分突出的同学。但是这种选择很可能是无意识的。(二)课堂师生互动过于追求形式化。首先是课堂师生互动的预成性。因为教师明显的主体地位,引导着学生向前走,时间一长,势必会使孩子们形成思维定势,丢失发散思维和个人思想观念。其次是互动之中的不深刻性。有些教师只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模式,所以刻意去设计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来请学生回答,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三)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强调显性化。真正的好的课堂,能够把课程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并且整个的过程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都是觉得有意义的。但是有的教师会过于重视语言互动的外显性,以学生在课堂之中回答问题的多少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其实是不可取的。

  三、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

  (一)教师层面。从内部原因来看,首先是教师的讲课方式。一个好的教师他的授课方式无论怎样都是让学生在形式上愿意接受、在内容上容易理解的。其次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的教师,应该是在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的同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从外部原因来看,教师易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例如个人的身体状态。根据资源整合理论,一旦教师身体状况不好,一部分资源是会下意识地去觉知你的生理变化的,教师的授课就会受影响。(二)学生层面。从内部原因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对师生互动产生很大差异,如学生的家庭环境、风俗习惯等。其次,不同的学习目的会导致不同的效果。有的同学就是希望能取得好成绩,有的则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积极关注,这些都会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从外部原因来看,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等待时间都会对这种互动产生影响。(三)其他角度。在教学中,非主观的因素往往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如关注程度。若课程是公开课,学生紧张,激素水平改变,师生互动的状况也会发生改变。

  四、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几点建议

  (一)认知因素。首先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卡尼曼(D.Kahneman)指出,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老师能够用一些关注度高的手段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情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就会把更多的资源调用在所学的课程中。其次是应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指出:人脑中是会对知识进行知觉和归类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掌握课程内容之中的原理和规律。(二)情感和动机因素。教师应该具备共情的能力。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当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愉快安全的学习环境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另外,教师很有必要通过很多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们有目的、有意义地去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更好地有代入感,真正地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三)人格因素。从两方面来讲,首先是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教学课堂外的身体力行,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环节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学生的人格特质同样也是关系到课堂师生互动能否顺利展开并达到目的的关键。有研究显示,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而在OCEAN(大五人格)的最新研究中证实,那些责任感、宜人性和开放性得分较高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会更多。

  参考文献:

  [1]钱珍.汉语中级口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周文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课堂师生互动重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刘尧,戴海燕.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10,06:66-69.

  [4]胡桂锬,罗琴,王绪朗.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11-14.

  [5]赵翠兰.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21:26-28.

  积极心理学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应用

  [摘要]学生管理一直都是中职学校主要管理工作,怎样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一直都是学校管理人员重点分析的课题。本文就尝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之下,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自我管理

  前言

  长久以来,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心理素质尚未健全等因素影响,虽然中职院校一直将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管理水平,推动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人员开始相继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入手,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法简单,过分强调学生消极情绪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管理工作者眼中,学生品行要是十分恶劣,管理难度也就显著提升。所以,管理工作者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经常秉持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观点。一旦学生在做出错误事情之后,管理工作者也基本上采取批评及责备形式。部分中职学校为了的杜绝学生做出错事,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模式,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取得了良好成果,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平静之后存在的隐患。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人员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优点”上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价值都会得到提升。中职学生尚未形成完善人生观及价值观,一旦过分关注及强调其存在的缺点,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忽视主观情绪变化,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二)评价标准单一,影响学生多元化发展

  大部分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学校发展及学生健康方面。所以,大学生学校对校园事故的出现都十分担心。正式由于在这种理念之下,学校都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学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品质上,也即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公民、职业品德,符合企业对人才要求。但是学校所应用的评价标准和现实需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还是以传统标准衡量学生,也就是首要关注学生学校成绩,品德经常错误被认定为老实、听话。

  (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影响根深蒂固

  一般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并且也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例如人格、意志力等。所以,在必要心理教育指导情况下,大部分中职学校所具有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心理咨询室无法发挥出自身作用,或者是将心理咨询看成学生管理手段。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向上意识,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疾病模型,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问题性学生,对其开展教育就是为了防止该类学生再次出现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优点上面,并不是仅仅强调学生存在的缺点,至少认为优点和缺点同等重要,进而挖掘学生身上所存在的潜在价值。想要做到这样,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应该转变自身观念,摆脱传统疾病模型所造成的影响,构建健康模型理念。中职学校在转变观念的情况之下,还应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与转变之后的观念相吻合,采取动态及发展眼光评估每一个学生,保证可以对学生个性化评价,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也可以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获得自信及自尊,并且找到自身感兴趣的事情。

  (二)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学生品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借助相关游戏活动实现。所以,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取得取得良好效果。1、设置专门积极心理学课程就以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幸福能力观”来说,心理教育课程就可以以此作为课程主题,并且为其配备完善心理训练课程,例如交往体验、情绪控制等,加强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理解程度,并且会将自身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应用到心理品质上面。2、在学校教育活动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团委在日常学生会活动及班级活动中,可以针对性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方面知识,梳理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简而言之,中职学校在所开展的多样化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在潜移默化状态下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身心意志,提高学生实践技能。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教学活动是学校主要开展的活动,从教学活动角度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品质培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1)教学内容积极、健康积极心理学十分关注对积极情绪及人格特点体验,探索积极心理学研究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积极”这个特征,符合足学生对积极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对积极心理学关注度,让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积极、健康品质,可以充满自信心应对今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命只有在拥有春天之后,才可以带领另一个生命拥有春天。所以,教师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之前,自身就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带领学生具有积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应用积极词汇数量,例如尊重、分享等,发挥出自身在教育上的作用,为学生树立积极心理营造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状态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4、班主任尽可能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班级管理俗话说的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班主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要是可以长期在积极环境下生存,自身行为举止及品质都可以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中,尽可能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文化氛围。首先,班主任在编制规章制度时,应该尽可能做到积极向上;其次,班主任积极创新班级管理形式,从传统考试分数理念中摆脱出来,全方面对学生评估,充分认可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让学生感觉到自身被尊重,进而不断进取,尝试到成功喜悦;最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等优秀品质,通过良好性格、顽强意志、稳定情绪等影响学生,在学生在潜移默化状态下感受积极心理学。5、社会、家庭、学生一同对学生管理积极心理学认为,从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应该转变到注重学生公共品质上面。学生在形成群体品质之后,周围同学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家庭、社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中职学校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形成良好教育网络,也就是社会、家庭、学校一同努力,正确认识到社会及家庭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的影响,尽可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将其转变为自身品质。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也承担着向家长讲解积极心理学的责任,积极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简而言之,中职学校应该调动自身资源,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结论;

  学生自我管理作为中职学校管理工作最高境界,想要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其提供良好发展方向。笔者在对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应用研究之后发现,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环境下成长,进而从观念及课程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元慧.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2]翟炜.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管理措施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9).

  教育心理学如何促进中职英语学科教学

  【摘要】从中职生现状入手,探讨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中职英语课堂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英语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职英语;教学方法;技巧

  我来自安庆一所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学校主要是培养的是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毕业后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他们大多15到18岁,处人们常说的“青春期”,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差、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在家庭方面,家庭状况比较复杂,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养育,只要他们吃满穿暖就可以了。另一部分孩子呢,以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加上中考失利,往往会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种种因素使他们的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在学习上表现为“不愿学、不好学、不乐学、不勤学、不善学”。《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这里包含着许多心理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心理学,将心理学元素与中职生现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树立自信心。

  一、树立教师人格魅力,协调好师生情感

  情感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神经协同活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如果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越愿意听从他的教导,更爱上他的课。反之,受到学生讨厌的老师,不仅学生不想上他的课,甚至因厌恶见到他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老师首先要注重形成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首先教师要注重外表,干净整洁的上课堂,更要有爱心,尊重、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一个班上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住校,有的孩子从未离开过家,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和爱护,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二、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所指出的:“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值得学习的。”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自由的“心理安全”的氛围中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教学内容、价值观等等有益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敢说、愿意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在高一刚入校时,我都会问学生:“DoyoulikeEnglish?”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No.”我问他们:“Why?”有的学生说英语很难,根本听不懂;有的学生说英语没有什么用......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我觉得教师可以将西方历史、文学、政治等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讨论。比如:Unit12是关于节日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三大节日拓展到西方四大节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了解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和万圣节的历史和习俗等等。在每一单元,教师都可以加入这样的元素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积极探索的愿望,愿意花时间,不怕困难的学习。

  四、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正确使用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他们喜欢具体形象的思维,喜欢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师还因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使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1、结合信息化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知识如果只靠听觉,3小时后保留70%,3天后保留10%;如果只靠视觉,3小时后保留72%,3天后保留20%;视听结合,3小时后保留85%,3天后保留65%,而我们使用的信息化技术扩大教学容量,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基础模块下册Unit1旅游。课前让学生自己分组,互选partner,了解北京的旅游景点,每组选择一个景点,查找资料,详细了解景点,还可以让自主性比较强的一组学生准备课件。课上学生展示课件,充当景点导游介绍景点。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联系,使他们觉得英语有用好用。2、激励式教学法的运用课堂上,教师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注意力会处于高度醒觉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得调动起来。因此,“welldone!”“great!”“it’sperfect!”“wonderful!”“good,verygood。”等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应该成为我们课堂出现频率最多的语言。总之,只有针对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心理学进行英语教学,因材施教,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视英语教学的训练,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曲昭臣.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心理健康教育,2010(4).

  [3]周文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中职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J].职教高教教学创新,2012(01).

  中职旅游心理学情境创设研究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是学习的基础不够,自我约束性不强,一般都厌倦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他们有很多的优点也是别的学生难以企及的:专业意识、动手能力和尝试新生事物欲望强烈。这些优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以利用,发挥其特长,培养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旅游心理学,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强、交叉性、高实用价值和具有广泛理论基础的学科。在中职课堂,我们怎样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改革的机制。本文尝试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设置情景模拟,期待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学生和问题间架构桥梁,鼓励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

  俗话说,思考是学习的源头,思考来源于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活水源头。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方面会有的疑惑,或者学生本来固有的认知和学习新知识发生的碰撞,或者由于本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而发生障碍这些问题进行情境设置,在学生和问题间架构桥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如我们在讲授《旅游心理学》“感觉与知觉的变化规律”这个章节时,用“水果酸的缘由”来进行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小孟上班第一天被分配到中餐厅,正巧餐厅安排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婚礼宴会。小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服务得细心周到。当婚宴即将到尾声时,小孟热情地给客人端上了莲子百合糖水。客人陆续吃完了糖水,小孟又赶紧将果盘端到了客人面前。然而,客人并不领情,随便尝了一下,就将水果扔在桌上,很不高兴地教训小孟:“水果酸的,没法吃!”一句话使宴会气氛骤变。可是小孟看到别的桌上客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尝着水果,自己感到不服气,也拿一块尝了一下,觉得是甜甜的,没有任何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就请教了师姐。师姐问他,糖水上了后,有没有给客人上一道茶?小孟说没有,因为当时忙,忘记了,师姐说,水果酸的原因有了。茶和水果有何关系呢?按照小孟的生活经验他还是不明白。到了这里,我就给学生们提问了,假如你是小孟,你会怎么想呢?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学生们对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在思考中提出了诸种假设。各种假设最后都归结为:定然是糖水和水果的酸性产生了反应。师姐说要是客人先喝茶,就不会有水果的酸味了。实际上我们的教材中就有这个知识点,客人吃糖水或者甜点后上一道茶,客人喝了茶,口中的甜味就会变淡,这是再吃水果就不会有酸味了。这一情境的创设,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以结论显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勤于思考中找到原因和结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他们在课堂上思考,在课堂上参加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因而这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

  选取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给学生作为观察的基准,这一生活场景需要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现出来。在教授《旅游心理学》“导游服务心理”章节时,我联系了一家知名的旅行社,带领他们去实习,让他们现场看导游的不同风采和技巧。导游的服务对象都是客人,他们在和客人接触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突然事件发生。发生事件后如何和客人去沟通,在为客人服务中让客人满意,这是技巧问题。如,乘坐火车,碰到黄金周假日,软卧票经常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旅行社的杜某却对顾客说,是旅行社出了问题,造成软卧票不够发。客人一听纷纷要求给付软卧票,没有拿到软卧票的游客大为不满,对旅行社提出索赔的要求。另一个导游杨某却不是这样告诉游客的,他换了另一种方法告诉游客:软卧票在旅游高峰期极为紧张,好在旅行社为我们团里的老人和孩子争取了一部分,望大家能够谅解我们。结果,大家纷纷谦让,卧铺票还多了出来。上面的生活情境,是很好的一个导游案例。这样的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评论。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导游很受顾客欢迎,而有的导游顾客一点也不喜欢他,更不会配合他。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导游要对他所面对的游客情况加以区分,进行针对性强的导游。导游中,需要对游客的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和兴趣等有大致的了解,做到胸中有数。另外,导游必须和游客的立场做到一致,如,上例中软卧票这一突发事件,杜某看起来在游客面前是站在旅行社立场上,至于是否考虑游客实际上无从谈起。然而杨某则不是这样,他告诉游客的是,旅行社在黄金周假日已经为游客做了很多,现在出现了票不够用,游客们完全可以谅解。在课程改革中将创设情境的教法导入旅游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自然,这门课的改革还有一段路要走,需要更多的同行进行共同的探索,其中还要付出许多极为艰苦的劳动。我们要运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创新,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真正对旅游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掌握,让学习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真正变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

  大众传播时代群体心理学研究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在大众传播中,群体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本文主要对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里的“集体精神统一律”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探讨,并比较国内外学者对其观点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个人的态度和评价。同时,本文将运用勒庞的理论对现代大众传播领域中,网络上出现的“乌合之众”进行群体心理方面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群体心理;大众传播;网络暴民

  一、集体的“精神统一律”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分三卷阐述了有关集体心理的诸多观点,鞭辟入里地分析了群体的各个方面。但是通读全书后不难发现,勒庞在书中提出的所有观点和看法,都是基于他在正文开头就提出的一个观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1]这是勒庞在书中分析有关群体心理及其特征、成因等问题的根源,有关领袖和民众的论述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的。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聚集成群的人”明确了勒庞群体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群体。正如勒庞所说,这里的“群体”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从平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1]也就是说,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了一种状态,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个人由孤立的个体存在变成心理群体中的一员,这是勒庞集体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自觉个性的消失”,这是这个论断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勒庞认为“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1]因此,个人进入集体,就意味着个体的意识和理性的消失,个人进入了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这种个人理性的消失,就直接导致了一个最为严重的结果——集体无意识,也就是勒庞这句话值得挖掘的第三个点——“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由于集体无意识

的作用,个体受群体心理的支配,很容易就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打动,表现出许多只有在群体中才会有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如果在个体理性的情况之下是根本不会出现的。集体中的个人,失去了自我的意识,任凭暗示、传染等作用支配自己的行为。总的来说,勒庞的这一观点可以概括为集体的“精神统一律”,即个体进入群体后,自觉的个性消失,处于非理性状态,因而所做出的行为完全受集体无意识的控制,呈现出情感和思想的统一化倾向。

  二、国内外学者的评价

  (一)国外

  勒庞这一观点的支持者甚多,民粹派社会学家罗斯和心理学家麦克道格尔就基本上全盘接收了他的观点。意大利哲学家葛兰西认为,偶尔聚集的群体“就像在拱廊中躲避阵雨的人群一样”。组成这种群体的每个人,对其他的人或者人群,或者具体的经济实体,都没有责任的约束,这些都标志着个人的退化和消逝。[2]就个体而言,我们每个人最终都是理智的。但当我们作为群体的一部分时,便失去了理性,陷入集体的无意识的旋涡。然而,并不是所有学者都对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如帕克、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尽管对“群体无意识”的发现倍加赞赏,认为《乌合之众》“对群体心态作出了出色的心理学说明”。[1]但在他看来,勒庞点明了群体心理的“基本”事实,却并没有对它们作出解释,没有看到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感情联系的心理过程的原因。经济学家奥尔森也提出了不同于勒庞群体心理机制的“个体理性机制”,认为共同利益构成了集体和集体行动存在的目的。奥尔森否认个体性因进入集体而消失的观点,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家,抽象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他理论逻辑的起点,即个体总是致力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体组成集体并不会改变个体行为的理性特征。塞奇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中指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2]“无意识的要旨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一种集体的、普遍的人类特性”,[2]他肯定了群体中个人意志会消失,屈从于集体的意志,将勒庞的无意识的观点归结为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同时,他也否定了勒庞的观点的绝对化成分,认为勒庞群体心理学“相当傲慢地剔除了集体生活,尤其是群体生活中有意识和理性的一面”。[2]他的这种一分为二的态度与大多数学者相比,可以说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二)国内

  中国学者对勒庞《乌合之众》这一观点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是勒庞集体的“精神统一律”在中国最受关注的时期,由于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勒庞的集体思想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常燕生主编的《社会学要旨》中这样介绍勒庞的思想:“个人在平日孤立之时他的心理常常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但是一旦到了群众聚集地的地方便不觉被群众的意见所吸引而失其自主之力,这时他的心理已成为群众心理之一部分而非复自由独立的个人了。”[3]可见他也认为个人进入群体后,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自觉个性会消失。1929年,时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章益负在《社会科学大纲》中对勒庞进行了评价:“勒朋的群众,是丧失理智而纯粹受行动所驱使的;在群众中,个人的理智,如同沉醉一般,本能失了约束,于是放肆恣睢,异常猖獗,所以群众是蠢拙的。但是因为个人的特性消失,群众的心理反能一致。”[4]而在1949~1979年,勒庞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低潮。这时候的勒庞,普遍被认为是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其思潮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孙本文在1949年之后,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对勒庞的集体无意识思想基本上是全盘否定的:“心理学派是一种反科学的、反动的伪社会理论,它是帝国主义者手中的思想武器。”[5]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群体性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勒庞的群体心理学说再次引发学者的关注。熊一丹认为,勒庞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在目前来看,仍然不失现实意义。“在信息井喷的时代,人们反而失去对信息与观念的思考能力。暗示仍然存在,集体的幻觉也常常出现,否则谣言也不会变本加厉地传播,人们也不会轻易抛弃自己的常识。”[6]然而,学者刘朋立足于现在的网络时代,指出:“网络舆论颠覆了法国大众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状态的假设。网络上的群体不再是一个情绪化集体,而趋向成为个体的相加。”[7]他否认了心理群体会造成个体自觉个性的消失,认为网络上的个体大多是理性的,而不会出现“集体无意识”。

  三、勒庞理论的科学性评析

  (一)集体“精神统一律”的本质

  从以上国内外众多学者褒贬不一的评价中,我们会发现,站在何种的立场、角度去看待勒庞的观点,是影响我们作出评价最重要的因素。有人说,勒庞的群体思想是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浪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时至今日已经不再适用了。但笔者觉得,《乌合之众》的“集体精神统一律”对大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还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性的,在大众传播日益发展的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首先,我们应该对勒庞的“集体精神统一律”进行定性,从根本上把握它的实质和内涵。对勒庞来说,集体是一个具有心理学意义的概念。个体进入集体,实际上意味着个体性和个体意识的丧失,支配集体行动的正是那些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本能构成的集体心理或者称为集体的“精神统一律”。虽然勒庞也承认理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才是隐藏在所有社会现象背后的基本力量。因此,“集体精神统一律”的实质是勒庞对集体无意识和个体非理性问题的思考。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到的,勒庞的“集体精神统一律”想要表达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三个方面潜在的核心问题就是集体无意识和个体非理性。勒庞曾明确指出“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个体不论什么原因被吸纳到了群体之中,无论个体的智商有多高,情操多么高尚,一旦他成为群体的一员时,群体心理就削弱了个体智慧,还减弱了个体本身的特征,异质因素泯没在同质因素中,无意识的力量占据制高点。“集体无意识”理论并不是勒庞的原创,弗洛伊德很早便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将无意识区分为两个层次或部分,即无意识的个人层次和集体层次。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探讨的无意识属于个人层次,即个人无意识,他将进一步探讨无意识的集体层次,即集体无意识。[8]但勒庞的“集体精神统一律”绝对不是荣格的复制版。勒庞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更深入地探究了集体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内在成因,并系统化、理论化地分析了集体中个人无意识的心理机制。勒庞的理论中,人类共有的情感和本能是集体心理的唯一基础,这些情感和本能以三种方式创造出集体心理:首先,集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人性中的各种欲望和本能在解除了责任感的压抑后被完全释放出来。后来有学者又将其定义为“集合行为”中的“匿名性”。其次,情感的传染现象。个体的意志与判断力只在个体单独存在时起作用,一旦进入集体状态,集体情感马上会在个体之间相互传播。最后,在集体中的个人易于接受暗示。当个体进入集体时,人们的本能与情感因为责任限制的解除以及相互传染与影响而得到极大的强化,集体心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敏感与冲动,任何暗示都会对集体的情感产生强大的刺激,使所有集体成员都朝着暗示的方向行动。勒庞这三点对群体心理机制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恰恰解释了现代大众传播中许多群体性的事件的产生原因,如网络暴民、网络上的人肉搜索、舆论审判等。所以笔者认为,勒庞的集体“精神统一律”揭示了群体无意识的本质,透彻地阐释了集体行为中个人的非理性因素。这对于研究群体行为和群体性的事件的社会心理机制,为群体性的事件的研究与处置,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借鉴。

  (二)网络时代的“乌合之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体验网络世界发声的自由时,不知不觉地成为网络上的“乌合之众”——网络暴民,参与到各种群体性的事件当中,充当了勒庞笔下无意识、低智商、非理性的“刽子手”角色,不仅在虚拟空间里进行攻击谩骂,更有甚者在现实中也会采取暴力行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网络暴民”属于一个极为典型的心理群体。在网络世界中,传播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一方面网民躲在屏幕后面观看着网络上发生的一切,网络上其他人的言论成为其获取信息的来源,呈现出一种被动接受的特征。当在某种重要信息影响下,网民们的思想和感情就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相同的方向,受到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从而聚集构成一个共同的“心理群体”。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无意识的作用,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很容易被大多数人倾向的态度和立场所影响,形成“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心理,以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安全感。这时,传播的反馈过程并没有体现出个体的理性和能动性,反而在集体无意识和非理性的作用下陷入“沉默的螺旋”。2006年2月,网友在网上贴出了一组女子踩死小猫全过程的图片,引起了网民的强烈震动。有网友将虐猫女头像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寻找线索。不到6天,被怀疑和“虐猫事件”相关的三个人的个人资料被网友公布,遭到网络群体的攻击和谩骂。同年4月,一位丈夫声称妻子有外遇并在网上公布妻子和情人的QQ对话记录,痛斥与妻子有染的“铜须”。随后网友发布“铜须”的照片和视频并贴出“江湖追杀令”。短短几天内,网友查实并公布了“铜须”的真实身份、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并不断责骂和羞辱“铜须”。这两起事件导致当事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上都遭到声讨、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正常生活完全被打乱,对其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上的“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就是两起典型的由网络暴民煽动的影响恶劣的网络群体性的事件。事件中,众多的“网络暴民”在一个偶然事件的引发下,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立刻形成了一个声讨虐猫女和第三者的群体。“网络暴民”既不去调查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不考虑道德审判与惩罚行为的合法性,一味盲目从众地跟随集体的意见。同时,他们在网络中的匿名性使其行为在虚拟空间的包围中产生安全感,这便使得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当事人进行谩骂、诋毁等非常态行为。而这些行为是他们作为孤立的个体,在理性状态下绝对不会做出的。“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1]当成为网络暴民中的一员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同显而易见的利益和最熟悉的习惯截然相反的举动,甚至在网络上进行与道德观和价值观相违背的人身攻击,沦为冲动易变、缺乏理性的“刽子手”。由此看来,网络上的“乌合之众”比勒庞笔下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暴民”要更具杀伤力。在网络群体性的事件日益频发的今天,众多的学者也都意识到了勒庞群体心理学对分析“网络暴民”成因及危害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何更好地解决网络群体性的事件,避免网络暴民频繁煽动言论、挑起事端,利用网民的群体力量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这些才是我们今后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勒庞的“集体精神统一律”对于分析群体的心态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性,是进行任何群体行为时无法忽视的重要理论。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现代的大众传播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关注群体的力量。因此,勒庞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非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解决现代大众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良性、健康的传播氛围。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法).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3,7,10.

  [2]塞奇莫斯科维奇(法).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200.

  [3]常乃惪.社会学要旨[M].上海:中华书局,1927:90-91.

  [4]孙寒冰.社会科学大纲[M].上海:黎明书局,1929:41.

  [5]孙本文.社会学文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124-125.

  [6]熊一丹.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J].新闻世界,2014(8):291.

  [7]刘朋.网络政治舆论主体的特征:乌合之众的反叛[J].现代传播,2010(11):167.

  [8]戴贵斌.荣格集体无意识述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3):24.

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格式及字体大小要求【精简3篇】

毕业论文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事关能否毕业,而毕业论文的格式又决定了一篇论文的水准,所以我们在做毕业论文时,一定要按正确的毕业论文的格式排版,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毕业论文格式及字体大小要求,欢迎阅...
论文2011-08-01
毕业论文格式及字体大小要求【精简3篇】

教师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优选3篇】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论文2019-09-02
教师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优选3篇】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最新3篇】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
论文2014-03-01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最新3篇】

对环境足迹的指标分类与整合进行分析【经典3篇】

自 2012 年足迹家族的概念提出至今,系统性与综合性已成为足迹研究者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生物多样性足迹、土地足迹、能源足迹、化学足迹、氮足迹、磷足迹、社会足迹和经济足迹等一系列足迹指标相继出现,...
论文2018-03-08
对环境足迹的指标分类与整合进行分析【经典3篇】

论文提纲的意义和要求【优选3篇】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
论文2017-08-08
论文提纲的意义和要求【优选3篇】

保洁工作总结(通用6篇)

光阴似箭,岁月无痕,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里,相信大家面临着许多挑战,也收获了许多成长,好好地做个梳理并写一份工作总结吧。那么问题来了,工作总结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保洁工作总结...
论文2011-02-09
保洁工作总结(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