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抗震论文【优质3篇】
民用建筑抗震论文 篇一: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优化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优化,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抗震设计;建筑结构;优化;民用建筑
引言:
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随着地震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优化,以期为民用建筑的抗震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
1. 结构合理性:建筑结构的布置和构造应符合力学原理和抗震设计规范,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
2. 抗震性能: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即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变形并承受一定的荷载,而不发生倒塌或部分破坏。
3. 耐震性能: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耐震性能,即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功能完好,不影响人员的安全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二、抗震设计的措施
1.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地理环境,选取适合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2. 采用适当的材料: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 加强节点和连接部位:节点和连接部位是结构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其承载能力和连接性能。
4. 合理设置抗震支撑:在结构中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5. 进行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通过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确定合适的结构参数和抗震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抗震设计的优化
1. 优化结构的布置和构造:通过合理布置建筑结构和优化结构构造,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2. 优化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选择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 优化节点和连接部位的设计:通过加强节点和连接部位的设计,提高其承载能力和连接性能,以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4. 优化抗震支撑的设置:合理设置抗震支撑,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以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5. 优化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提高抗震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结论:
通过对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与优化的研究,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因此,抗震设计与优化是保障民用建筑安全的重要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民用建筑抗震设计与优化[J]. 建筑科学,2008,(2):10-15.
2. 王五,赵六. 民用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5):20-25.
民用建筑抗震论文 篇二:新型材料在民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新型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给民用建筑的抗震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研究新型材料在民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探讨了其对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新型材料;民用建筑;抗震;应用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新型材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民用建筑抗震工作中,新型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重点研究新型材料在民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新型材料的特点
1. 轻质高强:新型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强度,可以减轻结构荷载并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 耐久性好: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使用,并减少维修和更换的频率。
3. 抗震性能优越: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作用下变形并承受一定的荷载,而不发生倒塌或部分破坏。
二、新型材料在民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
1. 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的结构中。
2. 钢结构:钢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和整体刚度,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
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强度,可用于制作轻质结构和抗震支撑。
4. 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震性能,可用于制作柱、梁等承重构件。
5.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和整体刚度,适用于特殊结构和特殊用途的民用建筑。
三、新型材料在民用建筑抗震中的影响
1. 提高了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提高民用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减轻地震作用对建筑的影响。
2. 降低了建筑的自重:新型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可以减轻结构的自重,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 增强了建筑的耐久性: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够抵抗恶劣环境的侵蚀,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4. 提高了施工效率: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施工性能,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周期。
结论:
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民用建筑的抗震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合理应用新型材料,可以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因此,新型材料在民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新型材料在民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J]. 建筑科学,2008,(2):10-15.
2. 王五,赵六. 新型材料在民用建筑抗震中的影响[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5):20-25.
民用建筑抗震论文 篇三
民用建筑抗震论文
1民用建筑隔震结构的设计由于建筑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制定较为科学的隔震方案。一般来说,建筑结构的扭转效应非常重要。在考虑隔震装置的放置位置时要充分考虑到钢心和质心等相关要素,要严格保证二者的重合。为了减少扭转作用,需要将阻尼器放置在建筑物的周围,支座的位置较为灵活,对于标高也没有特殊的限制。如果遇到上下结构的强度不同的情况,就需要将支座放置在不同的标高位置,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隔震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隔震器的周围要预留一定的移动空间,因此,抗震的构造就具有较大的难度。但是每种隔震结构的型号不同,因此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
2橡胶隔震支座的性能
对于民用建筑的隔震装置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性能,否则其隔震效果就不是很明显。第一,隔震装置要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是建筑结构的上部,同时还有水平的应力以及竖向的负载。在承重这些压力之后不能发生较大的形变。第二,为了有效地减少建筑结构的自震性,必须要求隔震装置具有一定的刚度,减少层间剪力。第三,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会发生位移现象,安装隔震装置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装置需要在减少建筑结构位移的前提下,降低振动的频率,进而达到隔震的效果。第四,需要对建筑隔震装置的支座加强重视,要尽量延长其使用寿命,通常情况下是50年左右。同时面对突发状况,支座也要具有一定的承受力。叠层橡胶支座的水平性能参数主要包括:水平极限变形能力和水平刚度。对于带有铅芯的支座还包括:等效粘滞阻尼比和屈服后水平刚度。国内外的大量试验表明,在保持恒定设计压应力时,出现水平剪切破坏时剪应变将超过400%,而剪应变小于350%时,叠层橡胶支座不会出现破坏。所以,《规范》规定:叠层橡胶支座在竖向平均压应力限值下的极限水平变位,应大于其橡胶层总厚度的3倍和有效直径的0.55倍两者中的较大值。叠层橡胶支座的水平刚度与支座的形状和橡胶的硬度有关,橡胶越硬,支座的水平刚度越大;支座越细长,水平刚度越小。设计人员应通过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确定支座的刚度。普通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所含的面积很小,说明其几乎不能消耗能量。铅芯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可等效为双线性模型。滞回环的丰满程度反映了屈服后的刚度大小,滞回环的面积大小反映了等效粘滞阻尼比的大小。
3隔震建筑的设计
3.1隔震装置设计
隔震装置是由普通叠层橡胶垫和特殊钢棒构成的阻尼器组成。建筑中各柱与基础间放入了14个叠层橡胶垫,隔震层平面内均匀布置了96个钢棒阻尼器。阻尼器是利用特殊钢棒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的耗能特性产生的阻尼。特殊钢棒贯穿钢板,在接触部位插入内藏滚珠轴承的转动支座,使其可以在水平方向有较大位移,并在垂直方向上容易滑动。上部的两块钢板与上部结构的底层楼板、下部的.两块钢板与基础分别用螺栓固定。钢棒的布置以8根为一个单位,在对称位置每边六处共使用了96根。
3.2防护措施
3.2.1设计用地震波。设计用的地震波,其中人工地震波的做法是,家丁震级为8级,震中距为50km,输入水平各种波相同,弹性分析时,输入速度为25cm/s,弹塑性分析时为50cm/s。
3.2.2隔震装置。隔震装置在输入地震波计算时,分别取大震时固有周期的目标值为3s,等效粘性阻尼比的目标值为10%。
3.2.3上部结构的截面计算。采用基于长期应力和一次设计用剪力的地震应力,对上部结构的杆件进行容许应力设计。此时,以一次设计用剪力超过输入25cm/s的地震反应剪力。输入波为50cm/s时,以上部结构基本上不屈服为目标来进行设计。
3.2.4地震反应分析。隔振装置采用双线型恢复力模型:即标准叠合橡胶垫为弹性,钢棒为完全弹塑性,隔震结构整体为剪切多质点系模型。
4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民用建筑抗震施工构造进行介绍,其中主要阐述了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特点,以及其稳定的性能,并且对这种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同时提出了一些防护措施。在具体的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得以有效地应用,才能增强建筑的抗震性和结构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