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硕士论文(经典3篇)
教育管理硕士论文 篇一: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管理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管理带来了许多创新的可能性,例如在线学习平台、电子教材、教育数据分析等。本文旨在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分析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在线学习平台的兴起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电子教材的使用也使得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教育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者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管理策略。此外,教育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进行学校绩效评估和教育政策制定,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能力,才能有效地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教育管理。因此,教育管理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数字素养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引发一些教育伦理和隐私问题,例如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在线学习平台的安全性。因此,教育管理者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权益和利益。
综上所述,基于数字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为教育管理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学习环境。
教育管理硕士论文 篇二:探讨高效的教育管理战略
教育管理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制定高效的教育管理战略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高效的教育管理战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高效的教育管理战略应注重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育管理者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高效的教育管理战略应注重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倡导和推动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流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第三,高效的教育管理战略应注重培育良好的管理文化和氛围。管理文化是教育管理的软实力,对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影响。教育管理者应积极营造和倡导积极向上的管理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形成共建共享的管理氛围。
综上所述,高效的教育管理战略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教育管理者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培育良好的管理文化和氛围,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管理的方法和理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管理硕士论文 篇三
教育管理硕士精选论文
摘 要:自1996年我国正式批准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教育管理方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招生考试、课程设置、论文写作、师资配置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加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受教育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即培养目标。
1.对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我国曾存在几种观点:一是“校长”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教育管理方向应培养具有科学管理能力的校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要使教育硕士学员“将来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或校长,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二是“教育家”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培养教育家。如,有人认为,为迎接21世纪社会科技发展的挑战,应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教育家,教育硕士应当成为教育家的摇篮。三是“临床专家型管理人员”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专家型’教师和管理人员。四是“高层次管理人才”说,主张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2.在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之初,在教育资源紧张,基础教育中又有大批的现任校长急需培训提高的背景下,“校长说”是合理的。但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迅速发展和培训现任校长任务的结束,这种观点就显然不合时宜了;关于“教育家”说,笔者认为教育家可分为两类:教育理论家(或称教育学家)和教育实践家。若把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教育家,显然不可能是教育理论家,而只能是教育实践家。
3.笔者比较赞同“临床专家型管理人员”说。它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专家型’教师和管理人员。它对学科教学方面的论述比较具体。但对管理人员的具体“临床”特征还未涉及。我们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管理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者,侧重教育管理之“术”,即教育管理者的个人实践能力。在外延上,建议使用“管理者”的概念,这样外延更广,可以涵盖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或总务主任等职务;在教育管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见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原因何在?我们认为:真正对一个专业人员的实践起关键性作用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由理论知识转化来的实践智慧。“高分低能”的实践者所学习的理论仅仅停留在所倡导的理论的水平上,而没有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理论水平不高的实际工作者具备的实践智慧,在工作中起重要作用。作为职业性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学位应当
培养专业化的教育管理者,应当使受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具备较高的教育管理个人实践智慧,最终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育管理者,即培养教育管理专家。二、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对于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国家制定了参考性的设置方案,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基本都是以这个参考性方案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的。通过分析国内几所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总体上不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专家型教育管理者。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未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学位层次,但是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论文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还未摆脱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框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框架设置还是以学科为依据,而未以职业为依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专业化特色不明显。
2.结构失衡
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的比重太小,学员的选择余地不多,不利于学员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和现有的基础形成自己的岗位核心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
3.结构的职能不清晰
各培养单位对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功能的认识比较含混。课程结构的职能不清晰,体系比较混乱。有的将本该属于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列入了专业必修课程,有的又把本属于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列入学位课程,还有的把本该属于选修的课程列入了学位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
此外,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学科交叉和学科交融的课程。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中缺少理论与实践沟通的课程和有关教育管理人员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课程。
三、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
1.明确课程目标,强调实践智慧的发展
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素质结构,人才素质结构决定课程体系。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它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因此,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必需反映这一特点,围绕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这一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翻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很多课程都提出了提高学员的某门学科的理论水平和培养运用该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实践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双重课程目标。但由于这些知识大部分是在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下习得的,没有经过实践,缺乏必要的情境知识、判断力知识的支持,学员很难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实践智慧才是课程的首要的根本目标。
2.变革课程体系,构建学员合理的知识结构
(1)理清三类课程的功能,明确学位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价值取向。我们强调把实践智慧作为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核心,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学问知识的价值。学问知识是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离开教育管理学问知识,实践智慧将成无源之水。不仅如此,即使是对原有实践经验反思和实践智慧的改造,也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框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育硕士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的需求还很迫切。
①学位课程应当体现学科课程的基础性,即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应考虑教育管理者共同的素质。
②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当体现管理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所有学员都必需学习的教育管理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应强调专业性。
③选修课程应当为教育管理者获取岗位核心技能和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服务,应体现方向性和研究取向,如学校经营与战略规划、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管理史、教育法学、课程论、教育社会学、国外中小学教育等课程。
(2)考虑层次差别,增设限选模块课程,加强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既要考虑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公共素质,又要考虑层次差别,加强个性化培养。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者都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因而在素质结构上应当有相同的部分;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不同的岗位核心素质,因此又需要考虑差别,加强个性化培养。
(3)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中,增加跨学科的课程,促进学科交叉,提高综合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科交叉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跨学科研究能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更为重要的是,开设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课程,能将专业教育的专门化和综合化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提高综合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合学科优势,体现培养特色
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体现培养特色,创造品牌是培养单位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应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资源,将具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力量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培养特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能否实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且巨大的系统工程,根据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建设合理、有效、适应发展需要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是关系到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需反映这一特点,围绕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这一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职业性与理论性并重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培养“实践智慧”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