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5篇)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一
题目:园林设计中的自然元素运用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园林设计中自然元素运用的研究,探讨了自然元素对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在提升园林环境质量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园林的美感和吸引力,提升人们的休闲体验。在园林设计中,应注重自然元素的选择、布局和保护,以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空间。
关键词:园林设计;自然元素;美感;休闲体验;布局
引言: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创造美丽、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空间。自然元素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运用自然元素,可以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魅力的园林环境。本文旨在探讨自然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其对园林环境质量的影响。
正文:1. 自然元素对园林设计的重要性
自然元素包括水、植物、岩石等,它们是园林设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水可以增加园林的动感与灵动性,植物可以增加园林的绿色与生机,岩石可以增加园林的稳定感与质感。自然元素的运用可以使园林空间更加具有诗意和韵律感,增加人们的审美享受。
2. 自然元素在提升园林环境质量方面的作用
自然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提升园林环境的质量,使其更加舒适、宜人。水的流动声、植物的芬芳香气、岩石的质感等都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提高人们的休闲体验。此外,自然元素还可以改善园林的气候环境,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
3. 自然元素的选择、布局和保护
在园林设计中,应根据园林的功能和风格选择合适的自然元素。比如,在公园或广场中可以设置喷泉、人工湖等水体,增加动感和灵动性;在庭院或花坛中可以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增加绿色和生机;在景区或山地中可以利用自然的岩石地貌,增加稳定感和质感。同时,应注意自然元素的布局,使其与园林空间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此外,还应加强对自然元素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结论:自然元素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合理运用自然元素,可以提升园林环境的质量,增加人们的休闲体验。在园林设计中,应注重自然元素的选择、布局和保护,以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空间。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二
题目:园林设计中的文化元素融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园林设计中文化元素融合的研究,探讨了文化元素对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在增加园林的文化内涵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元素的合理融合可以使园林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增加人们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在园林设计中,应注重文化元素的选择、融合和传承,以创造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园林空间。
关键词:园林设计;文化元素;文化内涵;体验;传承
引言:园林设计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创造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园林空间。文化元素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合理融合文化元素,可以为园林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加其文化价值和吸引力。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融合,以及其对园林的影响。
正文:1. 文化元素对园林设计的重要性
文化元素包括历史、传统、宗教、艺术等,它们是园林设计中最具有特色和魅力的要素。文化元素的融合可以使园林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凸显其历史和地域的特点,增加人们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文化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园林成为人们了解和传承文化的场所。
2. 文化元素在增加园林的文化内涵方面的作用
文化元素的融合可以为园林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比如,在园林中融入传统建筑风格、民俗艺术元素等,可以使园林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独特性。此外,文化元素还可以增加人们对园林的体验和感受,使其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和教育的场所。
3. 文化元素的选择、融合和传承
在园林设计中,应根据园林的功能和定位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比如,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可以融入古建筑、传统艺术等文化元素,强调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在现代化城市中可以融入当代艺术、科技元素等,体现创新和时代特色。同时,应注意文化元素的融合,使其与园林空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此外,还应加强对文化元素的传承,避免文化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结论:文化元素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合理融合文化元素,可以为园林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加人们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在园林设计中,应注重文化元素的选择、融合和传承,以创造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园林空间。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三
[1]肖玲,余瑶.武汉汉口江滩公园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2]刘保艳.汉口江滩公园风景体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3]谢阳.城市内河景观生态规划治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4]张得宁.祁连山地区小流域生态景观林建植与生态抚育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5]王琳琳.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设计标准与景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6]戚维隆,郗金标,张建华.上海外滩滨水区改造景观效果分析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09).
[7]卞世卉.景观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11).
[8]邵云南.剑麻纤维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试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9]王伟.杭瑞高速公路湖北段生态景观恢复模式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10]赵明雨.蓄滞洪区一二维多
口门衔接洪水调度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11]蔡美营.蓄滞洪区洪水特性对地面沉降的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4.
[12]李玉刚.甘肃省泾川县合志沟山洪灾害堤防工程治理措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
[13]周星.武汉三环线五座桥梁养护管理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14]SL223-1999.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1999.
[15]林家辉.探讨如何实现新旧建筑的完美结合[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10).
[16]詹美旭,葛幼松.莫愁湖滨水景观变迁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
[17]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外观设计手法初探[J].文物.2001(01).
[18]Paul Davidoff.ADVOCACYANDPLURALISMINPLANNING[J].Journalof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65(4).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四
[1]李沙沙.长春市居住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
[2]罗建平,肖江伟.欲去明日问道昨天--走出中国式建筑的困境[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1(06).
[3]宋扬.中国古代皇陵景观意匠[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4]王莉.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文化特色塑造[J].艺术百家.2011(04).
[5]李沙沙.长春市居住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
[6]韦公远.谈园林艺术中的假山[J].内蒙古林业.2006(10).
[7]朱斌.场所与景观比较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8]钱海月.论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9]宫春洋.寒地住区冬季景观环境的营造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
[10]李莉梅.商丘古城景观空间特色的传承性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
[11]刘拓男.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
[12]崔胤.长春城市商圈规划布局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2.
[13]郑皓,申世广,范凌云.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2).
[14]王京晶.“后世博”时代临时性景观的设计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15]陈秋实.住宅景观中传统材料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3.
[16]杨平.西安周边地区旅游景区地域性景观表现研究[D].西北大学,2011.
[17]陆倩茜.基于实验分析的杭州街路景观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6.
[18]刘晓明,王朝忠.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及其极简主义园林[J].中国园林.2000(04).
[19]张秀珍,钟惠城.石与水的情结--美国风景园林师罗伯特·穆拉色的设计作品及影响[J].中国园林.2006(07).
[20]丁一民.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J].陕西建筑.2005(08).
[21]王劲涛.当景观遭遇时间[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2]常晋东.造园中山石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五
[1]陈瑞.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
[2]岳毅平,吴惠敏,郭其智.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毛培琳,朱志红编着.中国园林假山[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李仲谋编着.徽州文化综览[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何信慧.江南佛寺园林研究[D].西南大学,2010.
[6]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7]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5.
[8]徐佳佳.杭州市纪念性园林调查研究[D].浙江大学,2007.
[9]高磊.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之比较[D].合肥工业大学,2003.
[10]张斌.绍兴历史园林调查与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
[11]何知秋.巴蜀与中原古代名人纪念园林比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12]聂鑫森着.触摸古建筑[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13]汪燕.徽州古村落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3.
[14]周玮.徽州古民居村落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3.
[15]薛梅.符号学视角下的铁画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2.
[16]蔡璨.徽州古居民艺术符号价值再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2.
[17]李正香.现代环艺语境下吉祥图形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2.
[18]洪振秋,着.徽州古园林[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19]万书元,编.老书院[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0]姚邦藻主编.徽州学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1]马克斯·科日洛夫.感觉的眩晕--博纳尔回顾展[J].世界美术.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