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学思想【精彩3篇】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 篇一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家、教育改革者,他的教学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注重实践、尊重个体、关注情感和培养创造力等方面。这些思想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陶行知注重实践。他认为教育应该立足于实践,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主张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陶行知尊重个体。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他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他主张教师要用心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陶行知关注情感。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他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他认为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学习热情。他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品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陶行知注重培养创造力。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主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环境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他提倡学生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注重实践、尊重个体、关注情感和培养创造力。这些思想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 篇二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家、教育改革者,他的教学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提倡多元评价等方面。这些思想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首先,陶行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他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他主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他提倡学生要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他主张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陶行知强调学生的参与。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合作过程,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应该参与到教学中来。他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他提倡学生要积极发言和互动,参与到教学讨论和问题解决中来。他认为学生的参与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此外,陶行知提倡多元评价。他认为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他主张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他认为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潜力,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他提倡评价要积极正面,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主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认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他提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提倡多元评价。这些思想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 篇三
平民教育
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时,正值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反对鼓吹“劳心者治人”而脱离生产劳动的不良传统。他虽是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却脱下西服,穿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并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
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中央门外的晓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又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
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