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冬至的习俗【精简3篇】
全国各地冬至的习俗 篇一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则迎来寒冷的冬季。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冬至习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俗。
北方地区的冬至习俗主要有:吃饺子、吃元宵、冬泳和煮汤圆。吃饺子是北方人过冬至的重要习俗,据说这样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吃元宵则是南方人的传统习俗,每年的冬至,南方人都会吃元宵来庆祝。冬泳是一种勇敢的运动,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去冰冷的江河里游泳,以锻炼身体和增强免疫力。煮汤圆是一种南方的习俗,人们会用糯米粉制作出各种形状的汤圆,象征团圆和幸福。
而在南方地区,冬至习俗也是五花八门的。比如在福建,人们会吃一种特殊的饭团,这种饭团叫做“甜不辣”,它是用糯米做成的,馅料是红豆沙或花生糊。在江苏和浙江,人们会用糯米粉制作汤圆,和北方的习俗有些类似。在广东,人们会吃一种叫做“冬至糕”的糕点,它是用糯米和豆沙制作的,味道香甜可口。在广西,人们会以吃鸡蛋为习俗,有的地方会煮咸鸡蛋,有的地方会煮红鸡蛋,寓意着好运和吉祥。
除了各地的习俗不同外,冬至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在冬至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会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比如在山东,人们会将糯米制作成小人形状,然后烧烤供奉给祖先。在湖南,人们会用糯米粉制作成各种小动物形状,如小猪、小鸡等,然后摆放在家中庭院里,以示祭祀。
总的来说,全国各地的冬至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无论是吃饺子、吃元宵,还是冬泳、煮汤圆,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团圆、幸福和健康的向往。同时,冬至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祈求。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冬至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人们温暖的团圆时刻。
全国各地冬至的习俗 篇二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不仅在全国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还在不同的地区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在东北地区,冬至习俗主要有吃饺子、吃米饭、吃酒酿和烧火等。吃饺子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吃饺子可以驱寒、保暖。此外,东北地区的人们还会吃米饭,因为冬至是谷雨前的最后一次吃新米的时候,人们会将新米煮成一锅香喷喷的米饭,然后全家人一起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另外,东北地区的人们还会喝一种特殊的酒酿,这种酒酿是用糯米、红糖和酒曲发酵而成的,味道香甜可口。此外,人们还会烧火,烧火可以驱散寒气,给人们带来温暖。
在西南地区,冬至习俗也各具特色。比如在四川,人们会吃一种叫做“冬至饭”的传统美食,这种饭是用糯米和红豆做成的,香甜可口。在云南,人们会用糯米、红枣和花生制作出一种叫做“过冬糕”的糕点,象征着团圆和祈福。此外,云南的少数民族彝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冬至习俗,他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烧炕”活动,将火炉点燃,烤羊肉和火鸡,然后全家人一起吃,以庆祝冬至。
在华南地区,冬至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比如在广东,人们会吃一种叫做“冬至糕”的糕点,这种糕是用糯米和豆沙制作的,味道香甜可口。在福建,人们会吃一种特殊的饭团,叫做“甜不辣”,它是用糯米做成的,馅料是红豆沙或花生糊。此外,福建的少数民族侗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冬至习俗,他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烧炉”活动,将炉火点燃,烤羊肉和土鸡,然后全家人一起吃,以庆祝冬至。
总的来说,全国各地的冬至习俗多种多样,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吃饺子、吃米饭,还是吃冬至饭、冬至糕,都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冬至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祈求。无论是东北、西南还是华南,冬至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人们温暖的团圆时刻。
全国各地冬至的习俗 篇三
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到了记得要吃饺子哦!有一句民谣是这么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要说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吃网带你看看各地冬至都有什么习俗。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
,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