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与促进方法的论文(经典3篇)
关于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与促进方法的论文 篇一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运动成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和高强度的运动会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过程以及促进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和体力消耗。疲劳的程度和恢复的时间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体的身体状况、运动强度和训练计划等因素。疲劳的主要表现包括肌肉酸痛、体力衰竭、心理疲劳等。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恢复、中期恢复和完全恢复。早期恢复阶段是指在运动后立即进行的一系列恢复措施,包括饮水补充、肌肉拉伸和蛋白质摄入等。中期恢复阶段是指在运动后几小时到几天内进行的恢复措施,包括适当的休息和睡眠、营养补充等。完全恢复阶段是指在长时间运动训练后进行的全面恢复,包括减少运动负荷、增加休息和恢复时间等。
为了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首先,合理的训练计划和适当的运动强度是预防和减轻运动性疲劳的关键。避免过度训练和高强度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疲劳的发生。其次,营养补充也是恢复的重要因素。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碳水化合物可以恢复体力和肌肉疲劳。此外,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可以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最后,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对于恢复也非常重要。通过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可以有效地恢复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总之,了解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过程和促进方法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和保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适当的休息和睡眠以及营养补充,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康。
关于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与促进方法的论文 篇三
本文将探讨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消除运动性疲劳手段和方法,为更好地服务于运动训练竞赛提供参考。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与促进方法”的运动生物化学论文
原标题: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与恢复手段研究
摘要:运动性疲劳一直是制约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运动训练负荷、内容和方法等的不同,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性质也有所不同,针对运动性疲劳的复杂性,本文将探讨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消除运动性疲劳手段和方法,为更好地服务于运动训练竞赛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机制;规律;恢复手段。
现代运动训练运用高科技理论与技术、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运动成绩,挖掘人体运动潜能,运动中延缓疲劳以及运动后尽快的消除疲劳促进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进而达到超量恢复,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机体在极限化训练模式下,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疲劳是运动到一定阶段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在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对运动性疲劳的是这样定义的:“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一)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的不同特征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包括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中枢疲劳发生在大脑皮质和脊髓部位的疲劳,外周疲劳是指神经一肌肉接点、肌细胞膜、肌质网、线粒体,表现为肌肉疲劳肌力下降。比如在静止用力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需要保持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等,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另外,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减少相关。
(二)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力不同
比如快肌纤维收缩快、力量较大,但容易疲劳,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程度与运动强度相关,以2/3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慢肌纤维中的糖原开始消耗,接着转向快肌纤维,甚至当慢肌纤维中的糖原完全空竭时,快肌纤维中还有糖原剩余。
研究表明,不同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疲劳的特点不相同,一般习惯性、自动化高、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疲劳。时间短、强
度大项目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既需要耐力又需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如中跑、自行车等),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疲劳的重要因素。(三)无氧练习和有氧练习抗疲劳能力不同
不同形式的运动练习的疲劳机制不一样,进行无氧强度练习时,高位神经中枢更多的激活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和神经冲动,磷酸原被快速消耗,CP含量在极量无氧强度练习结束时下降80%一90%,运动性疲劳产生。近极量无氧强度产生疲劳的原因还包括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亚极量无氧强度练习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肌肉和血液中乳酸堆积、PH值下降,主要以肌糖元无氧酵解供能。另外,氧运输系统功能的限制也是疲劳的因素,因为这样会造成人体工作肌供氧不足,特别是在极量和近极量有氧强度练习时。另外,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也是引起疲劳的因素。有氧练习时引起疲劳的原因,小强度与中等强度有氧练习区别在,前者疲劳过程发展较慢、消耗脂肪为主,脂肪未完全氧化,其分解的产物进人血液。肌肉静止用力时血液供应减少,由于憋气过多心血管系统功能也会下降,在静止用力时骨骼肌的神经冲动会加大,为维持肌肉的紧张状态,神经冲动不断冲击着大脑皮层细胞,使神经细胞处于持续兴奋状态,进而促使疲劳加深。
二、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
(一)生理功能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生理功能恢复速度和时间取决于强度
大多数生理功能指标恢复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直接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强度愈大功能变化也愈大,相应的恢复速度就愈快。
2.不同生理功能恢复的速度也不同
例如,血压和吸氧量比心率恢复快,高强度训练运动员呼吸节律恢复快,而心率、肌力恢复较慢。
(二)恢复过程三个阶段与超量恢复
运动时能源物质不断消耗,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在运动后恢复期的一段时间,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
(三)机体能量储备的恢复
1.磷酸原的恢复
每个肌肉细胞周围都有一些浮游的ATP,细胞可以即刻利用,仅够维持大约三秒钟,但是其数量不多。磷酸肌酸系统可以快速为工作肌肉供应能量,但是仅能维持8一105.磷酸原在剧烈运动后很快被消耗,但磷酸原在20一305内合成一半,2一3min即可完全恢复。
2.肌糖元储备的恢复
肌糖元在体内作为糖的储存形式存在,是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物质,也是长时间运动延缓疲劳的一个因素。肌糖元恢复的速度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以及膳食有关。肌糖元可以直接分解成葡萄糖供能,长时间运动使肌糖元耗尽后,如用高糖膳食46h即可完全恢复。而且前10h恢复最快。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后,无论食用普通膳食还是高糖膳食,肌糖元的完全恢复都需要24h,而且在前sh恢复最快。在大强度间歇训练后,至少要有24h的休息时间。
3.乳酸的消除
工作时形成的乳酸愈多其消除的愈慢,轻微活动的强度,未受过训练的人大约为v02max的30%一40%,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为V02max的50%一60%.因此,乳酸消除快慢与乳酸产生的数量和恢复方式有关。乳酸消除的途径:70%乳酸氧化成C02和H20;20%乳酸转化成糖元和葡萄糖;少于10%乳酸转化成蛋白质从尿液和汗液中排出。
三、促进人体恢复的方法与手段
从中枢到外周,从神经、肌肉、内脏器官到细胞分子水平都可能是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负荷以及训练方法所产生的疲劳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践中采用消除疲劳的手段和方法应有一定的针对性。
(一)变换活动方式
训练课中机体疲劳时,采用轻微放松练习、更换变换训练内容和整理活动、交替安排负荷、调整训练间歇的时间与方式等,来促进机体的恢复。在训练课中采用适当强度的肌肉活动,穿插一些轻松愉快、节奏性强的练习,帮助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更快消除。每天的训练时间可根据人体的“生物钟”,形成习惯和定型,节省神经能量,也有利于机体的恢复。不同时刻的运动训练对端脑、间脑和脑干中的NE、5一HT以及5一IH的节律性产生了不同的时间生物学影响,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可以明显地降低DA含量和中枢抑制水平,有利于维持机体在运动训练中的兴奋状态,延缓疲劳发生,同时对运动后的疲劳消除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二)营养性手段
通过营养学途径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其中糖的供能占60%之多,长时间运动时糖的有氧代谢产物为C02和H20时,不会引起内环境紊乱,糖在无氧代谢时生成的乳酸,在运动时可在慢肌、心肌中氧化或在肝中再异生成糖,而不增加胰岛素效应。糖的补充主要是指补充淀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运动出汗较多时应补充NaCI水溶液,服用二磷酸果糖(FDP)补充支链氨基酸,服用抗氧化制剂补充肌酸。合理增加维生素的供给量,可以改善机体的工作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加速疲劳消除,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膳食应富有营养易消化。
(三)中医药手段
中医药手段可以调整机体代谢的内环境,全部细胞的新陈代谢,都必须通过内环境,特殊药物可快速清除代谢产物和合成代谢底物,以调动人体的最大潜能,从而提高运动中的能量生成,延缓疲劳的出现,以及加速运动后疲劳的消除。药物对运动员身体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违禁药品成分,因此应当慎重使用药物消除运动性疲劳。
(四)理疗与反射按摩
大的运动负荷后,为加速运动后疲劳的消除,采用一些理疗手段来加速恢复,常用热敷、温水浴和反射按摩等。可直接用水或用热水袋进行热敷,对消除肌肉疲劳有促进作用,冬季效果更好。神经反射则是人体一种最基本的调节方式,它控制和管理着人体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等生理活动。按摩是利用神经、经络调节的生理作用,以不同的手法、强度及时间等作用于机体,条件反射性地改善和调节神经、经络系统的功能,促进良好的反应,理疗对运动后疲劳的消除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利森。消除运动性疲劳途径及手段的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3)。
[2]李小华。运动疲劳与恢复的生理过程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2)。
[3]黄远飞。运动性疲劳探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杨利。骨骼肌在运动训练中的生理适应性变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3(3)。
[5]闻寿瑜,赵瑞雪,李欣。导致人体运动疲劳的有关因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5)。
[6]赵福临,陈庆熙。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方法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ll)
[7]惠振宇,郭可雷。积极性休息和整理运动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具体运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6(2)。
[8]解长青。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