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仰望星空(优选3篇)
依然仰望星空 篇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然而,有一件事却从未改变,那就是我们依然仰望着星空。无论是古代的航海家,还是现代的科学家,人类都对星空抱有着无尽的向往和探索的欲望。
星空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在古代,星空是人们航海的指南,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工具。古代航海家们通过观测星星的位置和运动来确定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从而顺利航行在广阔的海洋中。星空是他们的指南针,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而在现代,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先进的导航系统和卫星定位技术,但是我们对星空的向往依然不减。科学家们利用望远镜和探测器深入研究星空的奥秘,他们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事实。星空中有无数的星系和行星,它们构成了广袤的宇宙。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宇宙,也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可能性。
除了科学的探索,星空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夜晚的星空是如此宏伟壮丽,令人心生敬畏。无数的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宇宙的故事。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仿佛能够忘却尘世的烦恼和纷扰,沉浸在宇宙的宁静中。星空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困境,追逐梦想。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星空的美景也逐渐被光污染所掩盖。人们很少能够在城市中看到繁星点点的星空,而只能在偏远的乡村或者山区才能感受到星空的魅力。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与星空的相遇,让我们更加努力地保护星空的纯净和美丽。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的心灵都需要星空的滋养。星空是我们追求知识和智慧的源泉,是我们追求美好和幸福的向往。让我们依然仰望星空,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让星空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依然仰望星空 篇二
星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的向往和梦想的象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仰望星空,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
星空给予我们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会想象在遥远的星系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的存在,是否有其他文明的兴起和灭亡。我们会想象自己是一名宇航员,驾驶飞船穿越星际,探索未知的领域。星空是我们梦想的源泉,它激发着我们追求更高更远的梦想。
星空也是我们思考人生的窗口。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会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星空的浩瀚和无垠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但同时也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独特和珍贵。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颗星星,我们都有自己的光芒和使命。星空让我们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宝贵,激励我们珍惜每一天,追逐自己的梦想。
星空还是我们与亲友分享美好时刻的场所。在星空下,我们与家人、朋友一起聚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星空下的夜晚是如此宁静和祥和,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友情的真挚。无论是在露营的篝火晚会中,还是在家人的怀抱中,与亲友一同仰望星空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它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星空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宁静的源泉。当我们疲惫和困惑时,仰望星空可以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星空的宁静和美丽帮助我们放下烦恼和压力,让我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动力。星空是我们与内心对话的场所,它给予我们力量和智慧,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无论是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还是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我们都需要仰望星空。星空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困境,追逐梦想。让我们依然仰望星空,相信星空的力量和美丽,让星空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依然仰望星空 篇三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奥斯卡·王尔德
如果说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广度和高度,那么我的阅读与写作史其实就代表了我的精神成长史,二者形影不离,彼此交融。
小时候,阅读是一扇崭新的大门
和多数的80后一样,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在资讯不那么发达的当时,生活反而显得自由和广阔。除偶尔帮忙父母插秧、耘田、拔猪草、割稻子,剩下的时光可以拿着簸箕去河边捞鱼虾,可以翻遍稻草在田里找老鼠,可以翻山越岭在山上打杨梅。全村的小孩都是朋友,常常一呼百应,在露天晒场横七竖八划上几条线,就能跳房子、扔沙包,更有石子棋、“分田地”、捉迷藏、扔弹珠等游戏,不一而足。
直到一次“偶遇”,为我打开了
新世界的大门。那是我在爷爷家的茅房里百无聊赖之时,觅到一本已经被撕得七零八落的书,里面各种新奇的故事,犹如甘霖洒在我久旱的内心腹地(故事的内容如今早已模糊,现在想来那应该是一本《一千零一夜》)。事毕,我决定把新发现的宝贝带回家,也不管后来者如何应对没有纸的尴尬。很快,顺来的《一千零一夜》读完了,但内心对书的渴望却与日俱增,我把目光锁定在了爷爷家的阁楼上——那是厕纸的来源。我借口上楼搬东西,借着瓦缝里透出的微光,眼光在蛛网与积尘密布的角落里逡巡,我最终发现了“新大陆”——那是一大箱“小人书”,里面有装帧考究、配图精美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岳传》、《大盗贼》……我如获至宝,决定分批次将这些书“偷渡”回家,只可惜“工程”过半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收破烂的,将爷爷的阁楼一洗而空。
初中的时候,学校给每个学生订了《初中生之友》,每次发放后,我都兴奋不已,但随着阅读层次的提高,这些杂志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我的胃口。我抓住在全市中学生作文比赛获奖向父母报喜的机会,请父母慷慨出资为我订阅了全年的《萌芽》和《收获》,还央求在小学任教的父亲,将学校订阅的《教师博览》带回家,这样每月期刊一到我就能大快朵颐,尽情享受书本的乐趣。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资讯的闭塞,才使得我能够在书本中有窥见新世界的惊喜,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定力。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再光怪陆离的世界也在电视上瞧过,再匪夷所思的新闻也在手机上看过,“抖音五分钟,人间三小时。”在如此环境下生长的新生代还有多少能发现阅读的趣味?
长大后,阅读是一颗青涩的果实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我读书远未达到万卷,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伴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在读到《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后,我在讶异于同龄人驾驭文字水平的同时,也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思考。正好当年初中的语文老师布置了每周一篇周记的任务,我兴奋地表达,社会、人生、情绪无所不包,无所不写,每次都洋洋洒洒几千字,幸运的是,这位语文老师每篇都会为我打上“优++”,并写下诸多肯定性的鼓励话语,这进一步刺激了我书写的欲望,甚至磨刀霍霍准备写起长篇小说。
更让我艳羡不已的是这位语文老师的藏书,据说是在省城的旧书市场按斤购买的,而且他还一次性买了几百斤。我也渴望拥有这么多书,于是当听闻有人在村子里5元一棵收购桂檀树时,我就拿着斧头、背着锄头,在父亲的指引下,在山上大汗淋漓地挖了几天树,最终换得了25元,我把这些血汗钱拿去买了两本书:一本《复活》,一本《巴黎圣母院》。
但最让我觊觎的是一套精装“四大名著”,在我年少的内心,拥有这四本奇书就好像获得武功秘籍一般,足可以征服全世界。我跑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县城书店,在书架前一次次驻足,看着198元的定价暗暗吞下口水。要知道2001年的时候,我从教二十年的父亲,每月工资也不过300元,还要负担三个孩子读书。但是,我依旧不依不饶,不惜和母亲大吵一架,甚至出言不逊,直到母亲操起竹竿,追得我在小巷里落荒而逃。
父亲还是把那套书买了下来,当那套书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我简直有点泪眼模糊。另外一件高兴的事情是,初中来的新校长,是位文学青年,上任第一天就组建校园文学社,并全校征稿,当看到我的稿件后,他兴致勃勃地将我找去面谈,并称赞我骨骼清奇,是万中无一的作家苗子。他还将我的稿子打印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并将他自己的诗作送给我阅读。也是经由他的推荐,我的作品第一次印成了铅字,刊登在县城报纸的文艺副刊上。
到高中时,兴趣指引我开始阅读韩少功、莫言、余华、贾平凹、格非、北岛、西川、于坚、蒋蓝、周晓枫等人的作品,其中尤以韩少功对我文风影响最深,他的思想随笔集我反复读了不下五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我的文字经过校文学社老师的推荐,也陆续零星发表在《语文报》《作文评点报》《创作评谭》等省内外报刊。
毛主席曾说:“如果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而我是,课外阅读越多成绩越退步,从进高中的全校17名落到了后来的200多名。所以,在现行的高考教育模式下,博览群书与一心只读教科书,到底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