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史典籍(优质3篇)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史典籍 篇一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史典籍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史典籍是指古代的文学和历史著作,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的文史典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易经》和《史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典籍之一,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学的经典著作。《易经》以六十四卦和爻辞的形式,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完成。《史记》共分为十二个卷,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史记》以其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易经》和《史记》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史典籍。比如《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光编纂完成,涵盖了从夏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通过研读这些古代的文史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历史演变。这些典籍不仅是文化的宝库,也是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史典籍的研究和传承,将其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让他们从中汲取智慧,继承传统,推动文化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史典籍 篇二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史典籍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源。在这些典籍中,不仅有许多文学作品,还有大量的历史著作,通过研读这些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中,文学作品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比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善恶。《西游记》是另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等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融入了丰富的佛教思想和道家哲学。《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宋江等英雄好汉与朝廷军队的激烈斗争,展现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
除了文学作品外,历史著作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编年史。《左传》是《春秋》的注解,对于我们理解《春秋》中的各种事件和人物有着重要的帮助。《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著作,对于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研读这些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史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典籍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传承和保护。通过研究和传承这些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史典籍 篇三
文史典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
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
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
资料。【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
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