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资料【经典4篇】
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资料 篇一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下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的一些资料。
经济领域:
1. 经济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年度GDP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扶贫攻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中国是唯一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消除极端贫困的国家,将超过7亿人脱贫。
3. 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增加。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超过了4.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政治领域:
1. 政治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政治稳定。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民主制度建设:中国逐步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县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选制度,增加了人民的参与度和民主意识。
3. 依法治国: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
文化领域:
1. 文化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鼓励和保护各种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领域的作品和产品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2. 教育进步: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教育水平和素质。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逐渐提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3. 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以上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的一些资料。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资料 篇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下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的一些资料。
经济领域:
1. 经济总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大幅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2164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球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高铁、5G等技术在国际上领先。
3.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的互联互通。
政治领域:
1. 治理能力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治理能力大幅提升。通过推进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治体系,中国的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2. 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通过修订和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
3. 民主政治发展:中国逐步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了人民的参与度和民主意识。
文化领域:
1. 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创意领域的作品和产品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 文化交流合作:中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3. 文化软实力提升: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前来学习和了解。
以上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的一些资料。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资料 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的一些资料。
农业领域:
1. 粮食产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201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4亿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农村发展:中国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有所提升。
3. 农业科技:中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新的农业技术和品种的引进,使得农业产出得到了提高。
城市发展:
1. 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0.6%。
2. 城市基础设施:中国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高速公路、地铁、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建设,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3. 城市环境保护:中国致力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了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动了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福利:
1. 医疗保障:中国实施了全民医保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服务得到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2. 教育普及:中国推动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到了99.9%,高等教育的覆盖面也逐步扩大。
3. 社会保障:中国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力度,完善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退休金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得到了加强。
以上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的一些资料。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中国人民的辛勤付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仍面临许多挑战,但中国人民有信心和决心,将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改革开放中国建设的新成就资料 篇四
青藏铁路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纪录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今日全线开通试运营,并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上的纪录。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在这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上,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自二00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开工以来,铁道部根据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分段建设,分段铺轨的总体部署,二00一年在格尔木至望昆段展开施工,在南山口建成世界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冻土工程试验段开始建设,首战告捷;
二00二年展开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和西藏段部分重点工程施工,铺轨到达望昆站,取得了重点突破;
二00三年展开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和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唐古拉山以北桥隧路基工程完成,全面攻坚年喜获全胜;
二00四年全线路基桥涵隧道基本完成,并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安多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整体推进年再传捷报;
二00五年站前工程全部完成,铺轨架梁全线贯通,全线决战年胜券在握,为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00六年三月一日,青藏铁路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五月一日旅客列车(不载客)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部分地段达到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七月一日全线开通试运营时速线路要求冻土地段每小时一百公里,非冻土地段全部达到一百二十公里。
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
青藏铁路七月一日投入试运行,届时可望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三峡工程造福百姓
在世界能源日益紧缺、江河开发与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三峡大坝横空出世,再次显现出决策者的高瞻远瞩。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185米设计高程,主体工程提前9个月完工,这一跨越世纪、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伟大工程,开始显现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防洪:抑洪驱兽,安澜兴邦
洪水,一直是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饶的粮棉油基地、密布的村庄城镇、密集的工矿企业以及近8000万人口,长期被长江水患所困扰。特别是荆江险段,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米~10米的“悬河”。
兴建“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工程,首要出发点就是为了根治长江水患,推进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防洪库容高达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如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区,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蓄洪区。
——提高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三峡工程能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减轻洪水威胁,还可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
——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即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按1992年价格水平计算,三峡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每年22亿~25.2亿元。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可避免因大堤溃决而造成的人口伤亡、铁路干线中断、灾区生态恶化、疾病流行以及灾民安置、家园重建等其他连带损失。
依据今年汛期三峡水库的调度方案,仅2006年,三峡水库就可在需要时提供至少72.9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尽管这一防洪库容只是三峡工程完建后总防洪库容的1/3左右,但已超过了荆江分蓄洪区调蓄洪水的能力。
发电:电出高峡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华东、华中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一直依靠“北煤南运”来维持。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开发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2万亿度。然而,在近十几年,我国水电所占比重却每况愈下,水电占发电总装机的比重已降到14%,远远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水电作为清洁环保的生态型工业,其与火电的不均衡发展现象,显示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度。这就相当于建设一座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煤矿或年产2500万吨的特大型油田,相当于10座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以及相应的运煤或运油的铁路。无论从装机总容量来看,还是从多年平均年发电量来看,在一定时期内,三峡水电站都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面向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三峡水电站的供电距离都在400公里~1000公里的经济输电范围以内。三峡水电站全部投入发电后,可以把华中、华东、华南电网联成跨区的大电力系统,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就可取得300万~400万千瓦的错峰效益。同时,还具备了北联华北、西北,西联西南,组成全国联合电力系统的条件。
三峡水电站的环境效益更是难以估量。与燃煤发电相比,每年可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万吨一氧化碳、37万吨氮氧化合物、数百万吨二氧化硫和大量灰尘、废渣,将减轻环境污染和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航运:渠化下川江,天堑变通途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历来就是沟通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动脉,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河航运体系。但在修建三峡大坝以前,宜昌至重庆航道仍然处于航行条件极为复杂的天然状态,水流湍急,险滩密布,仅可通行1500吨级船队。
据统计,在上述长约660公里的航道上,共有滩险139处。此外,沿线还有27处不能夜航或只能单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仅1000万吨,抵不上一条江南运河的货运量,大大制约了“黄金水道”运能的发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对外物流交流猛增,原来川江的航运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地处葛洲坝上游的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工程联合运行,将渠化下川江,全面改变川江航运条件,航运效益十分显著:
——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到重庆,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为70米,最大水深达170米,水库平均宽度约110
0米,比建库前航道宽度拓展约1倍。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可使库区航道成为深水航道,保证了万吨级船队从武汉直达重庆的通行,使这一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1亿吨。
——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充分发挥水运优势。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船型、船队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每马力拖载量提高近10倍,船舶运输耗油量降低70%,综合运输成本降低35%~37%。
——有利于库区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天然情况下,重庆至宜昌间航道在一年内洪、枯水位最大变幅达60米以上,给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水位变幅在30米以内,水深增加、水域扩大,可撤销所有绞滩站,滩险的整治、疏浚、维护费用大大减少。
——大大促进长江上游支流航运事业的发展。三峡工程可与重庆以上长江干流的小南海工程、乌江的大溪口工程、嘉陵江井口工程等相衔接,使长江干流及几大支流的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据介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内仅大宁河、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就将增加约550公里。
深圳特区建设 时空印记
1982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79年1月31日,招商局正式进驻蛇口,独立开发和经营蛇口工业区。当年8月,蛇口工业区开始建设首个码头。
1982年,为了激励工人,袁庚想在蛇口码头贴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当时他想的原文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是皇帝。”考虑再三,把后面两句删掉了。即使这样,这句口号当时还是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它触动了计划经济平均主义思想。有人讽刺袁庚说他“要钱又要命”。
1984年,小平第一次来深圳视察,就参观了蛇口码头。袁庚向小平汇报情况时说:“我们有个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小平说:“对!”一语双关地给与肯定。从此关于这句口号的正义才总算告一段落。
1984年
深圳速度
1981年,刚建立一年的深圳特区就想建一座可以和香媲美的摩天大楼。在设计图上,这是一座53层(顶层是旋转餐厅,即后来著名的“邓公厅”),高达150米的摩天大楼。53层是什么概念?1981年,全国最高的建筑是南京的金陵饭店,高37层。
为了赶工期,承建方中建三局决定采用“滑模方案”,当时在如此高的建筑上全部采用滑模法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中建三局的“滑模”试验接二连三地失败了。1983年9月,工程甲方——深圳物业公司下了最后通牒。幸好当时中建三局已经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久便试验成功。之后的施工越来越顺利,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奇迹。1984年4月30日,国贸大厦正式落成。
“深圳速度”不仅是指建筑速度,更是指深圳创业时期的超高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到90年代小平南巡前后是深圳的创业时期,这一时期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9年突破100亿,再经过5年突破500亿。
1995年
二次创业
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开花,深圳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特区不特”的说法应运而生。199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全国在发展,深圳怎么办?》的长文。
1994年,一场关于特殊政策的论战爆发了。学者胡鞍钢撰写文章指出,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不能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他主张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深圳立即反击,双方你来我往,这场论战持续了一年半。
1995年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深圳提出进行产业调整的基本方针,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方针。
2005年
效益深圳
2005年1月13日,深圳召开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彻底摒弃传统发展观念,下一个25年,要向全国贡献“效益深圳”发展模式,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跃进。
深圳勇敢自剖,目前深圳的发展已经明显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黄丽满说,深圳将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和别人拼总量、拼速度、拼规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